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体教结合”背景下体校学生心理教育模式的分析

2014-12-17张运华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27期
关键词:体教结合体教体校

张运华

(山东体育学院体育运动学校 山东济南 250102)

体育与教育相结合既是我国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获得双赢的一项重大举措。然而,体校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黄金阶段,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他们处于认知发展、情感发展、个性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时期是进行心理教育的黄金时期。另外,体校学生这一群体不同于普通的学生群体,由于训练任务重、比赛压力大等,他们经常处于应激状态;大多数运动员从小离开家庭,过着集体生活,文化基础相对较差,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此时的心理健康需要更多的关注。我国体校学生心理教育的开展不尽人意,个别体校为学生开设了心理课程,但是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针对性。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体校学生心理教育是目前“体教结合”中的薄弱环节。总的来说心理教育对体校学生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与体校心理教育建设相对滞后的现状间的矛盾是本文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调查山东省体校、济南体校、潍坊体校中长跑、举重、球类等项目的在训学生168人,平均年龄14.2岁。

1.2 研究方法

通过对体校学生关于心理问题的问卷调查,分析整理关于青少年心理教育、“体教结合”、后备体育人才培养的相关文献资料,对心理教育工作者、教练员和运动员进行访谈进一步了解相关情况,经过整理、分析、总结为本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坚实的基础。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校学生心理教育开展现状

通过了解2013年6至2014年6月期间以上3个体校的学生心理教育教学开展现状,综合结果显示(见表1),体校学生文化教育的体制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和实践探索,发展也出现了新的趋势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相关人员也表达了对体校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但是当前的文化教育对体校学生心理教育重视不够,发展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包括心理教育形式单一、内容零散、对体校学生心理问题关注不足等问题。

2.2 体校各运动项目心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通过实地走访、调查与访谈了解到:体校普遍开设运动心理课程,有专职心理教师授课;部分项目教练员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比较重视,经常聘请专业人员为学生讲座;大部分运动项目在日常训练比赛中非专业人员承担了大量的心理教育工作,例如教练员和管理人员兼职。需要指出的是,心理教育是一项严肃的事业,并不是任何有过心理咨询经验的人或者通过短期心理教育培训的管理人员都可以胜任。心理教育工作始终贯穿于整个体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心理教育工作者是整个运动队心理服务体系的基石,如何培养优秀的心理教育人才以促进运动员积极健康成长、提高竞技水平是有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2.3 “体教结合”背景下体校学生心理需求调查结果

通过访谈以及问卷调查了解体校学生的心理问题需求,发现体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自我心理问题、生活中问题及引导比赛成绩提高的相关问题,发现引导比赛成绩提高的心理问题比例相对较高。在实际中不同项目的心理教育建设侧重有所不同,因此针对体校学生制定逐渐的阶段性目标,来提升体校学生的心理素质。(见表2)

表1 体校各运动项目心理教育开展现状调查结果

表2 体校学生心理需求调查结果 (单位:人)

3 结论

(1)体校的体育训练与文化课教育结合的落实情况较好,学校主管领导对学生心理亦十分关注,但存在心理教育形式单一、内容零散、对青少年运动员关注较少、不同群项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山东省体校在日常训练比赛中非专业人员承担了大量的心理教育工作同时心理教育教材缺失及不完善也限制了心理教育的发展,另外心理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需加强。

(2)通过在体校进行心理教育模式的初步教学实践并对结果进行反馈调查,验证“体教结合”背景下体校学生心理教育模式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能够较好地在“体教结合”的背景下指导青少年心理教育的实施过程。

(3)“体教结合”背景下体校学生心理教育模式的内容包括:与专项结合原则、与其它学科渗透原则、引导原则、多位一体原则;构建的内容有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自助能力的培养、比赛过程中的心理调控;实施途径有随队授课、与“体教结合”的文化课结合、邀请专家开展心理讲座、个人和团体辅导、自主教育、学校与家庭合作拓展心理教育。

4 建议

(1)明确心理教育建设的职责。将心理教育人员职责进行落实,首先,运动心理专家要定位在长期培训教练员和工作人员的心理素养和心理教育的教育能力;同时重视来自运动一线教练员的反馈和材料保持长期交流借鉴;在大赛前协同教练员帮助运动员的心理保持在最佳状态。其次,教练员、生活老师、领队定位为心理教育工作者的主体,从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和实际需求出发培养运动员心理素质、心理训练能力。

(2)政策层加以引导,建立心理教育培训机制,培养能懂、会用心理学的教练员、运动员。

心理教育作为对运动员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要遵循“循序渐进”这一教育的基本规律。建议各省运动训练中心根据具体情况建立心理教育培训机制,大致内容应包括:每季度组织优秀运动心理专家对各个运动队、教练员、领队、管理人员以及成熟运动员进行集中授课、交流、考核。把心理教育工作作为考核教练员工作的重要指标,同时鼓励教练员对经过培训的成熟运动员委以心理教育工作的重任。

[1]胡小明.从“体教结合”到“分享运动”——探索竞技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新路径[J].体育科学,2011(6):7-9.

[2]万健根,潘洪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教结合”模式探析[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2(6):60-61.

[3]刘建瑛,曹文涛,刘秀琴,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及教育模式的演进[J].校园心理,2010(5):294-297.

[4]孙波,徐乐良.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现状与应激性生活事件的调查与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07(1):61-63.

[5]娄全亮,长春市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D].长春:吉林体育学院,2010.

[5]虞重干.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体教结合[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5):19-22.

猜你喜欢

体教结合体教体校
“对分课堂”在体校语文课堂应用初探——以《囚绿记》为例
体教融合: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协同治理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中国体教融合推进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教融合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诉求
2019年全国体校杯足球比赛总决赛在广东清远举行
走到十字路口的业余体校
体教结合“一条龙式服务”模式探索
发展校园足球现存主要问题及改进策略
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