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经济学视角谈衡水湖生态文化的建设与管理

2014-12-18张素薇石宝军

衡水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衡水生态圈生态

张素薇,石宝军

(衡水学院 a. 大学生就业创业研究所;b. 科研处,河北 衡水 053000)

生态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关于生态文化的研究成果也很丰富,但是以往的研究成果多是从生态文化本身和传统文化与生态文化的关联等方面进行描述的,包括理论研究,也包括应用研究.其成果基本体现在生态文化的建设与管理、生态文化建设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以及生态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联等方面.从经济视角出发,个案生态文化建设与管理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正是基于此,笔者才选择了从“如何带动衡水地区特色经济发展,并实现经济价值最大化”的视角研究衡水湖生态文化的建设与管理,希望本文的研究能探寻出“生态文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之路,同时也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丰富生态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

1 生态文化经济价值最大化的内涵

生态文化是一种致力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形态,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那么生态文化的价值则是指生态文化通过内在机理的方式制约人们的政治经济活动,从而对整个社会的运行发挥重大作用,对人类的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由此可见,生态文化的经济价值就应该是生态文化以社会经济效益为导向的内在机理运行方式.因此,生态文化经济价值最大化就可以理解为:在遵循自然生态本身发展规律和社会法律法规等综合因素的前提下,生态文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最大经济效益.

生态文化是新的文化形态,我们可以通过广泛宣传,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识和关注;也可以通过传统文化和生态文化的对比,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兴趣.这将有利于生态资源的开发,保护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促进生态文化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1].

2 衡水湖生态文化经济价值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衡水市政府、衡水滨湖新区管委会以及相关部门为衡水湖生态圈的发展做出了很大努力,使得客流量明显增多,客流人群和客流层次发生了很大变化,并且形成了以衡水湖为中心的产业链,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相关部门也扩大了交流范围,提高了衡水湖生态圈的社会影响力,直接或间接地为衡水创造了经济效益.

2.1 近6年衡水湖游客流量及客流人群分析

通过对衡水湖滨湖新区管委会和衡水市旅游局的调查,笔者发现:衡水湖近6年客流量呈现一个逐年上升的态势,尤其是从 2010年开始.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衡水湖的客流总量是 4.5万人次,2009年客流总量7.2万人次,几乎翻了一番.然而到了 2010年,仅一个国庆节短假,客流量就达到了 6.09万人次,实现直接经济利润43.9万元,相当于2009年全年衡水市旅游总收入的1/3.以2010年的突破为开端,2011年客流总量达到了80万人次,实现直接经济利润9 016.39万元.2012年客流总量更上一个新的台阶,突破100万人次大关,实现直接经济利润 1.1亿元.2013年势头依然很强劲,仅五一期间客流量就达到 10.3万人次,实现经济利润1 135万元.

在调查中,我们还看到了一个现象:衡水湖的游客数量不但逐年上升,而且游客结构变化很大,尤其是近2年,外地游客比重加大,游客群体日益增多,研究性人群接踵而至.(详情见表1)

衡水湖客流量、客流结构的变化,也从另一侧面充分说明了衡水湖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所创造的经济价值也越来越值得关注.

表1 2008—2012年衡水湖景区客流结构

2.2 以衡水湖生态旅游为纽带,形成了衡水旅游产业链

以衡水湖为纽带,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以衡水湖旅游业为龙头的生态旅游产业链.近几年来,衡水湖周边的餐饮、住宿、编织、捕捞、旅游船租业以及以沙滩浴场为主的娱乐业迅猛发展,鼻烟壶内画、侯店毛笔、衡水湖烤鸭蛋等特色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大幅提升.这不仅解决了附近村民的就业问题,还实现了当地村民的增产增收.笔者重点调查了解了以编织业、养殖业和船租业为主的代表性行业.蒲草编织业:从2008年开始,蒲草编织工艺在前韩、绳头、秦田、大赵村等10来个村庄遍地开花,成为湖畔百姓致富的新兴产业,现在很多产品都销往外地.衡水湖生态养殖业:衡水湖生态养殖经过村民们几年的努力和探索,也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收益相当可观.据周村镇前恩关村村民郭建华的介绍,他经过了3年的时间建起了超翔生态养殖场,直接收益从2009年的6万元/年,增加到现在的10万元/年.由于鸭蛋外观好看,营养丰富,又属无公害食品,在市场上十分走俏,每年都有很多外商前来订货.据资料显示,“劳务输出的收益占衡水湖畔居民收入的41.53 %”[2].船租业:从2005年经营旅游船只就成为当地村民认可的一种新形式的增收渠道,当时衡水湖船只总共有260多艘,个人年收入可达2万元.到如今,旅游船只成倍增长,个人收入也由原来的2万增加到现在的10万元.

2.3 衡水湖生态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带来的潜在经济价值

文化发展是一个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需要.在某种意义上讲,文化因素在经济活动中融入的程度直接影响着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潜力和持久性,而且,经济社会越是发展,与文化的结合就越深.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日益成为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衡水湖生态文化作为衡水地区文化的主体,更是承载着衡水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近几年,随着衡水湖生态圈知名度的提高,以衡水湖生态文化为纽带的交流越来越多.就目前来看,以政府推动力为表现形式的交流为主导,以民间力量和科研团队参与为辅助.这多渠道、多形式的广泛交流丰富了衡水湖生态文化,同时也为衡水湖生态经济带来了发展潜力.

政府主导的交流最常见的是以交流会形式出现的论坛和互访.比如,2009年6月11日举办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衡水湖湿地保护与发展”的北京高峰论坛,围绕衡水湖湿地保护与建设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了我国湿地保护与恢复的大计,其中明确了“要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来促进生态产业的发展”的观点.2011年 8月7日,衡水市滨湖新区管委会委托衡水湖游钓研究会与台湾西拉雅产业联盟,签署了《西拉雅产业联盟暨衡水湖游钓研究会友好合作协议书》,双方在对方旅游区(风景区)设立专门的展示平台;双方互相推介旅游资源、历史、文化、风物;双方建立互访交流机制,每年进行一次互访交流活动;双方定期每年在互访时,为对方举办一次旅游区、风景区内特色农产品、传统文化、非遗文化产业展览等.

收益最大的是以活动形式出现的比赛.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 2012年 9月的衡水湖国际马拉松比赛.在“黄金周”一周前,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环湖马拉松赛结束,央视 2个多小时多机位、立体式的现场直播,把衡水湖的生态美与新区风貌展示给了全世界.这场赛事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正在日益凸显,其中最直接的就是拉动了衡水湖旅游业的发展[3].马拉松赛事结束后的国庆黄金周来景区旅游的游客剧增至 20万,连锁收益也实现了跨越式增长.活动的实效性已经深深印在衡水人及衡水市领导的心里.因此,杨慧市长在2013衡水湖国际马拉松赛筹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站在实现“强势开局、跨越赶超”的高度,把赛事筹备工作作为推动全市各项工作上台阶的重要举措来筹划、来落实.很显然,市领导是想抓住这个发展契机,提升衡水形象、谋求更大的发展.

除了政府主导的力量外,还有民间力量的积极参与.比如,梁从诫先生领导的“自然之友”、汪永晨女士领导的“绿色家园”、河北省的“绿色知音”等民间机构的参与.还有社会媒体对衡水湖相关事件及生态文化的多方报道.近几年,尤其是马拉松赛以后,对衡水湖生态圈的媒体宣传层次明显提高,由原来的以市媒体宣传为主的阶段,跨越到市、省、国家各级媒体共同参与的阶段.此外,还有科研团队的参与和科研成果的呈现,其中衡水学院师资是研究的主力人群.类似的交流还有很多.多元化的对外交流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提升了衡水湖的形象,加深了衡水湖文化与社会的融合度,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衡水湖生态圈的社会影响力,社会影响力的提高无疑就蕴含着巨大的潜在的经济价值.

3 实现经济价值最大化的衡水湖生态文化发展与管理对策

在市领导及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衡水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为了衡水湖生态圈的持续性发展和产生持久的社会效益,就需要实现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良性互动,实现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这就要求领导、相关部门以及衡水全体民众的积极参与,在衡水湖生态圈建设及生态文化的管理上做出更大的努力.

3.1 加强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联动,完善生态文明体系的建设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这就要求衡水市委市政府、滨湖新区管委会、环保局、水利局、规划局等相关部门共同出台既能促进经济建设又能保护生态环境的系列文件,文件中明确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加强相关各部门之间的联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监管体系[4].比如,建立健全衡水湖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定有利于生态经济发展的财政、金融、税收政策体系和措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衡水湖的接待能力和接待水平;强化景观建设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设计理念并严格执行实施;组织科研队伍解决衡水湖水质问题;建立国土资源保护制度;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扩大延长生态产业链;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体现生态价值的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整合当地现有资源,提高综合利用价值,将衡水湖打造成生态旅游、古冀州文化、温泉疗养、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自然生态旅游区.从根本上提升衡水市的城市品味和知名度,通过多部门联动,共同打造出衡水湖品牌特色,提升生态圈发展层次,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3.2 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营造浓厚氛围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在衡水当地,一提起衡水湖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是这些人中,真正了解衡水湖的占地面积、地质、水文、植被等关键内容的,上到领导,下到民众,屈指可数.究其原因就是人们生态意识薄弱.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状况,首先需要加强对领导者的教育,因为他们的决策能直接影响生态圈的建设和生态文明的发展;其次是加强企业教育和民众教育.具体措施:第一,衡水湖管委会和环保局应该定期向市领导汇报衡水湖生态圈的发展状况,以及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便于领导及时了解、及时决策;第二,举办相关会议和培训,尤其是针对企业领头人,更应该多从环保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给予指导;第三,多参加经验交流会,并及时上传下达;第四,发动民间组织的力量;第五,制定相关的奖惩措施,并严格执行.最终实现“每个衡水人都是衡水湖的向导,衡水湖是每个衡水人的骄傲”的目标.

3.3 开发新产品,延伸边缘产品

结合衡水的产业结构,紧密联系衡水湖生态圈的特点,利用现有的生态资源做大做强生态产业项目.可以在现有民俗文化产品、工艺文化产品为主导的产品基础上,开拓、延伸边缘产品.比如:把衡水湖芦苇和蒲草做成的编织产品,添加上各种各样的带有衡水湖要素图案的产品,增强衡水湖小商品的民俗意味;开发带有衡水湖气息的日常生活用品和饰品,制作带有衡水湖生态文化的水杯、毛巾、T恤、项链等等,增强商品的纪念意义;还可以动员周边村民种植绿色蔬菜,或建生态采摘园,既可以供应周边餐饮业和周边村民的需要,还可以针对游客现场销售,或是运输到北京、天津等周边大城市销售.生态产业的发展,既可以增加当地村民的收入,实现生态经济的发展,又可以实现生态圈景观多样化的建设目标[5].

3.4 开拓新的宣传渠道,加大宣传力度

生态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对生态圈的发展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要想扩大衡水湖的社会影响力,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必须进一步扩大衡水湖的对外开放程度,让外界人们认识和了解衡水湖在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上的理念和政策,用衡水湖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理念向外界充分展现生态文化的魅力,从而吸引更多的目光来关注衡水湖、宣传衡水湖、建设衡水湖,全面提升衡水湖的新形象,促进衡水湖生态圈的持久发展.应该进一步推进衡水湖的对外宣传力度,开拓新的宣传渠道.比如,通过社会媒体以广告、电视纪录片、flash动画等形式对衡水湖生态文化的弘扬宣传.就像衡水学院科研团队以 flash动画形式呈现的课题研究成果——《衡水湖小金鱼漫游记》,动画中主人公小金鱼以导游解说的形式将衡水湖文化的科学性、趣味性传递给了外界.无论是从生态、环保视角,还是从文化视角,都非常有意义,多家网站的迅速转载,更是大大提升了它的社会价值.除了这种直接的、宏观的宣传方式外,还可以通过间接的、隐性的方式.就像以衡水湖为依托举办一些大型活动,或者是市(局)在衡水湖召开一些有影响力的会议,这种方式的实效性同样是不可估量的.

3.5 坚持生态文化与历史文化的深度融合,以生态文化引领生态经济

挖掘传统文化价值,以传统文化推动生态文化建设,再通过生态文化弘扬历史文化,通过二者的结合,可以提升原生态系统的品味与价值,提高生态圈的社会知名度,从而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以达到以生态文化带动生态经济发展的目的.依靠这种道路发展起来的百年两广商埠以及千年岭南重镇,都充分证实了: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和灵魂,生态文明建设要靠生态文化的引领和支撑.他们的成功为衡水湖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1] 赵云旺.衡水地域文化挖掘的理论与实践[J].衡水学院学报,2013(6):40-43.

[2] 衡水滨湖新区管委会.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产业发展概念性总体规划和重点区域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EB/OL].[2013-10-12].http://wenku.baidu.com/view/0e52850abb68a98271fefaaa.html?from=rec&pos=4.

[3] 闫丽琴,吴浩,马为.打造衡水湖生态旅游品牌 构建和谐滨湖园林城市[J].衡水学院学报,2006(2):13-14.

[4] 阿蓝.衡水湖保护与开发促进衡水经济发展[J].乡音,2012(12):14-15.

猜你喜欢

衡水生态圈生态
衡水鸿昊企业有限责任公司
“生态养生”娱晚年
衡水专场(二)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新区制造生态圈
跑步生态圈
崭新的“医疗生态圈”
生态
科大讯飞:押注语音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