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与地缘政治陷阱
2014-12-17何亚非
何亚非
关于“中国经济何时超越美国”,西方媒体和专家学者早就众说纷纭。世行预测为2014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为2019年。英国经济与商务研究中心( CEBR) 去年年底称,中国的GDP将在2028年达335700亿美元,超过美国的322700亿美元。美国彼德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则推断,中国经济总量在2010年就已超过美国。
于是乎有人说,中国马上要成为超级大国了,世界已重新回到“地缘政治”的激烈争夺之中。遏制中国发展的声音再次甚嚣尘上,抹黑中国对外战略与和平发展道路的声音增大,有人甚至把目前的地缘政治形势与一战前相比较。
当然,也有不少人质疑世行预测的科学性,指出其并没有真正反映客观实际,中国离经济总量世界第一的位置还很远。而且不少专家表示,即便中国经济总量将来赶上美国,也不能说明经济实力尤其是综合实力就超过美国。
“购买力平价”误区
用购买力平价来计算一国生活水平比较适当,但以此来测算经济实力和规模就可能失之千里。因为,购买力平价使用的基准是国内生产总值购买国内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比较国家实力,最好是用市场汇率这一基本标准来衡量。以中国和美国为例,按市场汇率计,2013年中国的GDP只有美国的一半左右。
衡量一国经济实力需要综合考虑三个要素,即GDP、经济增长率、人均GDP,而且人均GDP权重较大。目前,中国GDP占全球总量的12%,美国为20%;中国人均GDP不到7000美元,只有美国的1/5,如按市场汇率计算,仅为1/8。两者差距都很大。
关于中国的增长潜力,正如著名学者林毅夫所言,中国基础设施投资有较好的回报率,从2008年起中国经济可能还有20年的年均8%的增长,不失为一个较为客观的判断。
同时许多专家认为,一个大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分量和地位主要是由规模而非人均决定的。一个国家的实力除经济总量外,还有军事力量、科技和创新能力、教育投入和水平等等。且不说软实力和文化的吸引力,即使两国具有同样的经济总量,各自对世界的影响力也不会完全一样。要将国家经济总量转化为方方面面的实际影响力,需要做很多“功课”,经济、政治、军事、货币、科技、文化各方面的实力都要强才行。
当然,不管外界是吹捧还是抹黑,也无论怎么统计,中国30年来在全球经济增长是最快的,创造了人类发展的奇迹。同时,我们对中国仍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也有实事求是的清醒认识。我们既不妄自菲薄,也不会忘乎所以,尤其不会被所谓的“第一”一叶障目,而放慢改革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步伐。
美国的干预主义政策并没有改变
西方学者关于世界重回“地缘政治”的大国争夺之说,显然没有摆脱冷战时期的思维方式。地缘政治从来就没有离开我们的视线,只是目前地缘政治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很多新的挑战。伴随经济全球化加速,世界多极化趋势也在提速。这必然会冲击现有的国际格局和全球治理体系。
奥巴马2008年当选总统时,美国国内普遍认为,美国在国际上摊子铺得太大,而今又觉得,奥巴马怕担风险,美国外交政策“迷失了方向”,美国在世界上的作用太小了。最近在耶鲁大学演讲时,美国国务卿克里把美国的外交政策描述为“左右摇摆”。他说:“我们不能容许因为过去10年美国过分干预国际事务,而导致现在过度的孤立主义。”其实,这些说法都低估了美国的作用。美国的精英们从骨子里都信奉美国至上和国际干预主义,这些年,美国在全球的投入并没有减少,布局并没有改变。
当今世界是多极和扁平的
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是历史的大趋势。用西方学者的话讲,与美国和西方相对应的“其他力量的崛起”,是目前在地缘政治中占主流的现象。这一趋势将与经济全球化一起继续发展,并在21世纪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波澜壮阔的舞台上,扮演主要角色。逆潮流而动,想方设法遏制新兴国家的发展和崛起,只会激化地缘政治和经济矛盾。
而且,当今世界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形势无任何可比之处,中国这几十年的发展道路与美国通过一战成为全球霸主的轨迹,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角度看,也没有任何相似之处。今天的世界是扁平、立体、交叉的,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安全上“和则两利、斗则两伤”。不管承认不承认,各国已经结成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就拿中东来说,美国关心中东形势,中国也关心中东局势的变化。如今中国对中东石油50%的依存度,已远远超过美国的13%。“阿拉伯之春”演变成“阿拉伯之冬”,不但对中东各国是悲剧,对与中东关系密切的所有各方也都是悲剧。
有学者以乌克兰危机、美国和西方在跨太平洋经济战略伙伴关系协定(TPP)和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谈判(TTIP)中分别排挤俄罗斯和中国为例,指出美国在地缘政治上的误判,说得倒是十分到位。无论是出于有意还是“跌跌撞撞”中的无意,美国目前对中国和俄罗斯的“双遏制”,对美国都没有任何好处。
俄罗斯在克里米亚公投后决定将其纳入俄疆土,是俄罗斯二十年来被北约和欧盟东扩逼入死角的绝地反击。中国在周边地区特别是东海和南海捍卫国家的主权和海洋权益,更是无可厚非。地缘政治的对抗是条死路,只有一个多极化、相对均衡的世界,才会给新世纪的人类发展和繁荣带来历史性机遇。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