APP下载

“常惧”易得病

2014-12-18于永军

前线 2014年8期
关键词:贞观心病坏事

于永军

“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这句谚语来自民间,它告诉了人们:一心不做亏心事,行走世间鬼不跟。否则,不仅睡觉不踏实,而且夜半有鬼敲门时,就会战战兢兢,吓个半死,生怕被索了命去。佛教中对一个人干了坏事后的情景也有类似描述:这个人一心总不得安宁,坐也不是,睡也不是,那心里的煎熬比什么都难受。白天煎熬难受,晚上担惊受怕,惶惶不可终日,慢慢地,这个人就会生病甚至过早地离开人世。

干了坏事,整天战战兢兢,最终由心病导致体病。《贞观政要》记:贞观4年(630年),唐太宗李世民在对公卿的一次重要讲话中说:“……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意思是说,你只要干了贪赃枉法的事儿,即便未东窗事发,自己内心里也会经常害怕。“常惧”易得病!

庄惠濠梁之争,曾给过我们一个启示:凡动物皆有七情六欲,而人之所以被称为灵长目类最高级动物,一个重要区别在于能通过理智实现自我控制,把个人的情、欲控制在适度范围,防止人性中恶的一面肆意释放。而贪官之所以“贪”,恰是在“欲”上失去了理智,甚至在某些方面出现了兽性——“穷年累世不知足”,无度、无惧。

凡权欲熏心者,皆不满足已有之权,官场迷离,患得患失,时而因得意兴高采烈,时而因失意疑神疑鬼,悲喜无常,神经兮兮,这自然是一种病态。更何况有的还搞歪门邪道,逢迎拍马、到处钻营,抬高自己、贬低别人,挖空心思、绞尽脑汁,自然累上加累。

凡财欲满溢者皆不满足分内俸银,想捞更多的钱,想发更大的财,于是就贪污受贿、就权钱交易,以充填欲壑。有了这贪污受贿之“鬼”附身,一有反腐风吹,便会风声鹤唳、杯弓蛇影;看了纪委和反贪局就心惊肉跳,害怕被抓,梦中还会吓醒,这无疑是一种心病。

人活在世上,彻底无欲绝大多数人做不到,但“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想通一些、看淡一点、自我控制一些,还是能够的。“男儿欲登凌烟阁”,志向固然好,可茫茫人海,真正能名标凌烟又有几人?人固然需要钱,可钱多了又怎样?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鼹鼠饮河,不过满腹;鹪鹩筑巢,不过一枝。”这样说,决不是主张淡化工作进取心,而是提倡在欲望的追求上应有颗平常心,有颗道德心,防止人性中恶的一面随心所欲,从而学会知足,控制欲望,消除贪心,让一切不合实际、不合规矩的欲求随风而去。这是一种明智,也是一种自我保健和保护。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夫子认为,富贵的获得和贫贱的摆脱,都必须遵守一定的道德标准来实现。否则,无论高官得坐、骏马任骑,还是财富涌流、富甲天下,都是“不仁”、“不义”行为。这个以“仁”和“义”为内核的道德观点,自然有其时代烙印,但我们今天“取其精华”,对于做人做官,不是仍可以作为很好的借鉴吗?

责任编辑:魏晔玲

猜你喜欢

贞观心病坏事
有时候,放弃其实 并不一定是一件坏事!
浅析唐太宗的文化人格
分析唐朝贞观之治的当代启示
什么是良心
石崇炫富
人在江湖走,谁能不得病?
唐贞观年间“罢大都督府”事考辨
《周易》“观”的哲学内涵及美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