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地理教学的现状

2014-12-17尤金洁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47期
关键词:板书多媒体技术课件

尤金洁

摘要: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变革传统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促进教学环境等的跨越式发展,不仅是地理新课程追求的目标之一,也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从教师欠缺对理论和技术的实际掌握能力,使用的积极性不高;教育思想观念滞后,使用目的不正确;未与板书等传统教学手段有效整合;制作质量不高四个方面,举例说明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有效;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7-0215-03

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育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数字音像技术、电子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卫星广播技术、远程通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及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等。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变革传统教学模式,包括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促进教学环境等的跨越式发展,不仅是地理新课程追求的目标之一,也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欠缺对理论和技术的实际掌握能力,使用的积极性不高;教育思想观念滞后,使用目的不正确;未与板书等传统教学手段有效整合;制作质量不高等。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从而阻碍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

一、使用的积极性不高

有些教师对教育技术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彻底,因而对教育技术概念、新理论、新观念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使用教育技术上课只是一种噱头,在当前追求分数的考核制度下,花费大量时间去制作课件是“得不偿失”;有的教师是由于受年龄、学历等限制,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和使用存在恐惧感,所以,使用教育技术的积极性不高。

案例一:《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与昼夜长短》教学片段。

教师在黑板上方画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示意图和二分二至日光照图,并引导学生从图中获取直射点移动与全球昼夜长短变化之间的关系:①段:北半球昼长夜短,并且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反之。②段:北半球昼长夜短,并且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反之。③段:北半球昼短夜长,并且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反之。④段:北半球昼短夜长,并且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反之。

太阳直射点移动与全球昼夜长短变化之间的关系属于变化类知识,而变化类问题比较抽象,往往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最好通过模拟来使知识点变得“可视化”,教师仅靠使用传统的粉笔、黑板来进行教学,不利于学生理解。对于这部分内容,有的教师选择使用多媒体来展示《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动态图组,这一图组为昼夜长短随直射点移动变化图,设置有随时可以暂停的程序,便于教师讲解,也有利于学生观察和理解,教学效果更好。

二、使用的动机不正确

有些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教育现代化、课堂现代化,显示自己的“档次”,热衷于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的教师为了减少甚至不写板书,恨不得每节课都用多媒体,每一个知识点都用多媒体;还有些教师参加现代教育技術的培训和使用仅仅是为了“教学观摩课”获奖、拿证、评职称、晋级等。这些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内部动机不足,外部功利色彩比较重。殊不知,这种行为完全是为了用技术而用技术,根本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案例二:《田纳西河综合开发的效果》教学片段。

教师边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的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等方面),边逐一进行讲授,教师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田纳西河通过梯级开发后实现的效益主要表现在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和土地利用这几个方面。课件中展示的图片和文字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服务的,而这些图片和文字并不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教学内容,教师完全可以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甚至舍去;另外,作为高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思维能力,这部分内容对学生的思维要求并不是很高,可以让学生在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发展的地理条件,包括流域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条件,人口、经济发展基础等人文地理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该流域各地理环境要素中对发展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并根据其发展的有利因素探寻该流域发展的方向,同时根据其制约因素探寻其综合治理的对策。

所以,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应立足于教学需要,切忌为了个人爱好、学校规定、应付检查或参加示范课而用,出现乱用、滥用等现象。

三、未与板书等传统教学手段有效整合

案例三:《地球运动》部分的教学。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运动》当中,直射点、晨昏线、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等知识点是地球运动部分的难点,这些地理事物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其变化规律。许多教师认为仅靠传统的地球仪演示和图片资料的展示,很难让学生理解这些规律并记住它。所以,教师一般会选择二维动画甚至是“虚拟三维地球仪”,边播放演示边让学生观察、分析、思考、讨论。可事实证明,效果还是未达到预期。

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未将多媒体课件与板书有效整合,学生不清楚前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无法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所以思路不清晰。

清晰的课堂教学结构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板书作为一种灵活性较强的教学手段,其不仅能展现知识结构,还能有效地弥补地理课堂生成与预设的差距。教学是个动态的过程,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预先列入多媒体中,适当的板书会对我们的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教师不能因为多媒体技术的现代化,而把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全盘否定。因为每一种教学方式都有其特点,每一种教学手段也都有其利弊,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用多媒体技术来表现,有些教学内容根本也不需要用多媒体技术来表现,特别是那些一目了然或使用黑板、投影、挂图等传统教学手段就能解决的问题,采用多媒体来教学反而画蛇添足。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难易来确定多媒体技术使用的程度和范围。

四、制作质量不高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日益成熟,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通常彩图、视频、音频、动画相结合,图文并茂,声像共鸣,能为课堂教学创造一个高效、多元的视听环境,给学生以赏心悦目的体验,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直观。但是目前,大多数课堂上使用的多媒体课件没有现代教学理论作指导,只是图像、文字、动画和声音的简单叠加,没有交互,没有情境设置,只是纯粹的演示性课件。这些制作质量不高的多媒体课件,不仅不能提高教学效率,还可能分散学生注意力,浪费教学时间。

案例四:《西气东输对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影响》教学片段。

教师展示课件(如下):

在本案例中,教师选取了大量文字通过表格方式进行总结,学生阅读量太大,且教师要逐个描述,用时较长。应将文字适当精简,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背景信息,突出主要内容,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给学生留出更多自由思考和表达的时间。

此外,重复选取大量图像;安排过多活动项目;同一页面字体大小、颜色搭配和图文组合没有层次性;为了过度追求课件界面的美观或结构的新颖而添加很多不必要的修饰等都是造成学生注意力转移、抓不住教学重点和难点的重要原因。

教育技术只是教學的一种辅助手段,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教育的最优化。优化的课堂教学,应重视从教学整体进行系统分析,综合考虑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个因素,包括教学目的的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选择,并注意各要素之间的配合、协调,从而发挥系统最优的整体功能。

综上,要做到有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除了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外,教师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知识和信息素养,以便更好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实践的整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使用动机;加强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学习策略设计和评价体系设计等的研究;树立以学习者为本的服务意识,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转变。

参考文献:

[1]黄京鸿.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地理新课程教学的美学赏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2,(11).

[2]沈阳广播电视大学.现代教育技术基础[EB/OL].http://sytvu.ln.cninfo.net/media_file/jyjs/two/2_4.HTM.

猜你喜欢

板书多媒体技术课件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初探
硬笔书法教学板书实录(二)
多媒体技术在影视动画后期特效中的应用
好的板书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提高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几点思考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板书艺术
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取与舍
语文课堂中的神来之笔——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