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塑造身体德性:学校体育的德育使命

2014-12-17徐山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德性身体德育

在学校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学校体育教育所承载的身体德性教育的功能是不容忽视的。在当今的学校体育教育中,德育教育缺失是毋庸置疑的事实,本文以学校体育教育的身体德性塑造为视角,从身体德性的内涵分析入手,阐述学校体育身体德性教育面临的困境,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讨学校体育教育的德育使命,以期促进学校体育德育的有效开展。

塑造 身体德性 学校 体育 德育 使命

学校教育要以培育本我全域发展的人作为其施行的基本目标。在落实培育全域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时,体育教育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它不仅是一种身体教育,也是承载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科目之一。以体育教育的德性塑造为视域,探讨如何通过身体的德性教育来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的德育功能,是急需解决的教育难题,也是学校体育的德育使命。

一、身体德性的内涵

作为一个中国人,德性文化的基因是其身体中所固有的,它已经溶于民族观念的“显性”与“隐性”的文化认同之中。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是一种自然化的“性德”。从儒家文化的正统理解来看,就是“人潜藏于内的天然禀赋”,是一种天地灵气所自然赋予的人生来本有的身心一如的“性德”。归于精神领域的德性并不是遥不可及的“神器密物”,它似乎与“手可移动物体,脚可行路”的平常性没有差别。因此,孔子深切地认识到,作为君子要以德性为先,把遵从圣贤的德性作为人生修学的首要任务。其德性修学正是现代意义上的德育过程,其德性修学包含“自我内省”与“学范楷模”的双重含义。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德性是“内化”与客观现实的显著存在,其是一切事物的本源造化之因,是万物共有的同相本体,也是世间万象的本有驱动之力。[1]其是“源于身起于心”的善识、善力与善性,其本有的天性禀赋是一种身心互通的性德,通过后天的提炼与修为,可以进一步地升华为质性卓越的性德实践;或者说,其不仅是一种天然本有的质性,通过修习的历练培养,可以转化为德行高尚的性德实践。

以身体为立论价值认识德性质性,也不难看出,身体与德性是一种不可剥离的质性统一的性德秉性,其秉性具有内外不同的规范,其内部规范的形成遵循自然本有的约束,而外部规范的形成则遵循于社会本有的约束。因此,在人类的活动中,自然与社会是身体性德约束的两大系统,二者从自然化属性与社会化属性统领性德约束的规范,而欠缺其中任何一种要素,身体德性的全域认同都无从建构。无论是由自然约束延伸出德性规范的约定俗成,还是由社会约束延伸出德性规范的律令法规,都是以肉身个体为规范指向的,其关联的深入度是毋庸置疑的。从这个意义来说,身体和德性是统一性的整体,二者具有不可割裂的互为依托的关系。身体德性的本质内涵可以理解为自然与社会约束下的身体与德行的现实规范。

二、学校体育身体德性教育的困境

1.规训身体教育的德性缺失

从身体德性教育的视角来观察,忽略德性源于生活化实践的本质属性,脱离了生活化而讨论德性的教育问题,是一种空中楼阁般的教育追寻。在其认识中,把身体与生活场域之间进行人为的剥脱,关注的是德性教育的精神范畴,对德行完善源于生活化的本体认识是模糊的。德性教育的生活化,并不是一种难以拿捏的“真空化”的概念,更不是以社会规范为准绳的空泛不实的概念,它是以身体为基质,以人生德性的完满修为作为根本的性德教育。[2]性德教育的身体完满与完满性德的身体教育彼此是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是一个和谐内联的整体,其最终指向的是生命意义的终极完善。这是性德教育关注身体的生活化,并最终回归于体育场域德行化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

在众多体育规训教育的开展中,以身体为平台的完美德行教育,始终是处于一种轻视态度造成的缺失状态。可以这么说,这种无德行的身体教育是一种缺乏责任感的学校体育教育,同时也是一种充满讽刺意味的体育教育。在这种单纯意义的规训体育教育中,即便培养出一大批身体极其完美健硕的学生,也无法获得身体德性的完善,其道德素质的残缺也必将影响人生发展的完满。

2.体育课程所面临的身体德性教育困境

从社会所形成的风气来看,一些腐化享乐和不求进取的不良风气正侵染着学生们尚未成熟的心灵。身心的娱乐原本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但是无原则的过度享乐就是一种病态的价值观。当无原则的过度享乐充斥着学生的生活时,其身体的过度放纵也往往是主要的表现方式。在身体的萎靡中,身体的德性也会在不断地趋于弱化,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变得退缩而不求进取,用身体去实践那些社会无良知行为。在这些问题出现时,反观学校体育的课程教育,更多关注的是学生身体机能的提升和身体素质的发展。这本无可厚非,从某种意义上说也不无道理,但不能以此作为体育课程实践的目标而忽略身体德性的教育,偏离了育人的正确轨道。

从辩证的观点来考察学校体育课程的实施,其课程也不免落于“一元论”单向发展的怪圈。[3]以健康的发展作为其身体发展唯一的指向性需求,这样的体育课程教育理念未免有些偏颇。一方面,体育课程在课程总量中所占比例颇少,并且经常被其他应试学科所挤占,学生全域发展的需求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另一方面,学校唯身体训练的体育课程是从,使学生的身体德性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不良的身体习气与恶劣的身体行为就会乘虚而入,严重地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这正是学校体育课程所面临的身体德性教育的困境。只有从身体德性教育的角度出发,对学校体育课程作相应的改革,才能使学校身体德性教育得到良好的发展,上述问题才能得到消弭。

3.体育教学所面临的身体德性教育困境

从教学方法的立论层面来观察,学校体育教学的身体德性教育也同样面临着困境。其主要表现是教学方法、手段和方式的缺失,这种缺失不仅体现在自然属性的身体德性教育处境的困窘,也表现在社会属性身体德性教育所处的困境上。从教学的理论层面来看,体育教育实施者过于关注学生个人的情绪体验,忽略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以及对学生采取极端化的免伤害保护措施,忽视其身体教育的诸多基础性工作;对相关的理论和方法探究表现得并不积极,也不关注在实施过程中所收到的实际效果,只是不加考究地强调所谓的个性化发展,而忽略了身体教育所本有的内涵。因缺乏身体素质培养的基本教学手段与方法,所以对教学的效果漠不关心,不求教学实效。人的全域发展的理念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即便是学生的身体素质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身体德性的教育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直接的后果就是使体育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会面临身体德性教育缺失的困境。困境的出现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学生的身体德行就会出现许多的问题,对学生的成长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只有正视困境的存在,努力改变身体德性缺失的现状,才能真正解决好所面临的困境问题。endprint

三、学校体育身体德性教育使命

1.构建身体德性规范,教会学生做人

一个健康的社会一定会有完善的社会规范,不同阶层的社会成员一定是普遍、自觉地遵守约定俗成的规范的。[4]在精神领域中,过度“自由化”流行观念的泛滥,会导致身体放任的过度实践。其结果是身体的德行“缺失化”与社会规范“无序化”、社会的无序化直接使德行理想陷入飘渺、空泛的失落。而以身体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学校体育教育,决不能置身于身体的德性教育之外,更不能漠视社会无序化身体德行的任其发展;更不能被身体的德性教育与其自身的体育教育隔离,把教育责任完全交给以品德教育为主体的相关学科。学校体育教育其所承担的德性教育使命是非常重要的,学生身体德行素养综合化的全域培养,其主要的教育平台就是学校的体育教育,这是学校体育教育不容推卸的责任和教育使命。从身体德性教育的影响度来看,无论时间的长短,体育教育对于身体的德性都是最具影响度的。因此,学校体育教育构建身体德性规范对于社会规范“无序化”的改变具有深远的意义。可以说,它使社会规范的无序化在身体德性领域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以生活化社会实践的需要为出发点,构建一个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的身体德性道德规范,并引导学生积极地投身于身体德性的生活实践,立足于体育教育的理论层面,实施于体育教育的身体德行教育的诉求,以德性规范的完善为教育实施的筑基,教会学生身体德性的道德准则,显化德性的人性观,以做一个完整身体德性的完善者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以身体德性的完善促进学生生命意义的完善与发展。综上所述,构建身体德性规范,教会学生做人,是学校体育身体德性教育的重要使命。

2.培养学生体验身体德性情感价值的使命

身体德性教育的实施,不能采用空洞的素材堆砌作为教育实施的基础性构建,如果这样,则会成为一种效能低下的身体德性教育。对于不同教育对象,都要根据不同对象身体具象体验的差异,加强实践意义身体德性情感价值的认知体验,并以此为基础追求理性层面德行感知的样式,这是组构学生内在道德系统的必备要素。与此相反,如果体育课程的实施中,不同的学生身体德性缺乏情感价值具象化的真实体验,其对于课程实施中关联于身体的德性认同就很难实现,体育课程的实施在这样的教育语境中,会变的步履蹒跚,举步维艰。在主体式教育框架下,学生的个体差异趋变性,主要是由于其“先天所得”与“后天教化”不同所触发的认知能力的多变。认知能力的多变表现在面对同一事物的多种不同形态的认知,这些不同的产生可能源于其教育境遇的不同,也可能源于其固有文化认知的不同。面对这样的情况,采用千篇一律的枯燥讲授与一成不变的教育方式,忽略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身体德性情感的价值体验,教师的教学成为缺乏生气的僵化传授,学生的学也成为乏味而重复的机械接受,真实的德性情感价值体验在体育教学中难觅踪迹。此种体育教学的实施对于身体德性的教育无疑是一场灾难。但是,当教育实施者在体育教育实施的过程中,重视学生身体德性情感价值的体验,并以行为体验作为身体德性教育的实践场域,用身体行为的规范去解决身体德性面临的诸多问题,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这也正是德性情感价值体验在体育教育中的使命所在。

3.激发学生潜在身体德性肯定意识使命

在学校体育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身体德性的话语还体现在学生对于自己身体德性与技能的充分认识。[5]如果连自己的身体素质与身体技能,还有身体德性的现状都缺乏基本的认识,那么学生对于自身体育能力与身体德性的基质也很难有全面的认识。这就会使其面临身体技能与身体德行的考验时信心不足,缺乏面对的勇气。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能看到面对体育活动的困难时,不同学生其身体德性意志品质的不同。同样是需要意志克服困难的体育活动,不同的学生对待的态度有所不同。对自己身体德性意志品质较为自信的同学面对强度较大的体育活动时,所表现的是对自己的身体素质与身体德性的充分自信,其所表现的身体德性品质是非常优秀的;而与之相反,当一个人身体德性意志薄弱时,会对于自己的身体素质与身体德性明显信心不足。身体德行意志品质薄弱的同学面对困难与不足时,所采取的态度往往是得出对自己的否定结论。对于这样的学生就要因势利导地对其进行身体德性意志的有意识培养,根据不同学生存在的问题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相应途径,采用实效性的教育策略和教学方法,教会学生对于自我身体素质与身体技能,以及身体德性意志,用客观辩证的观点进行认知。发扬已有的优点,避免曾经的缺点,学会用正确的观点认识已经存在的问题,对于问题要学会拥有自我肯定的态度,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善自我的身体德性。通过学校体育的身体德性教育,激发学生潜藏在身体德性的肯定意识,这也是学校体育德性教育所承载的重要使命。

在以往的教育实践中,体育教育更多的是一元化的身体教育,忽略了其所承载的德育功能,这种功能的缺失会直接导致许多身体德育问题的出现,针对这一教育现实,认真思考当今学校体育德育教育的现实使命,是每一位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要搞好体育教育的德性教育,首先要明确德性教育的内涵,在此基础上要深入地认识学校体育德性教育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并进一步阐述学校体育德性教育的使命,从而促进学校体育德育更好地发展。

————————

参考文献

[1] 李储涛.身体德育:学校体育的德育起点.上海体育学院学,2012(6).

[2] 李开文,刘杰.体育:教育在身体中的投射.体育研究与教育,2014(1).

[3] 王水泉,辛志友,李海燕.辨析“体质教育论”——兼论“身体教育”的发展.体育与科学,2009(3).

[4] 舒志定,王一华.诺丁斯德育观的身体问题.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3).

[5] 李传奇,周兵.学校体育的伦理审视.体育学刊,2009(12).

[作者:徐山(1970-),男,安徽淮北人,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责任编辑 王 颖】endprint

猜你喜欢

德性身体德育
论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德性与实践智慧
柳亚子书法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