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心理惩罚的研究综述

2014-12-17兰惠敏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惩罚心理研究

教师心理惩罚现象是当前中小学生面对的重要问题之一,与体罚相比更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教师心理惩罚的主要表现有暴力的语言、忽视与畸形重视、孤立与排斥等方面,其危害主要表现在影响学生性格发展与学业成绩、降低学生自我效能感以及破坏和谐的师生关系等方面。未来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教师心理惩罚的现状以及原因探讨等方面,还应进一步加强对其预防和干预措施的研究。

教师 心理惩罚 综述

一、教师心理惩罚的含义及表现

自1985年Olweus在挪威第一次对教师心理惩罚进行实证研究以来,这一现象一直受到中外学者的关注。[1]但由于各国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心理惩罚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也有学者称其为心理虐待或精神虐待。Schaefer(1997)认为心理惩罚行为包括贬低、负性预言、替死羊、羞辱等。[2]Casarjian(2000)将心理惩罚操作性定义为:教师对学生性格或能力进行口头攻击或忽视行为。[3]我国学者田汉族(1997)最早对心理惩罚的本质、特征及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心理惩罚是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提出超过受教育者心理承受度的强制要求,学生被动、消极执行,从而导致学生心理障碍或学习障碍的教育活动。[4]

以往研究对教师心理惩罚并没有进行严格的分类,笔者认为其表现主要有以下方面。

1.暴力的语言

暴力的语言主要指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顾学生人格和自尊,随意辱骂、讽刺和嘲笑学生,刻意贬低学生的人格、智力、学习能力,用威胁、恐吓的方法压制学生等行为。邓云龙(2009)对395名中小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28.9%的学生反映经常被教师讽刺、挖苦,20.0%的学生表示曾被老师预言长大后不会有出息。[5]

2.轻视、忽视与畸形重视

毛景焕(2000)在其研究中指出,差生和不听话学生往往承受着教师的轻视。长此以往,学生可能会对学习失去兴趣、自暴自弃,甚至形成严重的自卑心理。[6]魏传学(2005)的研究表明,忽视也是一种伤害。[7]中等发展儿童得到教师关注的机会最少,这种漠视不仅会扼杀儿童的好奇心与热情,更会使儿童的发展失去方向。[8]

畸形重视也是一种变相心理惩罚。研究表明,优秀儿童比普通儿童有更严重的心理焦虑,其心理激活水平比普通儿童高很多,过高的心理激活水平会降低儿童的学习效率,并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可能助长儿童偏执行为的发展和忧郁等心理障碍的发生(王芳,2000)。[8]

3.孤立与排斥

在教育过程中,有些教师为了教育个别犯错的学生,会要求班级其他学生不与之交往,进行排斥与孤立,以期达到教育目的。事实上,隔离并不适用所有学生,尤其对于性格内向以及具有人际交往退缩倾向的个体,排斥与孤立会使其性格朝着负面方向发展。[9]

4.侵犯学生的基本权益

李艳(2008)在研究中列举了教师侵犯学生基本权益的主要表现有:对学生隐私权的侵害,如未经学生本人同意,私拆信件、偷看日记,以及张榜公布、评比学生成绩;对学生受教育权的侵害,如随意禁止学生上课,将其赶出教室等。[10]邓云龙(2009)的研究显示,在被调查的395名中小学生中,由于上课表现不好被教师赶出教室的学生有10.6%。[5]

二、教师心理惩罚的危害

与传统体罚相比,教师心理惩罚对学生的身心影响更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因此容易被人们忽视。通过梳理发现,以往研究对教师心理惩罚危害的阐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学生的性格发展与学业成绩

我国学者向秀英(2009)的研究发现,学生自尊总分与心理惩罚的剥夺维度存在显著负相关(<0.05)[11]。经常受到教师训斥、讽刺的学生,其自尊心极易受到损伤,如果得不到及时沟通,学生甚至会通过不良途径转嫁这种情绪,形成攻击性人格。Olweus的研究表明,受到心理惩罚的学生和其对教师的攻击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相关[11]。

陈晶琦(2005)的研究显示,儿童期有严重躯体情感虐待经历的大学生,其强迫症状、抑郁、偏执等症状因子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学生[12]。Flander(1965)在研究中发现,教师的控制行为会降低学生的知识提取能力。

2.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效能感的养成有着特殊作用。杜红梅等(2008)的研究显示,高自我效能感与心理惩罚的轻视和忽视呈显著负相关(r=-0.165,-0.207),畸形重视与高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r=0.157),低自我效能感与轻视和忽视呈显著正相关(r=0.174)[13]。教师客观积极的评价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能,帮助学生自信的健康成长;经常遭到贬低、讽刺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低能力知觉,这种知觉很容易泛化到其他情景中,从而形成习得性无助。

3.破坏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也是一种教学目的,它直接影响学生人生观和人格的发展。Olweus(1996)的研究发现,教师的心理惩罚和学生对教师的攻击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相关[11]。教师的攻击行为会导致一种严重的“社会学习”作用,学生可能将这些行为当作解决冲突和社会问题的合理形式[14]。

4.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吴爱惠(2005)在其研究中把有问题行为的127名中小学教师与全体中小学教师被试及成人全国常模进行比较,发现有问题行为教师的各项因子分值均显著偏高,表明有问题行为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平均水平[15]。

三、教师心理惩罚的原因分析

教师的心理惩罚是对学生严重的隐性伤害,背后折射出我国学校教育中诸多问题。以往研究对教师心理惩罚原因的分析中,既有对教师自身因素的阐述,又有对外部因素的分析。

1.教师自身因素endprint

通过梳理以往研究发现,影响教师心理惩罚行为的自身因素主要包括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观念、心理素质以及教育教学能力水平等方面。

冯江平(2004)认为,有问题行为的教师其道德层面往往存在一定问题,不合理的教育观是重要的影响因素[16]。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对近千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调查发现,有23.3%的教师职业倦怠水平较高,发生倦怠的教师其不良情绪容易演变为攻击他人、讽刺同事、挖苦学生等现象[17]。教育理论知识的匮乏和教育教学技巧的不足也是致使教师发生心理惩罚行为的重要因素。

2.职业因素的影响

冯江平(2004)在其研究中指出,与其他职业相比教师属于比较孤立和封闭的群体,与社会的联系与交流较少。教师的合群需要和获得支持的需要经常得不到满足。长期处于不良人际关系中的教师会出现出自卑、妒忌等心理,甚至自暴自弃,形成人格障碍。

近年来,教育日益受到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教师也承受着众多角色期待,极易造成冲突感,加上应试教育及传统评价标准的挤压,这些因素已成为威胁教师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3.社会与学校管理方面

李艳(2008)在其研究中指出,当前升学率的高低依然是衡量学校质量的标准,而学校会制定出一系列措施把这一压力转嫁到教师身上。承受重压的教师往往会失去耐性,容易对学生进行讽刺、辱骂甚至实施体罚或变相体罚。

4.学生个体方面

Rob Stephenson等人(2006)研究发现,教师心理惩罚与学生性别、年龄以及家庭状况有关,惩罚的检出率和程度显示为男生高于女生,年龄大的高于年龄小的,农村高于城市,父母关系不好的高于父母关系良好的,家庭经济状况差的高于经济状况良好的,守纪情况不好的高于守纪良好的[18]。Benbenishty(2002)等人发现初中生比高中生报告了更多的教师惩罚。原因可能在于年龄小的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自制力差而易遭到惩罚,年长学生由于增长一些保护能力且敢于和教师斗争而免受一些虐待[19]。

四、教师心理惩罚的干预措施

教师心理惩罚的已有研究中,有关干预措施的研究明显较为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教师方面

李向辉(2010)在其研究中指出,教师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的提升是避免师源性隐性伤害的主要路径。马福兴(2008)认为,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20]。教师要真正树立尊重、信任学生的观念,在尊重与保护的前提下寻求一种更为和谐的教育方式。

2.学校方面

研究显示,在更多压力和较少资源的环境下,教师心理惩罚更可能成为一个普遍的状况。教师支持系统是个体应对压力的重要外部资源,研究发现,来自同事的信息支持及情绪性社会支持能降低压力和人格解体水平,提高个人成就感和工作表现[21]。优化学校的资源配置,给教师更多环境与政策支持,有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使其更具责任感与归属感。

3.社会方面

马福兴(2008)在其研究中提出,为了更好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应该进一步完善有关教育惩罚的相关法律,规范教师的惩戒权,并对心理惩罚做出明确的操作性定义[20]。袁玉英(2010)提出应当进一步改革现行教育评价制度,实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22]。

五、教师心理惩罚的研究展望

以往研究大多是对教师心理惩罚的表现、原因以及危害等进行的理论阐述,尤其国内相关实证研究比较薄弱;已有实证研究中更为关注心理惩罚的检出率等现状问题,缺乏对预防及干预措施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未来研究不能仅停留在现状等方面,还应进一步加强对其预防和干预措施的分析;同时,政府应出台相关法律政策,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

参考文献

[1] Olweus,D.Norway.In P.K.Smith,Y.Morita,J.Junger-Tas,D.Olweus,R.Catalano,& P.Slee(Eds.),The nature of school bullying:A cross- national perspective.London:Routledge,1999.

[2] Anna Piekarska.School stress,Teachers' abusive behaviors,and children's coping strategies.Child Abuse&Neglect,2000(24).

[3] Casarjian,B.E.Teacher psychological maltreatment and students' school-related functioning.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Section A: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2000(12).

[4] 田汉族.心理惩罚教育——一种隐性的学校教育病理现象.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1).

[5] 邓云龙、向秀英.中小学课堂心理虐待质性研究初步报告.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3).

[6] 毛景焕.教学中的心理虐待现象透视.山东教育,2000(35).

[7] 魏传学.教学中不容忽视的心理虐待现象.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

[8] 王芳、毛景焕.儿童精神虐待现象探析.幼儿教育,2000(12).

[9] 伍新春编著.行为矫正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10] [23]李艳.小学校园中学生隐性伤害问题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5).endprint

[11]向秀英.中小学学生心理虐待及受虐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中南大学博士论文,2009(11).

[12] 陈晶琦.391名大学生儿童期躯体情感虐待经历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国校医,2005(8).

[13] 杜红梅.心理惩罚对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影响.中国公共卫生,2008(6).

[14] Rami Benbenishty,Anat Zeira,etal.Maltreatment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by edueational staff in Israel. Child Abuse&Negleet, 2002(26).

[15] 吴爱惠.上海市中小学教师问题行为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5).

[16] 冯江平等.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学生的影响及改进措施.学术探索,2004(2).

[17] 苏红.生理疲乏: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发展——对近千名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情况的整体调研.中小学管理,2013(1).

[18] Rob Stephenson,Payam Sheikhattari,et al.Child maltreatment among school children in the Kurdistan Province,Iran[J].Child Abuse & Neglect.2006(30).

[19] Rami Benbenishty , Anat Zeira,Ron Avi Astor,Mona Khoury-

Kassabri.Maltreatment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by educational staff in Israel.Child Abuse &Neglect.2002(26).

[20] 马福兴.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心理惩罚问题研究——以小学阶段为例.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6).

[21] Benbenishty,R.,Zeira,A.,&Astor,R.A.Children reports of emotional,physical and sexual maltreatment by educational staff in Israel.Child Abuse&Neglect,2002(26).

[22] 袁玉英.小学教学中的心理惩罚问题探析.教学与管理,2010(10).

[作者:兰惠敏(1978-),女,河南平顶山人,硕士,河南省平顶山学院师范教育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刘永庆】endprint

猜你喜欢

惩罚心理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神的惩罚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心理感受
Jokes笑话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