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温:书法背后的歌吟
2014-12-16赵方新
赵方新
在漫漫中国书法史上,领一代风骚的大师毕竟凤毛麟角。但大师的出现也绝不是个别偶然现象,他一定生活在艺术风气浓厚、书法水平斐然的特定氛围里。
王道温虽为齐鲁书家群体中的普通一员,没有显赫声名和耀眼光环,但却从传统的深厚积累和对线条造型能力的把握以及独具特色的书风上,引发人们赞叹。
12月5日至7日,由山东省书法家协会、齐河县委宣传部、齐河县文广新局主办的“澄怀观道·王道温书法作品展”在山东文化馆举行,无数幅涵及行书、草书、隶书的书法作品,无不为观者称道。
王道温幼承庭训,对书法一道初窥门径。当年,他曾被作为能书者刷写墙体标语和“老三篇”,后调入齐河县文化馆,才与著名书画家刘宝纯、魏启后、张登堂等有所交际,并亲炙名家本事,耳濡目染,受益颇多。一次,酒酣欲醉之际,著名画家刘宝纯先生望着也已酒意葱茏的王道温,脱口而言:“有两句话很对你名字,叫‘道通元浑,温存万家,如何?”王道温嘿嘿一笑,说:“其中的含义为何?”刘宝纯略一思索:“道温道友书道有道,是之谓四道堂也。”自此,王道温便有了“四道堂主人”的雅号。
而与著名书法家魏启后先生的交往,则使王道温找到了自己书法的归源。在他经多年书写,依然对自己的书法如何发展有所茫然之时,便被魏启后率性古朴的书风彻底征服。于是,他直觉“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一次,王道温在展览馆看到魏启后先生的一幅作品,竟呆立观摩了一个多小时,后来懵懂地去问工作人员能不能卖给自己,人家说得需二十块钱。他掏遍全身,才翻出四块钱,愣愣地央求人家“四块钱卖给我吧,太喜欢魏先生的作品了”,结果碰了一鼻灰。后来,与魏先生有了交际,便感到了“灵魂的遇合和精神的往还”。
王道温的书法以家学为基础,发轫于《张迁碑》,获益于魏启后,最终形成了隶书古朴、行草纵健、草书狂放的风格。其作品不论草书还是隶书,都以气取胜,他不肯将自己的心意屈服于点划的桎梏,可谓气浩荡磅礴,赋予了每个字以饱满的生命力。当然,这气是心灵的吟唱和疾呼,让人听到了书法背后的歌哭。仔细品读,又发现一笔一划间,还是命运盘郁而成的块垒,不发不足以一畅情怀。
书法之道,博大精深,欲得其中之奥妙,非具过人之天赋和丰厚学识而不能,非勤于临池苦下真功而不可,如此才能进入出神入化之佳境,写出令人扼腕赞叹之作品。酷爱书法的王道温深谙此理,多年研习中,古人有费纸三千、秃笔成丘的佳话,他同样废寝忘食,“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每写出一幅字,他都要悉心揣摩千遍万遍,求索之途相当刻苦。
他学古人斧凿刀削、重按急出、提按分明的用笔,从笔法到笔势和笔意,尽力悟其变,学其神,得其技,并自觉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同时,他还秉持“汲古问今、创新求变、笔随时代、形神具丰”的书法理念,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力求形成自己的风格。
有人说,每一种艺术都是戴着镣铐的舞蹈。王道温的书法,却最大可能地做到了“循规蹈矩的自由”。年逾七十的他,愈发像个“老顽童”,每每酒后便手舞足蹈,或追忆似水年华,或指斥书坛乱象,或吟唱程派名段。明代思想家李贽标举“童心说”,王道温的赤子之心差强似之,却又暗合着陈继儒“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的话。由此,才有了书坛名家观过“澄怀观道·王道温书法作品展”后的评价:“唯有痴汉才有痴情,唯有趣人才出得趣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