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预习开启初中英语阅读课高效之门
2014-12-17朱梅方
朱梅方
摘要:在课改大潮下,导学案作为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形式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面对新理念、大容量的GO FOR IT新教材,导学案的先导性在推动课堂有效教学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本文结合对阅读课的教学现状和学生阅读现状的分析,就“导学案”的课前预习环节,谈谈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几种设计类型及思考。
关键词:阅读现状;阅读课导学案;预习设计;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7-0200-03
閱读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能力是英语学习中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新目标教材中,阅读课文在各单元都有分布,涵盖历史事件、旅游、课余生活等话题,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供了较好的素材。而随着新版新目标的使用,从八下开始,每个单元的3a又增加了一篇阅读文章,这无疑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阅读课的课堂效率提出更高的要求。乏味的程式化阅读课和热热闹闹的“活动式”阅读课已不适应新课改的需要,课改呼唤能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的高效阅读课。应景而生的导学案是教师编制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案,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能力,从而提高阅读课的课堂效益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背景
(一)阅读教学的现状
新版Go for it教材比旧版更注重考查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阅读文章篇幅长,容量大,其中的句子结构复杂、词汇密度大,面对大容量的阅读篇章,为了赶进度,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部分教师仍采用陈旧的教学方法,把重点地放在单词、句型结构和语法等基本知识讲解上,以为学生们有了基本的语法和词汇就可以形成阅读能力,殊不知,久而久之,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过分地依赖老师讲解,失去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就变得非常困难,更谈不上落实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二)学生阅读的现状
了解和分析学生在阅读课的状况和阅读兴趣、阅读水平,可以为我们的阅读教学提供可靠的依据。为此,本人对本校八年级5~8班的160名学生做了一份调查。
1.问卷调查的开展。
(1)学生对阅读课的反馈。
(2)学生对阅读预习的反馈。
2.问卷调查的反馈。
从问卷调查(1)中可知,现行的英语阅读教学形式陈旧,方法单一。教师仍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阅读能力和阅读方法的培养,在课堂上一味讲解,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培养。
而通过问卷调查(2)对两张表的比对,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学生没有参与课前预习,则很难在有限的课堂内真正落实阅读课的目标,最后必然处于一个尴尬的局面: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结果稀里糊涂。而预习可以让学生在进入课堂教学之前就明确所要学习的阅读内容、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以及自己存在的疑惑等,这会极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因此,笔者就初中阅读教学的实效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较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并结合自己日常教学经验呈现“阅读课导学案课前预习环节的设计”几种类型,便于我们切实提高初中英语阅读课效益。
二、英语阅读课导学案中预习设计的几种类型
(一)扫除生字词障碍
单词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是语言的基本材料。学生对词汇的掌握直接影响阅读的效益。新版Go for it教材每单元后的泛读课,信息输入量很大,事先让学生在预习中有效地理解生词和记忆生词,那么,学生在学习课文中就能扫清单词障碍,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例如本人对八上Unit 10阅读课的“导学案课前预习”设计了这样的预习:
Look up these words in a dictionary.Share them in your groups and then check(√)each one when you understand.
学生在这样的预习活动中,可以分工完成,一方面减轻了学业负担,另一方面,自身内在的学习需求却被大大地激发出来。这改变了以往在词汇学习环节中只会死记单词的被动学习方式,同时,预习的第一步检查也得到了落实。
(二)背景知识渗透
英语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对异国文化的了解,并提出“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因此,在导学案中,如果选取与即将所学的教学内容有关的背景材料,则该材料的呈现既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能激起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兴趣。例如本人对新版Go for it八上Unit 8阅读课的“导学案课前预习”设计了这样的预习:
Read the passage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Whats the name of the animal in the picture?
2.When do people eat it?
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is an American holiday. It often lasts(持续)four days. Americans celebrate it on the fourth Thursday of November each year. Its a time for people to give thanks to God. Its also a good time for family members to get together. Thanksgiving Day is like a warm family meeting. On Thanksgiving Eve,family members drive and even fly home. The next day,they sit around the table and eat a traditional dinner together. Roast turkey(烤火鸡),sweet potatoes and a pudding(布丁)are always ready for the Thanksgiving dinner.
本阅读课中出现的感恩节对于我们中国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于是在课前给学生一段相关阅读材料,可以让学生适当地了解这一节日的背景知识和传统节日的文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感知中西文化的差异。
对于其他的背景资料,可以给学生设计灵活多样的任务:比如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句子正误判断;比如根据信息线索,进行填图列表;比如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进行回答。学生依据预习任务,进行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不仅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同时阅读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阅读策略渗透
所谓的阅读策略意识是指学生为了有效地提高自己在英语阅读方面的水平所形成的对英语阅读进行计划、思考的意识行为。《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中这样阐述:使用有效的学习策略,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和质量,还可以减轻学习负担。所以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学习策略方面的指导。
对有标题文章,学生要学会从标题入手进行预测。标题常常是全文的中心、主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浓缩的精华,学生可通过阅读标题得到启发,能准确预测出文章的大概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为彻底理解全文做好铺垫。如果没有标题,读者可快速浏览全文,从整体入手了解内容大概,尤其关注文章首尾句,以便迅速抓住文章主旨。例如本人对新版Go for it 教材八上Unit10泛读课的“导学案课前预习”设计了这样的预习:
Skim the article,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article?(As we know,we get the main idea from the first sentence.)
也可以根据文章所配的插图,预测文章大概會谈及的内容。
例如:七下Unit6阅读课的“导学案预习环节”设计这样的预习环节:
Look at the picture,predict what the passage will talk about.(They are having a dragon boat racing,so the passage may talk about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阅读策略是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所以,在阅读课导学案设计中,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有针对性地、适度地增加一些相应的阅读技巧类的题目,比如词义猜测题、主旨大意题、文章结构分析等可以为课堂上的阅读策略指导做充分的铺垫和准备,也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三、“课前预习”设计的几点思考
(一)导学案的容量要适度
导学案量过大,学生没有时间做,特别对后进生来说预习阅读材料已经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如果导学案上习题容量过大,只会使预习低效甚至无效。所以课前预习所占用的时间最好在10分钟左右。
(二)导学案的设计避免一刀切和习题化
导学案使用的宗旨就是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因材施教,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学困生看到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因此设疑应首先考虑其知识的层次性和个性的差异性,导学导练要有适当的梯度,同时避免导学案上仅仅出现枯燥的习题形式,以免久而久之,学生乏味应付。
(三)教师把好导学案的检测关
导学案倡导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主动学习的意识,但我们的学生毕竟是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因此,我们教师在学生完成预习后,一定要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检测与反馈,这样能清晰地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对课堂教学有进一步的调整,同时对学生起到一定督促作用。
从“教案”到“学案”的改革,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了培养。学生借助导学案,完成新课的预习,明白了自己的学习障碍在哪里。教师通过批改预习作业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在课堂上有目标地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可否认,面对大容量的新版Go for it教材的阅读教学,导学案的使用无疑推动了我们的课堂效益。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老师不能过度依赖于导学案,不能被其牵着走,要视教材、学生的特点而定,在摸索中体现其优越性,让它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陆艳洁.浅谈导学案在英语阅读课课前预习的应用[J].长三角(教育),2012,(2).
[4]唐期焕.谈初中英语导学案中预习导学的有效性策略[J].教材教法,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