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前日本强军过程述论
2014-12-17陈巍
陈 巍
(洛阳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洛阳 471934)
学界对于甲午战争前日本的军事扩张研究颇丰,①①相关研究有:松下芳男:《日本军制史论》,东京:有斐阁1956年;藤原彰:《日本军事史(上)》,东京:社会批评社2006年;坂本祐信:《近现代日本军事史(第1卷)》,东京:fkや书房2012年;外山一郎著,龚建国等译:《日本海军史》,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黑野耐:《帝国国防方针的研究》,东京:总和社2000年;黑川雄三著,杨民军、袁扬译:《简明近现代日本军事战略史》,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年;潘俊峰:《日本军事思想研究》,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年。但有两个问题需要进一步讨论:一是明治政府何时开始以中国为假想敌,二是日本强军的具体过程。本文在学习前辈学者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明治政府领导人的书信和日本军方资料等材料,对上述两问题进行论述。
一、明治初期军队建立
(一)陆军的建立
1.陆军的建立明治政府建立之初,军事建设就被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上,这是因为军事建设关系到明治政府的生死存亡,其原因如下:
(1)就国内而言,明治政府是在与德川幕府的斗争中成立。德川幕府是武士政权,从中央到地方都是武士掌握军权、行政权。明治政府凭借以西南强藩为主的军队在戊辰战争中打败了德川幕府及其残余势力,但地方诸藩武士政权还存在。再之,以西乡隆盛为首的萨摩藩军队在明治政府建立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战后西乡隆盛回到萨摩,掌握了藩政的主导权。虽然西乡隆盛处于“江湖之远”,但其威震于殊俗,以致于庙堂上的政府首脑仍感到如虎在侍。因此,要维护明治政府,就要建立强大的军队。
(2)就国际而言,明治政府继承了德川幕府时期的“烂摊子”。19世纪中叶以降,日本和中国、朝鲜一样成为欧美列强逐食的对象,被强加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家主权残缺、民族自尊受损、国计民生凋敝。明治政府成立之际,它所感到最大威胁来自沙俄。当时,沙俄正想从地中海、印度洋、东北亚三个方面南下,开疆拓土,寻找不冻港。在东北亚,沙俄企图在朝鲜、日本寻求不冻港,它的野心似乎没有止境。再加上英国与沙俄对抗,其驻日公使巴克斯有意制造对俄恐怖心理,令日本的主政者对俄深感恐惧。
在这样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明治政府要维护自身的存在,并有所作为,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1870年,山县有朋从欧洲考察归来,出任兵部少辅,翌年出任兵部大辅,掌握兵部省实权。山县有朋旅欧时,看到欧洲的国民军队,也想进行效仿。在但当时的条件下,明治政府还无法通过全国征兵建立军队,所以只好先以雄藩的兵力作为中央的军队。
1871年2月,明治政府发布命令,要萨摩藩提供步兵4个大队、炮兵2队;长州藩提供步兵3个大队;土佐藩提供步兵2个大队,骑兵2个小队,炮兵2队,组成亲兵。到6月末,亲兵总数达到8000人。翌年3月,改亲兵为近卫军。
1871年7月14日,明治政府果断进行废藩置县。由于藩的废止,武士的职务也被废止,各藩兵也被撤消,为建立中央统一的军队开辟了道路。
既要保证有足够的兵源,又不依靠士族,那么最好的解决之道就是在全国征兵,所以,山县有朋强硬主张一举实现四民(士、农、工、商)皆兵。山县有朋在曾我祐准等人的支持下,决定采用了“赋兵制”(义务兵役)。1872年11月28日,天皇发布《征兵之诏》。1873年1月9日,将原有的4镇台扩大为6镇台,即东京、仙台、名古屋、大阪、广岛、熊本,兵营14处,共有步、骑、炮、工、辎重等5个兵种,平时兵员3.1万余名,战时4.6万余名。次日颁布《征兵法》,当年在东京镇台实行征兵。6月8日,山县有朋出任陆军卿。1874年在大阪、名古屋实行征兵,次年推广到全国。士兵召入镇台,逐渐实现对壮兵(士族士兵)的替换。
2.陆军学校的建立
陆军教育的开端是大阪兵学寮。1968年,在大村益次郎的努力下,在京都设兵学校,次年改称兵学寮,并移往大阪。之后又改称兵学寮青年舍,以培育陆军将校和士官为目的。1870年改称大阪兵学寮,分为青年舍和幼稚舍。青年舍培养士官生,幼稚舍教育幼年学生。命令各藩不分士族和庶人派送学生,明治中期的元勋儿玉源太郎、寺内正毅等都曾在此接受教育。同时,外务卿委托法国公使聘请法国军官,应聘军官与兵部省签订为期3年的聘用合同。1872年,兵学寮移往东京,改称东京兵学寮。同年4月,青年舍改称士官学校,幼稚舍改称幼年学校。
1873年10月,西乡隆盛由于征韩论失败,愤而辞职回乡,近卫军大批萨摩派、土佐派军官也随他离去,近卫军几乎就要垮台。但由于陆军士官学校已培养出新的军官,山县有朋便用这些新军官来重建近卫军,仅用两周时间就完成了,这也奠定了山县有朋“陆军之父”的地位。1974年8月,制定《陆军士官条例》,士官学校从兵学寮独立。1975年开始召收“陆军士官生”。
(二)海军的建立
明治政府在接收幕府和各藩军舰的同时,几乎把所有的军官和水兵一起随舰接收过来。截止1873年,日本海军军舰共17艘,总排水量13822吨。为了培养将来所需要的海军军官和水兵。1869年9月,在东京筑地的旧广岛藩邸上建立海军操练所,令萨摩、长州、肥前、筑前等16个藩选派海军修业生。1870年11月,将海军操练所命名为兵学寮,兵部大丞川村纯义兼任兵学头,并根据新规定选择了15名少年生(15—19岁)和29名成年学生(20—25岁),后来被誉为明治海军之父的山本权兵卫就是这15名少年生之一。1873年7月,英国海军少校道格拉斯率领34人的教官团到达日本,重新制定了海军兵学寮的规章制度,开始对海军学员进行的英式海军教育。1876年,海军兵学寮改名为海军兵学校。
明治初年虽然有海军操练所,但是这里的学制太长,要学习数年。为了尽快掌握实际操作技术,1870年3月,日本同英国签订一个为期3年的合同,派遣2名学员到英舰上实习,学习航海技术,这是明治维新后,海军当局正式派遣的第一批留学生。1870年12月制定了留学生规则,分官选和个人志愿两种。截止1887年,海军留学人员派往英国25名,美国21名,法国6名,德国1名,英舰5名,美舰3名,德舰8名。
在引进先进国家的海军学术和制度方面,对创建时期的日本海军作出贡献比留学生更大的,是受聘的外籍老师及技术员。尤其是在海军兵学寮,以英国海军少校道格拉斯为首的教官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不仅海军兵学寮聘有外籍教官,其他海军学校和海军各部也聘请了外籍教官和专家。其人数仅明治时期估计有98名。其中大部分为英国人,其余是法国人、德国人和美国人[1]15-16。
综上所述,明治初年,日本的陆海军都十分弱小,只能够应付国内的事件。所以,面对沙俄不断东渐,日本希望能和清国联合,共同应对沙俄。但随着日本开始对外扩张,它与清国之间的摩擦不断加剧。
二、对清备战
(一)对清备战的提出
对于日本来说,朝鲜无论在国家安全还是在经济利益上,都有重大的战略价值,因此决不能落入他国之手。日本最低的期望,是朝鲜独立或中立,不附庸于其他列强,特别是沙俄;最高的期望,是将朝鲜纳于自己的统治之下。
明治政府建立后,由于国力有限,所以建立的陆海军只能自保而已,断无与大国进行战争的可能,而海军尤弱。“壬午兵变”之后,清国对朝鲜的控制比日本有优势,并且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军力不断增强。而自明治初期以来,在琉球、台湾、朝鲜等问题上,两国积怨已深。日本领导层对此深怀忧惧,害怕清国一旦对己开战,将无力应对,于是对清备战就提上了日程。
1882年8月,时任参事院议长的山县有朋上《关于陆海军财政上申书》,要求以烟草税为军费,进行陆海军扩充。9月,右大臣(右相)岩仓具视也上《关于海军扩充意见书》,指出:“我国四面环海,军舰若不充实,犹鸟之无翼也……一旦与清国开启兵衅,进击则内守不足,退守则攻击无力。今日即已如此,他年至清国舰队略备之日,我若依然如今日之景象,则以何御轻侮?用何应缓急?实为寒心,故目下之急务莫如扩张海军。”[2]130他也提出,为了筹集军费要征收特别税。
经过政府高层讨论,岩仓具视的扩军建议被确定下来。同年11月24日,天皇敕谕,为扩充军备,增加征收税费。由是,作为国策,日本开始以对清国作战为目标进行海陆军、特别是海军扩张。
(二)海军扩张
1.第一期海军扩张
1883年2月,时任海军卿川村纯义提出《军舰整备计划案》并付诸实行。自1883年起的8年间,每年下拔300万日元,加上海军定额造舰费33万,即每年支出333万日元。新造舰32艘:大舰5艘、中舰8艘、小艘7艘、水雷炮舰12艘,预定新舰制造费总2664万日元。当时,各国海军进步迅速,川村纯义感到上述造舰计划还不够,并且除造舰外,设置镇守府和造船所也是燃眉之急,于是提出要发行海军公债。
同年12月,日本废除太政官制,实行内阁制,西乡从道出任海军大臣,他继承了川村纯义的扩军计划。1886年以后,政府发行海军公债1700万日元,建造舰艇54艘,总排水量66300吨。大舰向国外订购,小舰在国内制造,以期提高造舰水平。
2.第二期海军扩张
第一期海军扩张之后,海军的军舰增加了,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军港、炮台等各种设施不完备。但国库空虚,首相伊藤博文深感困扰。后来他读书看到意大利开国元勋加富尔鼓励富豪捐款,以完成海岸炮台建造,于是从中得到启示,也想要本国的富豪捐款以建造海防设施。1890年3月,明治天皇听说这种情况后,当即表示要以身垂范,拿出内帑30万日元以充海防之资。接着,伊藤博文召集地方官员,让他们劝谕华族、富豪捐款。日本国民踊跃捐款,总额达238万日元,都应用在海防上。
1888年2月,海军大臣西乡从道提出《第二期海军军备扩张计划》,内容包括自1889年起5年间造舰46艘,并设立镇守府、改建兵器火药制造所等,要求5285万日元,以公债的形式募集,但被内阁否决。1889年开建的只有秋津洲、大岛2舰以及水雷艇3艘。
1890年9月,桦山资纪任海军大臣,当时日本的新舰有5万吨。桦山资纪踏袭西乡从道的方针,提出海军新旧舰应达到20万吨,先以7年为期,最少建造12万吨,再加上设置舞鹤、室兰两镇守府,设立火药制造所等,总额高达7032万日元。当时的山县有朋内阁鉴于财政状况,决定以1891年后5年内,建造巡洋舰2艘、水雷炮舰1艘,总排水量6750吨。同年11月,日本实行议会制,该计划在议会通过,两艘巡洋舰中包括“吉野号”。
1891年7月,桦山资纪再次向内阁提出庞大的造舰计划,自1892年起9年间建造包括4艘铁甲舰在内的11艘军舰,总排水量71900吨,另造60艘水雷艇,但因众议院解散而流产。桦山资纪又把该造舰计划加以修改,作为自1892年后的7年计划提交第三届议会审议,结果被否决。
表1 1881—1890年度日本陆海军经费占岁出比例 单位:%
此后仁礼景范出任海军大臣,但由于议会内部斗争、以及政府与议会围绕着海军预算的争执,新的造舰预算无法落实。1893年2月,明治天皇再次决定,今后6年间,每年拨内帑30万日元作为造舰经费。于是高级官员、议员等每人拿出薪水的1/10充作造舰经费。接着,众议院立即再次审议并修订了预算案,决定从1893年起7年间,共拔出1808万日元造舰经费,以实现海军舰只总排水量12万吨的目标。但1893的决定的造舰计划没能在甲午战争之前实现。至甲午战争爆发前夕,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1艘、鱼雷艇24艘(排水量61373吨);正在建造的军舰6艘(33330吨),鱼雷艇2艘(165吨)[3]107。
关于1881—1890年度日本陆海军经费占岁出比例如表1[[4]208,可以看出:
(1)陆海军经费占岁出的比例都在增加,而海军增长尤快,由1881年度的不到5%,上升到1890年度的12.37%,说明过去对海军重视不够,后来逐渐开始重视。
(2)海军经费1883年度比1882年度有一个跃升的过程,从4.64%跳到8.44%,这正是日本开始对清备战,大举建造军舰的开端。
(3)海军经费1887年度比1886年度也有一个跃升的过程,从10.68%跳到13.35%,而1886年8月正好发生了“长崎事件”。当时北洋水师“定远号”等4舰停泊长崎港,清军水兵与日本警察、平民发生冲突,由于清军上岸没有携带武器,造成清军8人死亡、40多人受伤;日方2人死亡,29人受伤。该事件进一步使日本对清国产生恐惧感,同时也激发日本国民的敌忾之心,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当筹集海防军费困难时,富豪、华族、官员、议员甚至平民都踊跃捐款。
(4)从陆海军经费总体来看,1881年度两者相加占岁出的17%,而1890年占29.82%,已经达到近3成,说明1890年前后,日本在快速加强军备,这已成为该国的头等大事。
3.海军体制整顿
在建造军舰的同时,对海军体制也进行了整顿。1876年,日本成立了东海镇守府和西海镇守府,两镇守府分别驻在横滨和长崎。1884年12月,海军卿川村纯义决定将东海镇守府从横滨迁往横须贺,改为横须贺镇守府。1886年4月,制定《海军条例》,将全国沿岸划分为5个海军区,各区设镇守府如下:[4]87
第一海军区横须贺镇守府(原东海镇守府);
第二海军区吴镇守府(1889年7月开厅);
第三海军区佐世保镇守府(1889年7月开厅);
第四海军区舞鹤镇守府(1901年10月开厅);
第五海军区室兰镇守府(预算不足未开厅)。
1889年7月,制订《舰队条例》,随着舰艇的建造、购入,以新锐的大舰为主力编成常备舰队,由海军少将井上良馨任舰队司令官,这标志海军由沿岸舰队开始走向远洋舰队。最初常备舰队的阵容为:旗舰高千穗、扶桑、大和、葛城、武藏、浪速等六舰,除扶桑外,都是1883年以后建造的新舰。同时,以其他舰编成演习舰队,后改称警备舰队。常备舰队一旦有事随时出动、各方面都保持均衡的舰队。一方面,它每年都有新舰艇服役,阵容逐渐整齐;另一方面,它反复进行训练演习,战术技术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三)陆军的改革和扩张
1.以德为师
明治维新最初学习的对象主要是法国,特别是军事上,受拿破仑时代的影响,明治政府非常推崇法式军制。受1871年普法战争结果的影响,日本陆军已经有人对法式军制产生怀疑,其中就有桂太郎。
桂太郎曾于1870年、1875年两度赴德,对德国军制深有研究。1878年回国之后,主导制定了《参谋本部条例》、《监军部条例》、《镇台条例》等诸条例。桂太郎认识到,陆军中年长的将校富有实战经验,但学理不足;年轻的将校学识有余,而实战经验不足。若要想指挥新老将校,使之相得益彰,就必须有杰出的指挥人才,所以要选拔军中翘楚赴欧,实地考察大部队的演习。他的意见被陆军当局采取,于是选拔各兵种、各领域的将校,由陆军卿大山岩率领赴欧考察。
1884年2月,陆军卿大山岩、陆军士官学校校长三浦梧楼、东京镇台司令官野津道贯、近卫步兵第一联队长川上操六、参谋本部管西局长桂太郎、陆军大学干事小坂千寻等14人赴欧洲参观。其目的是参观德国军制,为以德国为模式进行陆军改革招聘德国将校。大山岩向德国提出需要教官。当时德方向日方推荐了陆军总参谋长毛奇的高足是梅克尔。
梅克尔于1885年3月抵达日本,时年43岁,在日本待了3年,对日本陆军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梅克尔主要担任陆军大学的教官,在教育中贯彻了提倡攻击、偏重战术和重视实战的思想。他的直接弟子,大都在甲午战争时出任参谋军部、军司令部和各师团的幕僚。同时,梅克尔也对山县有朋、大山岩、桂太郎等陆军首脑就军制、装备、兵站、教育、要塞配备等问题提供咨询意见。梅克尔提出了《日本陆军高等司令官司建制论》,日本在1886—1889年间进行的陆军军制改革,即镇台制转换为师团制,废止作为军令机关的监军本部,设置作为教育机关的监军部(即后来的教育总监部)等,大都是以他的意见为基础进行的。
2.陆军的改革与扩张
①陆军扩张
自1873年以降的10年间,陆军以近卫军和六镇台为骨干,兵力维持在较低水平。1882年,陆军主要有:步兵16个联队,骑兵1个大队、1 个中队,炮兵10个大队、1个炮队,工兵3个大队、1个中队,辎重兵1个中队、5个小队,兵力共41693人(不包括陆军机关、学校等)。
表2 1882-1895年度日本陆军兵力变化表 单位:人
这种编制和军力,最多只能镇压内乱,若与清国作战,是远远不够的。1882年12月,日本政府提出了军备扩张长期计划,即自1885年后的10年间,将陆军扩充为步兵28个联队,野战炮兵7个联队,骑兵、工兵、辎重兵各7个大队,但由于日本与清国的关系迅速恶化,该计划提前至1884年开始实施。
为了扩充兵源,对《征兵令》进行改革。1873年实行《征兵令》时,规定兵役年限为常备3年、后备4年,但当时免役的范围非常广,结果壮丁中80%免役。1879年,制定《征兵事务条例》,将兵役年限改为常备3年、预备3年、后备4年。
1883年对《征兵令》进行大修改。主要包括:第一,延长兵役时间,将兵役年限改为现役3年、预备4年、后备5年。第二、大幅缩小免役的范围。第
三、加大对教育系统的影响
加大对教育系统的影响,如:师范学校毕业生,除体格柔弱者之外,服役6个月;同时,将中学的体操课(兵式体操)设为正课。
1882-1895年度日本陆军兵力变化见表2②②来源:日本陆军省编《陆军沿革要览》及其续编。“——”为无数据。,可以看出,1893年度比1882年度兵力增加了50%以上。而到了甲午战争爆发的1894年度,现役兵力迅速增加到9万多人,加预备役和后备役,达到16万余人,而1895年度,总兵力达到26万余人。
②军事体制改革
在兵力不断增加的同时,对军队的组织结构也进行改革。
1881年制定《陆军战时编制概则》,根据该规定,镇台司令官由少将以上担任,平时根据敕命指挥军队,一旦有事担任旅团长,接受师团长(监军中将)的指挥。该概则规定:
①军团由2-3个师团组成,由军团长(大、中将)统率;
②师团或独立师团由2-3个旅团组成,由师团长统率(中、少将);
③旅团由2-3个联队组成,由旅团长(少将、大佐)统率。
1885年修改《镇台条令》,镇台司令官战时任师团长,由中、少将以上担任,军令由监军(战时的军团长)指挥,军政接受陆军卿的命令。4年前,镇台司令官战时为旅团长,现在是师团长,这就竟味着军队在扩充中。1888年,将镇台制度转变为师团制度。师团长由中将以上担任。这意味着陆军开始由守备型向进攻型转变。
伴随着日本资料主义的发展,建立了现代兵工业,实现了制式武器的配备。1885年以后,东京兵工业年产枪3万支,由此,步兵实现统一使用制式步枪——村田式。1884年,对大阪兵工厂进行了改造,开始生产口径7厘米的山炮,1888年成为炮兵的制式炮。
四、结语
明治初期,日本在军队建设使用了二步走的策略,第一步是以萨摩、长州、土佐等西南强藩的部队组成亲兵,并以此为后盾进行废藩置县改革,并废除武士阶层。第二步,在明治政权稳定之后,进行全国征兵,并逐渐取代壮兵。
明治初期的日军非常弱小,但它的野心并不小。日本国内政权刚刚稳定,就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不断染指琉球、台湾、朝鲜,渐渐和东亚传统宗藩体系的中心——中国矛盾加剧,进而走向对立。明治初期,日本的假想敌主要是不断扩张的沙俄,并且想联中抗俄。但是由于日中两国矛盾不断加深,最终以1882年朝鲜“壬午兵变”为转折点,日本走上了对清备战的道路。
1883年后,日本对清备战的重心是海军扩张,第一期海军扩张比较顺利的实现了。第二期海军扩张时,海军提出了更庞大的扩张计划。但当时日本实行了议会制,议会政党之间的党争,以及议会与政府的矛盾,使得扩张计划屡遭搁浅,最后在天皇的干预下,第二期海军扩张得以进行。
在日本强军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向欧美列强学习。幕府时期,海军学习荷兰,明治以后,学习英国;陆军起初学习法国,受普法战争的影响,转向学习德国。并且,无论是军事制度还是政治制度、教育制度等,都深受德国的影响。这说明日本向西方的学习是非常灵活的,其中的主旨就是要学习最强的国家。
1888年陆军由镇台制改为师团制和1889年海军常备舰队的建立,标志着日军由对内守备型开始转向对外进攻型。日本军备结构和性质的改变,为以后日本发动甲午战争,进而推行作为国家战略的大陆政策奠定了基础。日军扩张的直接原因是日清两国在朝鲜问题上的对立,其深层原因是,日本要打破中国的宗藩体制,建立自己在东亚的霸权,进而跻身于列强。
[1][日]外山三郎.日本海军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
[2][日]坂本祐信.近现代日本军事史(一)[M].fkや书房,2012.
[3][日]佐藤市郎.海军五十年史[M].东京:鳟书房,1943.
[4][日]海军有终会.近世帝国海军史要[M].东京:海军有终会,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