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钢琴演奏完整性的教学体会
2014-12-17方木德
方木德
摘要:纵观钢琴艺术的发展历程,钢琴成为我国近代较普遍认识的西洋乐器,涌现出不少的演奏家和教育家,钢琴的演奏完形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并且相应地走上演奏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关键词:演奏完形;科学化;规范化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7-0130-02
在许多的钢琴教学理论及演奏艺术著作中,多以演奏技巧为主题,而音乐的“时间艺术”,即音乐的连贯、流畅完整性教学则被认为是次要问题。音乐的首要特性,即“时间性”(进行性),框定了音乐的完整性是相当重要,哪怕是一首简单的小曲,失去它的完整性,就失去音乐的最基本。在多年的钢琴教学中,常遇到学生为这种“不够完整”或“不完整”而苦恼的现象,同时,老师也因学生的这种现象“苦恼”过,然而为什么会演奏得不完整呢?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读谱不准确;练琴不得法;教师选曲不当;心理因素等等。
对于“完整性的含义、为什么要完整、怎样训练才能弹得完整”等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有一个较系统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框架,并设计出从技术到心理上系统的科学的“完整性训练”蓝图,在实践中进行耐心、细心的引导和指导,才可能使学生的钢琴演奏逐渐达到预期的完整。
完整性的含义。完整性是着眼于整首乐曲,有完整的乐思,并不是简单地将各段拼凑在一起,而应是使各段落都融合,连结在一起,相互呼应,相互配合,成为不可分割的有完美音乐形象的完整乐曲,展示了演奏者的理解力、表现力和综合的弹奏能力。近义上的完整,首先是音准、节奏的准确,其次是演奏的连贯、流畅,再就是指法的合理设计,最后是音乐符号的准确表达,包括表情、速度、力度等,在这基础上结合曲式结构和音乐思想内容的表达,将乐句、层次、和声、弦法、踏板等一一细化;复调作品中把握复调音乐的声部进出、起伏及声部间的相应退让,促成复调作品的立体感;同时要了解作曲家及音乐时期的音乐风格等。两者的含义是相辅相承的。
为什么要完整呢?钢琴演奏和其他表演艺术一样是时间的艺术,其特点是演奏者平时练习的成果,要在演奏的一瞬间,完美地、创造性地表现出来,将他对乐曲的“完整”心理活动表现为实际的音乐效果,达到情感、心理与音响效果的“同形同构”。如一台钢琴各部分零件都好(如同一切技术手段均已具备),但没有用心地组装起来(如同没有完整性),这台钢琴就不能说是成品,因为没有实际的使用价值,肯定卖不出去。
那么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角度看,如何训练学生的完整性演奏是本文的重叙,下面一一叙述。
一、理论含义上的训练
第一,平时要加强对学生的“洗脑”训练,告诉学生,音乐完整性的意义,为什么要弹奏完整,弹奏完整要重点解决哪些问题等等。使学生在潜意识里,逐渐形成音乐完整性的心理理智力,定格为演奏的完形审美心理。同时,对教师在选曲问题上也提出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技术和心理素质进行选曲,以学生通过训练可以达到基本水平的曲子为最好,第二,教师要养成听完整曲的习惯,不要随意打断学生的第一遍演奏,从人格和心理上默认学生的完整性,用尊重的态度让学生弹完曲子后再进行局部或整体的讲解、示范。第三,要强调在平时练习中,注意片段与整体练习的比例适当。为提高效率、节省时间,就必须进行分段练习,分段仅限于一个段落内、没有完整的音乐形象,所以又必须进行有完整乐思的完整练习,提高学生的完形意识。特别强调,在完整练习中,决不允许学生养成任意修改错音,或修改自己认为弹得不够好的音的坏习惯,为学生在演奏前和实际演奏的心理阶段,形成了完形的心理导向。第四,注意从外部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经验和艺术修养,使学生的大脑储存更多的音乐审美信息,在深度和广度上对学生形成演奏作品的完形具有决定的作用。第五,培养学生的演奏欲望和自信心,从欣慰的角度鼓励学生去发挥心理的力动作用,自觉地去选择、组织、创造作品整体完美的“完形”,所以每次演出后,教師要和学生一起认真总结,找出问题,分析原因,定出努力方向和改进方法。
二、演奏心理的认知
演奏心理是指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学生演奏心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作品的演奏质量,尤其在“完整性”上常“抛锚”。学生由于心理紧张,失去了正常的演奏状态,使音乐思维停顿,不能完整地表现音乐,有些学生虽没有停顿,但失误大,没有技术含量,从头到尾都在“混”,只有音响没有内容和感情。或有的学生对生疏的钢琴和环境极不适应,希望从心理上要解决这些问题,可尝试下面的几种做法。第一,排除师生的功利性,有些学生为了成绩和名次,心理压力大,反而造成心理的紧张,跟口吃者一样,越想说好越口吃。然而教师为了自己的教学成果,上台前千叮万嘱学生不能紧张,其实学生更紧张,因为学生怕给老师丢面子。第二,多为学生创造上台实践的机会,积累上台的实践经验,因为钢琴是表演艺术,它的成果是在舞台上完成的,舞台环境与琴房不同,它对弹奏更具严格,只能一气呵成,不能犹豫,更不能中途停歇。第三,多让学生去弹奏别人的钢琴,去非自己空间的环境适应。第四,加强技术训练,技术是表现音乐的手段,有完美的技术才能使演奏得心应手,相反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技术上出问题想侥幸“过关”也不能使作品完形。
三、技术性的训练
1.读谱要准确。没谱叫“乱弹琴”,有谱不认真读,弹错处就难于改正,养成坏习惯。读谱做到下列要求:(1)了解作曲者的国家和时代背景,作曲者的作品具有时代精神、民族特色和个人风格,如莫扎特的作品具有古典的清新、优美,而肖邦的作品则充满诗情画意的浪漫风格,了解作曲者便于理解和表达乐曲。(2)看清乐曲的名称,如有标题的还是无标题的,是国外的还是民族的,对理解音乐形象都有帮助。(3)看清楚谱上的一切记号。记号是作曲家表达作品的意图符号。记号包括:谱号、调号、拍号、力度述语、速度述语、表情述语、常用符号,还有指法、句法、奏法等等,搞清楚它还要进一步思考、分析研究。
2.养成科学有效的练琴方法:(1)练习初阶段,要进行分段练、慢练、单手练、看谱练。(2)练习后阶段,要进行整曲练、快练、双手合练、背谱练。(3)在练习阶段,同时要进行交替、反复、多种组合。(4)对于难点,要先进行分析,找出难点的结症所在,可从指法、速度、音色、踏板、身体协调度及情绪等方面考虑,千万不能抱侥幸心理,企图靠音乐的“惯性”偶然“过关”,可要求学生通过慢练和分手练习,分声部练习来逐一突破,特别要心无杂念地去完成,慢练时要求学生手指的动作、触健的感觉、音乐的分句、音色、音量的细微变化等方面,都与快速弹奏时保持一致。例如作品巴赫的《二部创意曲》,这对训练双方独立控制键盘的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提高很有好处。可有的学生,一开始就卡住,老重复,这是徒劳,难点未经突破解决,这一乐句是无论如何也串不起来的。教师应当针对这一情况,引导学生认识到:“对症下药”搬掉“绊脚石”,才能保证作品的完整性,并指导他们在音色、指法、踏板层次结构上的理解,使之解决这个难点。
弄清楚理论、技术、心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养成良好的练琴习惯,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加之舞台的实践和平时的持之以恒,完整地演奏一首钢琴曲就不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