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指数”不只牵动神经还应反映“民声”
2014-12-18江晓斌
江晓斌
近年来各大媒体频繁用了“CPI中食品价格成了物价上涨的主要推手”的词语,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这一术语逐渐为大众所熟识,生猪、蔬菜因其“推手”的名号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此外,“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玉米疯、苹神马、糖高宗、不蛋定”等,均牵动社会各方神经。
事实果真如此么?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食品类价格上涨不能都归结于初级农产品价涨。在CPI指标设置上,食品类占33.6%的比重,为最高,有些学者用模型分析出,近年来CPI与食品类关联度高达0.99。而从江西省2013年城镇住户消费支出看,粮食、油脂、肉禽及其制品、蛋类、水产品、蔬菜和干鲜瓜果类支出比重分别为3.43%、1.57%、9.09%、0.81%、2.28%、5.25%和3.31%,总计25.74%,达不到33.6%的比重,特别是有些肉禽类制品、食用油及餐饮等定价完全不由初级农产品,因此食品类价涨不能笼统归结于农产品价涨。
其次,CPI无法真实反映农民出售价格和获益情况。近年来经常出现城镇农产品售价高位运行,而农民出售价却仍在低谷徘徊的现象,即使农民出售价涨了,其涨幅往往也远远低于城镇售价的涨幅。特别是2013年城镇食品价格较大幅上涨,但农民种粮、养猪等收益却呈递减趋势。主要原因是当前农产品市场还不够规范、不够健全,存在销售环节多、环环加价和运输成本高,消耗损失量大等方面情况。数据显示,我国生鲜产品70%成本在流通环节,高于国际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据测算,一般情况下,生猪从养殖、屠宰、批发到零售,利润分成依次是20%、30%、20%、30%。今年上半年生猪价格重度下挫,屠宰、批发、零售等环节就纷纷挤占养殖收益,造成养殖环节严重亏本。蔬菜生产更是如此,由于蔬菜采后商品化处理程度低、冷链设施匮乏、贮运保鲜技术落后,全省每年因蔬菜腐烂造成的损失占产值的25%-30%,这也是为什么农民种菜卖不出去,而城市蔬菜依然价高的症结之一。
可见当前“价格指数”只牵动神经,还反映不了“民声”。如果各级政府仅依据CPI来调控农产品价格,将会引发市场更加剧烈的波动,农民收益将无法保障。因此建议各级政府和统计部门多听听城填和农村两地居民的心声,同时发布“生产者价格指数”和“菜篮子价格指数”两项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为农民服务,“菜篮子价格指数”为城镇居民服务,都作为CPI辅助指标向外公布,这样指标体系才更加完整、科学、合理,信息才更加透明,政府调控依据才更加充分,多方利益才能兼顾。
(作者系江西省农业厅市场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