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施肥方式对天优3301产量的影响
2014-12-18陈钦
陈 钦
(福建省政和县铁山镇农技站,福建政和353603)
水稻产量高低除其自身品种特性外,还取决于栽培管理措施的合理性。 同一水稻品种的产量在不同施肥方式下表现不同[1]。 已有的研究多利用长期定位试验获得的小区产量数据来分析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2]。但生产上往往因种植品种更新较快,用长期定位试验所取得数据指导生产,常因品种类型的变化而出现偏差。天优3301是近年政和县中稻主栽品种之一,为了研究其不同基、蘖、穗肥比例对产量的影响,结合政和县中稻生产特点,对其不同基、蘖、穗肥比例对产量影响情况进行研究,为优化中稻施肥措施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选择
试验于2012年在铁山镇铁山村进行,海拔245 m,土质为沙壤土,速效氮186 mg/kg,有效磷46.2 mg/kg,速效钾122 mg/kg,肥力中等。水源条件好,排灌方便,前茬冬闲。试验品种选用天优3301。氮肥基肥、蘖肥、穗肥施用比例设4个处理。处理1为 4.5∶4.5∶1,处理 2为5.5∶4.5∶0,处理3为0∶5.5∶4.5,处理4为2.5∶4.5∶3。采用随机完全区组设计。共4个处理,3次重复,12个小区,小区面积20 m2。小区单灌单排,小田埂用塑料包盖隔离,田埂高25 cm。
试验于5月18日播种,播种量20 kg/667m2(净秧板),6月18日移栽,丛插2粒谷,密植规格20 cm×23 cm。移栽前大田进行2次翻犁耙平,做到精细整地,每667m2施N 11 kg,P2O54.4 kg,K2O 6.6 kg(氮肥为尿素,磷肥为过磷酸钙,钾肥为氯化钾),N、P2O5、K2O比例1∶0.4∶0.6,磷肥基、蘖肥各施50%,钾肥基、穗肥各施50%。基肥在最后1次耕耙地时施入;蘖肥在插秧后15 d施用;穗肥在幼穗分化Ⅲ期初施用,10月11日收获。
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1.2.1 农艺性状 记载播种期、大田移栽期、始穗期、齐穗期、成熟期、株高、分蘖动态等。
1.2.2 产量 于成熟期对每个小区定点取样5丛,考察主要经济性状,包括每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产量按小区单收、单晒过称计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基、蘖、穗肥处理对水稻农艺性状的影响
从表1可见,中稻天优3301不同基、蘖、穗肥比例其有效穗、最高分蘖、成穗率、株高、穗长、千粒重等综合性状差异不大。而差异较大的主要表现在穗总粒数和全田总颖花量上,其产量随全田总颖花量的增加而递增。其中,处理4比处理2、3总颖花量高出165万/667m2以上。试验中,由于分蘖肥后距穗分化期间隔时间较长,处理2未施用穗肥,穗分化期养分不足,导致颖花分化不足。处理3虽然每穗粒数较多,但有效穗偏少,总颖花量仍显不足,最终产量受限。已有研究表明,在增加颖花量的2个因素中,理论上增穗或增粒均可增加产量,但以二者协同增长较易实现[3]。目前生产上应用的杂交稻品种大多数都属于重穗型品种,采取适当减少前期基、蘖肥氮肥用量,将氮肥后移,增加穗肥用量的措施,可充分发挥杂交稻的大穗优势,大幅度增加生育后期光合物质生产与积累量,防止颖花退化。在栽培措施上,主要是确保“稳前优中”技术措施到位的前提下,于幼穗分化初期施用“攻中”穗肥,育壮秆,攻大穗。
表1 不同基、蘖、穗肥比例对天优3301农艺性状的影响
2.2 不同基、蘖、穗肥处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中稻天优3301施氮肥时不同基、蘖、穗肥比例产量表现不同。各处理产量变幅在531.93~580.62 kg/667m2,基肥∶蘖肥∶穗肥为2.5∶4.5∶3(处理4)的产量最高,达580.62 kg/667m2,5.5∶5.5∶0(处理 2)的产量最低,为531.93 kg/667m2,变量分析表明,处理4与处理3、2、1之间差异达显著水平。其中,处理4与处理3、2差异达极显著;处理1与处理2差异达显著水平。由此说明,适当增加中后期氮肥用量,有利于产量的增加。不施基肥或不施穗肥,产量均较低。
表2 天优3301不同基、蘖、穗肥比例产量表现
3 小结与讨论
水稻生产中合理施肥是水稻栽培调控的重要内容,合理运用肥料对于提高水稻产量具有重要作用,合理施肥是影响水稻产量的最重要因素。已有研究成果表明,氮、磷、钾配施可以极显著提高水稻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三者共同作用致使水稻产量极显著提高[4]。试验研究表明,施氮肥时适当比例的基肥、蘖肥、穗肥能提高水稻分蘖能力,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对中稻天优3301的产量有极大的影响,在同等的施肥量条件下,以基肥∶蘖肥∶穗肥为2.5∶4.5∶3处理的产量最高,主要是施用穗肥可以防止颖花退化,促进大穗。但如不施基肥,在一般肥力条件下,即使重施穗肥,虽然每穗粒数较多,也会因有效穗数不足,全田总颖花量不足,产量仍然不高。因此,在适量施基肥的基础上,减少蘖肥用量,增加穗肥用量,既可以增加有效穗数,又可提高每穗粒数,防止颖花退化,更易协调好穗数与粒数关系,较易获得高产。
从目前政和县中稻栽培试验示范的实践看,要进一步提高杂交中稻的产量,应强化以下几项技术环节:一是适时播种,培育适龄壮秧,播种期提早至5月上、中旬,秧龄控制在25~30 d,并适当密植;二是及时烤田,及早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并实行间歇性灌溉的水管方式,增强根系活力;三是适当增加中期穗肥的施用量,这样既有利于构建中后期适宜群体,达到穗数足,穗型大,群体颖花量高,又有利于抽穗期实现个体与群体、地上部与地下部的协调统一,实现高产高效。
[1]王凯荣,刘鑫,周卫军,等. 稻田系统养分循环利用对土壤肥力和可持续生产力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4,23(6): 1041-1045.
[2]刘艳阳,张洪程,宋浩,等. 不同地力条件下施氮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J]. 浙江农业科学,2006 (3):300-302.
[3]杨文钰,屠乃美.作物栽培学各论(南方本)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4]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等. 水稻超高产栽培研究与探讨[J].中国稻米,2012,18(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