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纺织的新旧缘
2014-12-17牛方
牛方
新疆最近很“热”。
不断发生的恐怖暴力袭击事件,让新疆一时间成为了舆论的焦点。抛开政治以及世界和平层面的因素不谈,显然新疆的反恐维稳形势已变得空前严峻和越发复杂。
如何稳定新疆社会秩序?突破口究竟在哪?7月13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了【2014】第50号文件——《关于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带动就业的意见》,同时公布了《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带动就业规划纲要(2014年-2023年)》和《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带动就业2014年行动方案》。7月18日,新疆自治区政府在北京就新疆部署“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带动就业”的决定召开了新闻发布会。而这也标志着新疆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带动就业这一战略部署正式启动。
从发布会的内容来看,新疆计划通过10年,分阶段实施,出台一系列特殊的产业政策,超常规发展,使纺织服装全产业链吸纳就业人数从目前的近20万人扩大到100万人。
“从20万到100万”、“超常规发展”、“特殊的产业政策”,这些短语释放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为了维持新疆社会秩序和长治久安,政府将大力发展经济,从而带动就业,增加人民群众收入。而在产业选择方面,纺织服装产业成为了此轮布局的重中之重。
坚持就业第一战略
按照“‘保就业即维护社会稳定”的硬道理。在本次发布会上,新疆自治区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闫勤强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坚持就业第一战略,以大力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带动就业为目标,着力解决我区各族群众特别是南疆地区群众就业问题,进一步加快我区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推动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据悉,目前新疆每年有近60万人的城镇劳动力需就业,有约300万人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其中有7万名左右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由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企业容量以及语言文化、从业技能、就业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叠加影响,当前就业矛盾十分突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特别是南疆地区经济欠发达,企业少、规模小、就业空间狭窄,企业数量不到全疆的三分之一,就业人数不到全疆的五分之一,企业吸纳就业能力非常有限。
而同时,正是在南疆地区的一些青年,由于没有固定的工作岗位,缺少稳定的收入来源,缺乏必要的组织管理和思想教育,成为了“三股势力”争取拉拢的对象和宗教极端思想渗透的目标,对社会稳定造成了潜在的隐患。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胡开江在发布会上表示:“在推进纺织服装产业带动就业过程中,新疆确定发展中必须把握的首要基本原则就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胡开江告诉记者:“实施就业第一战略,就是要把增加就业尤其是南疆少数民族群众就业作为首要任务。在强调产业集聚发展的同时,在南疆四地州,把发展纺织服装产业与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以就近就地、便于就业为原则。在制定和落实各项政策、拨付各类支持资金时,坚持以增加就业为目标,与实际解决就业人数相挂钩的原则。”
因此,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绕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展开,即“扩大就业”。
原料地的天然优势
按照新疆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基础和劳动力素质程度,为了“保就业”,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制造业无疑是一个极佳的选择。而在众多的制造产业中,纺织服装产业在新疆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原料地优势,因此也成为了此轮发展的重点。
确实,新疆与纺织产业的结缘由来已久。
新疆是我国最早的植棉区之一,充足的日照,稀少的降水,干燥的空气,昼夜温差较大以及丰富的雪水灌溉资源,为棉花的生长提供了我国其他棉区无法媲美的良好条件,因此新疆棉花种植产业的发展历史,一般被认为不少于2000年。根据出土文物和古籍记载,自东汉起至南北朝时期,塔里木盆地各地和吐鲁番地区已相继种植了棉花,并伴随有了棉纺织手工业。
20年来,国家投入巨资在新疆实施大规模优质棉基地建设。今天,新疆不仅供应着我国棉纺织产业每年60%的用棉量,更是我国唯一的长绒棉生产基地。新疆的棉花原料地优势确实得天独厚,每年进入9月以后,由吐鲁番往南经库尔勒、阿克苏、喀什直到和田,或北上经玛纳斯、石河子、乌苏直至博乐,到处都可看见在广阔的田野里盛开着一片雪白的银花,把戈壁绿洲相衬得格外明丽。
如此广阔的棉田为新疆发展纺织产业提供了天然优势。闫勤秘书长在发布会上指出:“目前,新疆棉纺产能已达700万锭,居西部前列;粘胶纤维产能67万吨,是我国最大的棉浆粕和粘胶纤维生产基地。”
除了棉花之外,新疆还有量丰质优的羊毛(绒)、驼绒、亚麻、罗布麻等天然纺织原料。还有生产化学纤维所需要的原料——石油,石化产业链也具有相当的规模,芳烃资源十分丰富。这样丰富的资源优势,不利用好着实可惜。
虽然具有天然优势,但是闫勤也指出,纺织服装产业在新疆仍然存在:“产业链不完善,初级产品加工多,最终产品少,产品附加值低,缺乏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特别是下游的印染和服装产业发展滞后,基础薄弱等现阶段的突出问题。”“2013年,通过我区口岸出口中亚等地纺织品服装达83亿美元,居全国第7位,但我区生产的仅占1%左右,纺织服装产业规模效益与棉花资源大区优势地位极不相称。”闫勤说道。
一方面有优势,一方面有差距,两方作用使得新疆发展纺织服装产业成为了最优选择。因此李克强总理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发展纺织服装产业,有利于将新疆棉花这一优势农产品向工业领域转化延伸,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应当作为一项战略举措来抓。”有了总理的指示,新疆发展纺织服装产业更是信心满满。
综合优势依旧明显
当然,只有原料优势显然是不足以支撑像纺织工业这样漫长的产业链。原料优势只是新疆发展纺织服装产业最直接的优势之一,除此之外,胡开江主任在发布会上全面分析了新疆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的综合优势。endprint
首先是政策优势。新疆的社会稳定关乎国家大局,必须要切实保障,因此促进就业发展纺织服装工业具有国家层面的战略意义,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新疆自治区政府为此深入研究出台了一系列“超常规”的支持政策,形成了产业发展的政策“洼地”,有利于纺织服装企业在新疆的健康发展。
其次是电价优势。新疆有一批国内大型煤炭企业发展煤电产业,工业用电价格比东部沿海省市低40%左右。自治区初步确定纺织服装产业平均电价为0.35元/千瓦时,如果采取自备电厂发电或企业联合集中建设热电联产项目,可进一步降低动力成本。
在供地方面,新疆地域辽阔,可供开发利用的戈壁荒滩土地资源非常丰富,而不会占用耕地,供地成本低廉,园区面积普遍较大,发展空间广阔,承载能力较强,为纺织服装企业建设厂房及辅助设施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地理位置方面,新疆共有一类口岸17个、二类口岸12个,是我国拥有陆路口岸最多的省区;与新疆邻近的中西亚各国与我国的产业互补性很强,对进口纺织品和服装有很大需求。2013年,我国内地纺织品服装从新疆口岸出口总值达83亿美元,居全国第七位,主要目标市场就是中西亚地区和俄罗斯、欧盟市场。
在交通方面,近年新疆投资完成了一大批交通项目,“西部大通道”地位日趋凸显。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贯通以及霍尔果斯铁路与哈国接轨,使新疆真正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战略构想正在规划和落实。“渝新欧”等国际铁路联运班列即从阿拉山口口岸出境直抵欧洲,从乌鲁木齐到土耳其的丝绸之路西行班列也在试运营中,我国与巴基斯坦双方高层就启动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达成共识,这些对国内出口亚欧市场的纺织服装企业在疆投资建厂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最后还有一点即为援疆优势。目前国家开展了新一轮的对口援疆,已经有19个省市在疆投资,其中纺企已达上百家,包括40多家全国纺织500强企业和国内外知名企业。在产业援疆政策激励下,将有力推进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快速发展。据悉,山东如意计划一期投资60亿元,在喀什建立一个面向中西亚市场的纺织服装产业园区。
两个阶段 十大惠政
综合来看,新疆发展纺织服装产业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目前新疆大力发展纺织服装产业这一决定的落实和推动已然是箭在弦上。
为了加快推进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带动就业顺利实施,国家和自治区研究制定了十个方面的支持政策。在本次发布会上闫勤也对这十项政策进行了公布:“包括设立规模为200亿元左右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技改、标准厂房建设等;实施税收特殊优惠政策,将纺织服装企业缴纳的增值税,全部用于支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实施低电价优惠政策,支持具备条件的纺织工业园区建设技术先进的配套电厂,切实降低企业生产用电价格;实施纺织品服装运费补贴政策,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实施南北疆差别化的补贴政策;实施使用新疆棉花补贴政策,对疆内棉纺企业使用新疆棉花按实际用量给予适当补贴;实施企业员工培训补贴政策,对企业招录新员工开展的岗前培训按培训后实际就业人数给予培训费用补贴;实施企业社保补贴政策,对纺织服装企业新招用的新疆籍员工和南疆四地州享受低保待遇的在纺织服装企业就业的人员,均制定了特殊补贴政策;支持高标准印染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在一定时期内对运营费用给予补贴;加大对南疆地区支持力度,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在资金安排、项目布局上向南疆地区倾斜;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研究制定了一系列金融支持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这些政策措施,含金量很高,是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在具体推动方面,新疆政府制定了阶段实施规划。共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14-2018),在夯实优势棉纺织产业基础上,粘胶纤维产业链延伸初步实现,一批服装出口加工型企业带动就业成效显现,印染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基本完成,针织、毛纺织、家用纺织品、地毯产业取得长足发展。到2018年,全产业链就业容量达42万人(目前加上轧花和服装服饰流通环节,全产业链解决就业约20万人)。
第二阶段(2019-2023),基本建成以棉纺织、毛纺织、针织、服装、家用纺织品与地毯为主体的产业体系,产业内生发展动力明显提升,棉纺织产业规模和水平在国内居领先地位,化纤聚酯产业链发展取得进展,以数码印花技术和用水量少的先进印染加工能力基本满足本地服装和家用纺织品需求,服装出口加工基地日益壮大,品牌服装建设成效显著。到2023年,全产业链就业容量达到100万人。
边转移 边升级
在本次发布会上,新疆自治区政府的相关部门代表在接受记者提问时表示,新疆此次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并非是简单的建设和复制,而是全产业链高起点、高水平的发展。要吸取其他省市发展这一产业的经验教训,在具体工作推动中注意几点原则。
首先要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强化政府的引导和服务工作,实施好国家和自治区的各项优惠政策,为纺织服装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
其次是坚持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坚持“环保优先、生态立区”方针,牢固树立“生态红线”意识,高度重视自然生态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纺织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注重水资源的保护,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装备,严格控制单位产品能源消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确保印染污水100%处理和达标排放。把环保标准作为产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企业只有在环保达标的前提下才能享受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
第三是要坚持发挥后发优势,大力提升纺织服装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做到高端发展、技术领先,严禁淘汰落后设备转入新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研发,促进产业向依靠品牌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发展,增强产业内生发展动力。
而此轮新疆发展纺织服装产业,主要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吸引东部优强纺织服装企业来新疆投资。胡开江说:“要通过政策“洼地”,重点做好两类企业向新疆的产业转移工作,一是大力吸引国内外全产业链的优强纺织企业加速将纱线、织布等前导生产环节向新疆转移步伐,并逐步向服装等下游延伸;如阿克苏巨鹰集团,从过去在新疆纺纱已向服装生产延伸,目前,正在新建的服装厂预计可解决500余人就业;二是吸引东部沿海地区服装出口加工型企业在新疆设厂,通过西行国际货运班列扩大向中西亚、俄罗斯、欧洲等市场的出口,如和田尚亿服饰有限公司,由一家安徽服装出口型企业投资1.8亿元在和田皮山县新建,年产服装250万件,产品主要出口俄罗斯等地,3月9日动工,预计今年9月底第一期竣工,用工700人,预计明年春季可达到1500人,2015年销售额可达到5000万美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