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贫困助学过程中的德育缺失及彰显措施

2014-12-16王忠华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18期
关键词:助学金贫困生高校

王忠华

摘 要:我国助学政策自实施以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诸如假贫困生现象,使国家贫困助学的目的大打折扣。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德育指导的缺失是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如何提高学生对国家贫困助学制度的认识,实行好自我管理,实现助学育人并重,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助学金;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143-01

一、国家资助过程中的德育缺失表现及原因分析

1、对国家助学政策的宣传不到位,缺乏人文关怀。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国家资助政策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受教育权利,是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很多高校没有以“人文关怀”作为切入点对国家助学政策进行宣传,很多学生和家长对政策的具体内容却缺乏了解,只知道申请可以拿钱,钱从哪来,应该用到哪去,很少有人关心,国家资助已经异化为帐户里的资金数额,成了“免费面包”,助长了学生“不拿白不拿”心理。

2、国家助学金在认定的过程中重助而轻育。

国家助学金的认定条件大体包括以下几条:(1)遵纪守法,在校期间无违规违纪行为。(2)家庭经济困难,生活检仆。(3)诚实守信、道德品质优良。(4)勤奋学习、积极上进。(5)原则上不允许有补考,助学金发放的比例达到了18%。

由此可见,国家助学金的认定条件相对宽松,发放比例大,是绝对的无偿资助,正是这种无偿性导致了学生对国家助学金的错误认识。认定过程中假贫困现象层出不穷,甚至出现贿赂、拉票现象,为在民主评议中取得“胜利”。真正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思想也出现了畸形发展,形成了等、靠的依赖性,“贫穷”成了他们伸手要钱的“资本”。

3、国家助学金在发放过程中重程序完善而轻实际公平。

各高校对国家助学金基本的评定过程是:个人申请——递交民政部门盖章的材料——经班级民主评议进行贫困生认定——分批发放助学金。许多学校把国家助学金的评定发放当成一项任务,只关心认定程序是否符合规定,忽略了结果的公平性。这种公式般的作风和责任感的缺失更助长了认定过程中的弄虚作假行为,使一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帮助,同时也使一些品学兼优、家庭条件却比较宽裕的学生失去了被奖励的机会,产生了实际的不公平。

4、国家助学金发放后缺乏监督引导机制。

“扶贫先扶心,帮困必励志”,国家助学政策的实施,给钱不是最终目的,主要目的是让经济暂时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凭自己的力量立足于社会。很多高校没有相应的监督和引导机制,无法从体制上去约束学生合理消费、勤俭节约;从思想上去鼓励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学会自力更生;也无法从道德上引导学生要知恩图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回报社会。

二、德育指导的彰显措施

1、做好宣传工作

国家资助政策是一项惠民工程,高校在宣传助学政策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资助育人”的理念,抓住“国家关怀”的本质,让学生及其家庭首先从心理上感受到温暖,体会到国家实施助学政策的目的,从而加深对国家助学政策的认识。

2、建立健全助学认定体系,加强道德建设,做到助育并重。

高校应建立有自己特色的国家助学认定发放程序,做到贫困助学的源头公平。同时,以国家助学认定为契机,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自古以来,人类都重视对人的教育,归根到底都是教人向善,使人的爱的本性得到充分发扬,埃米尔说过:“教育的功能首先在于教育人,培养我们身上携带着的人性的种子。”高校的每门课程,各项活动都有育人功能。我们要在执行课堂教学、进行各项活动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中隐含的德育因子,积极倡导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向学生传达诚实、尊重、负责、公正、宽容等基本的人类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及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到关爱和被关爱的幸福,使德育的过程成为欣赏美好 、审视丑陋的过程,成为价值引导人生涵养的过程,成为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化解矛盾的过程。

3、引导学生继承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

德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自力更生、独立自主更是我们党的制胜法宝,学校在以物质资助学生的同时,应引导学生,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优良作风;引导他们体谅、关心他人、团结互助、见利思义,把机会留给最需要的人;同时还要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勤工助学的机会,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改善当前的经济状况。可以考虑拿出一部分助学金来作为勤工助学的基金,增设助学岗位,这样不仅能使真正贫困的同学得到资助,还能使他们的自尊得到维护。

4、资助工作要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社会急剧转型的今天,感恩却被一些人“遗忘”了,反而是“以怨报德”的新闻在各大头条层出不穷,畸形的“自我保护意识”形成了国人的“极端自私冷漠”。高校应加强贫困学生的感恩教育,通过举办讲座,活动宣传来增强他们的感恩意识。可与当地相关部门联合,组织受助学生进行义务劳动,并且形成长期机制,培养学生感恩社会、回报社会的品德风尚。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发展不但实现了科学化和专业化,相关理论也得到提升。各高校应按政策要求与学生需求相结合,满足学生当前需要和支持学生长远发展相结合的思路,把育人工作贯穿于资助工作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帮助学生超越个人的利益、了解自己周围的世界、发展一种公民和社会责任意识、发现作为个人的他们如何能够为他们自己也是其中一部分的大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戚万学.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主题的嬗变[J].教育研究,2003:5.

[2] 顾 瑾.德育的人文精神[J].教育科学研究,2008:11.

[3] 袁贵仁.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p102.

猜你喜欢

助学金贫困生高校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对中职学生国家助学金发放的思考
The Value of a University Education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