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锡文谈创新农业经营体制(一)

2014-12-18崔明理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4年36期
关键词:经营农民农业

崔明理

2014中国农业发展论坛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先生作为压轴嘉宾,发表了关于“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的主旨演讲。

本文根据陈锡文现场演讲整理,以飨读者。

只有改革才能逐步解决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涉及60条、336项改革任务,因此很多媒体把2014年称作改革元年。我梳理了一下,336项改革任务中直接和农业相关的改革不下50项,占比不低,接近15%。这50项的改革任务涉及农业、农村、农民等十个方面。我想结合这十个方面的内容,着重讲一讲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的问题。

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是三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农村改革,涉及内容很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之所以现在强调加快农村经营体系创新,是因为我们的发展面临很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只有通过改革的办法才能逐步解决。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3.7%,一半人口在农村居住,仍然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去年居住在农村的居民数量接近6亿3千万,但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耕地面积只有20.27亿亩。这便是农村的状况,短期内难以改变。从这个角度讲,新型经营体制必须在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经营体制基础上创新,特别是不能盲目地做大规模的事。

就像总书记讲的那样,我们必须有一点历史的耐心和战略的决心。让少部分人种大部分土地,虽然农业效率提高了,但那么多农民去哪里就业、去哪里生存?由此带来的问题可能比创造的产值多得多。

赶不上的消费增长

为什么说当前农业面临创新的问题?很多人讲农业形势不是很好吗,粮食已经连续十年增长,2002年的时候我们粮食产量才9142亿斤,2013年粮食产量12038亿斤,粮产量10年之内增加了2800多亿斤,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农民收入也连年增长,去年农民收入8896元,和2003年的2260多元钱相比,增速也是非常明显的。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我想在座的同志们在实际工作中应该能感受到,就是农产品生产如此快的增长速度还赶不上消费增长速度,进口的农产品品种和数量都在增长。为什么呢?在我们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不断推进、大量农民转为市民以及居民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再加上工业的发展,粮食的用途越来越广。从这几个角度来看,现阶段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增速已经明显超过了生产的增速,所以这个缺口需要通过进口来弥补。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舌尖上的中国》节目里边,凡是好吃的基本上都是用油多的。全国每年食用的植物油消费量超过了500亿斤,在亚洲是居于首位的。这么高的消费量合不合理呢?应该说不合理。中国农业大学的营养食品专家称,正常情况下,人均每天消费植物油25克就足够了,按照这个标准,国人的植物油消费量早已严重超标。所以说,在眼下这样一个阶段,我觉得有些事情是没有办法改变的。

“市场提出的需求,农业一定要去想办法满足”

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土地面积就这么多,科技水平有限,农民文化素质有限,导致农产品产量虽然连年增长,但还是赶不上发展的需要。今年的一号文件在粮食安全战略方面是有创新的,明确提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适度进口这个事虽然以前一直有,但是作为基本方针提出来还是第一次。总书记讲了,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中国人的饭碗必须装的是中国粮,因此又提出来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小麦、大米、玉米,我们这三大谷物现在国际市场上的依赖程度不到3%,从目前国内的情况来看,稻米基本上平衡,这几年小麦和玉米全都是在国外竞价,所以说明我们这方面没有太大问题。

供不足需的现状要求农业走出去,对于如何更好地运用国际市场,要有新的举措,因为国际上并不是说你有需求马上就有供给的。在这个过程中,我想非常重要的,一是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供给能力,二是要综合考量我们自身的特点和国际上的情况,认真研究怎么更好地利用国际市场推进中国农业走出去。

当然,要提高自身产量面临的困难也很多。首先,实际耕地面积很难增加。过去土地普查主要动用人力,整个调查95%的劳动量由人工完成。现在99.5%的劳动量由卫星、遥感、航海等技术完成。也就是说你原来的那把尺不准,这次这把尺准了,虽然去年底公布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全国耕地面积20.3亿亩,比此前数据多2亿亩,但实际耕地还是那么多。要再进一步增加耕地的面积,目前来看是很困难的。

除了土地之外,水资源的短缺也是有目共睹。中国人均水资源量在丰年大概2200立方米,歉年的时候仅有2000立方米左右。过去京杭大运河的功能是漕运,把南方的粮运到北方来。但是到上世纪90年代,这个局面扭转过来了,变成北粮南运。北方的水资源相对短缺,粮食又是高耗水作物。水少的地方多打粮的后果是什么?生态环境一定会出问题。京津冀三地冬小麦的产量大概在1100万到1200万吨左右,大概占到中国小麦总产量的11%—12%。种地的话地下水就很难保护,不种粮的话也会产生问题。

除了资源以外,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我国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高达19.4%,其中中度污染和重污染污染比例达2.6%,也就是说差不多有5000万亩耕地是受到中度以上污染的。今年国务院已经安排了专项治理,要治理就意味着一部分耕地要退出生产。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不增加供给满足不了我国粮食需求。我国现在有4万多亿的外汇储备,买点粮食不缺钱。问题在于全世界一年正常出口的谷物大概就是2.6亿吨到2.7亿吨,即使把全球的粮食都买下来,也只够中国人吃半年。

调动生产主体积极性

解决我所说的这一系列问题,仅仅依靠创新农业经营体系是不够的。土地、金融、科技、财税等方面的体制改革,都会影响农业下一步的发展,最终所有政策都要落实在经营主体上,只有经营主体才能把粮种到地里、才能把粮从地里收回来。所以经营体系的创新,某种程度上讲,体现在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能不能充分调动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从而生产更多的农产品。

农业经营体系的创新和家庭经营是什么关系?我国目前有20.27亿亩耕地,由1.8亿农户经营,这是我国农业的现状,和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有2.7亿的农村劳动力离开土地来到城镇,因此也使得有5000多万的农民家庭,就是占整个承包农户家庭总量的22%的农户开展了土地流转。

怎么分析这个现象呢?现在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有的人看法是,加快城镇化的进程,让更多的农民转到城里来,让他们不要种地了,土地就给更少的农民种,以提高效率。这个想法我觉得也非常符合逻辑,但问题是,农民进城来干什么呢?有人说进城发展生产,但是要发展生产,所有的人都是你服务我、我服务你,生产从哪里出来呢?要通过创造财富,创造财富就面临产能的问题,自从中国被叫做“世界工厂”之后,我们已经发现很多产业的产能已经过剩了。

总理在去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了三个1亿人的问题,即到2020年,要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约1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已经进城的农民人数是多少呢?这个数也很难说得清楚,但普遍认为已经进城的农民工总人数大概在1.5亿到1.7亿,也就是说要花很大的努力也只能解决其中的2/3,有一部分还要慢慢解决。所以已经进城的农民要全部解决户口问题的话,现在看来还做不到。从这个角度看,我想农民数量众多,每一个经营主体规模不大,可能还会是一种普遍现象。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经营农民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特许经营”将走向何方?
我省加强烟花爆竹经营安全监管放宽经营限制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