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年时代》的朴素人生

2014-12-16张艺曦

齐鲁周刊 2014年49期
关键词:克莱特人生母亲

张艺曦

原来人生只有这么多

早在《少年时代》面世之前,就被业内称为最受期待的“神片”。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拍摄了12年,集合演员班底从男主角6岁跟拍到18岁。故事很简单,一个男孩的成长历程,及其剧中父母亲各个方面的变化。

就电影本身来讲,它不是什么神片。没有华丽的制作班底,没有机巧的剧情与故事,使用35毫米胶片拍摄而成,片中无任何特效镜头,在低光度下,画质充满噪点,甚至有很多虚焦镜头。

但就是这样一部看似不起眼的作品,当它在艺术圣地——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放映后,“史诗”、“大师作品”、“终极伟大”这样的形容词络绎不绝地出现在美国知名媒体对它的评价中。在如今炫酷、高脑力、硬科技、高逼格的电影繁荣时代,它顶多算一个纪录片,尽管连一幅美丽的技术画面都没有。

它是一部朴素的电影,用3个小时看完,很多观众感慨太琐碎、平淡得像自己的生活。

不过自从7月《少年时代》上映以来,其话题在Facebook上大肆风靡,影片预告在Youtube上的点击量更高达340万次,堪称文艺片的奇迹。在知名的“烂番茄”网站上还获得了100%的满分新鲜度,而更苛刻的媒评网站Metacritic也给出了99分的准满分。如此逆天的口碑令《少年时代》成功“封神”,同时跻身今年奥斯卡颁奖季的大热门。西方媒体集体“丧失底线般”追捧赞美它,无数影迷从美国各地赶赴洛杉矶纽约膜拜它。

到底它神在哪里?

作为电影它很用心。有人说电影是比生活更艺术的美梦,然而一部《少年时代》所记录的仅是普通人的生活,但观众却被打动了。

从23岁做单亲母亲开始,妈妈再婚嫁给大学老师,完成大学学业,读完硕士,成为大学老师。而父亲依旧做自己的流浪梦,在世界各地飞来,陪孩子们几天……

母亲二次离婚,这次嫁给了大房子和优渥的生活。孩子们上高中了,男孩开始恋爱,打工,打了第一个耳洞,染了指甲……母亲成为受人尊敬的老师,父亲终于找到了心爱的女人,穿起衬衣打起领带,他告诉儿子,终于要做一个好丈夫、好父亲了。

男孩要去读大一了,姐姐已经读了大二,母亲第三次离婚,他们又开始搬家。在餐厅里母子三人正准备吃饭告别,餐厅的经理走来说,“女士,我要感谢你,也许你不记得我了,很多年前我帮你修过下水道,那时我是一个不会说英语的小工,你说我很聪明,让我去读社区大学。而后我读了社区大专,后来读了德州本科,如今我成为这家餐厅的经理,您的一句话,改变了我的人生。”

母子三人笑了……

在送别宴上,已成家父亲对母亲说,你是个伟大的女人,我要感谢你,抚养大了两个孩子。他伸手掏钱包,说,我要为你做点什么,却发现钱包里没有一分钱!

他说,钱都在我太太那里,原来父亲终于成为一个受太太管的好丈夫。

当告别时,母亲让孩子们收拾自己的东西,而后她要搬进单身公寓。终于,她可以享受自己的人生,却失声大哭。“我以为人生有很多,我完成了一个个里程碑,而最后的里程碑却是奔向坟墓,原来人生只有这么多。”

当时间流逝后,母亲发现老去没有预期,而经过了一件又一件的琐事后,也许并不满意,最终老去还是到了。

一部电影的初衷:无非是记录下人生的每一个瞬间

美国《时代》杂志这样写到:理查德·林克莱特的《少年时代》是平凡生活的动人史诗。我们都会记得什么是或者曾经是对我们最重要的,并且在了解到他人也有这种想法时感到惊讶。其实,我们忽略的往往是我们所爱的。这就是生活,我们大多数人都在体验它,很少有像《少年时代》这样的影片来记录平淡中的汹涌。拥抱每一个瞬间,林克莱特告诉我们,因为它不会重现——除非他把它们记录下来,雕琢并呈现在一部不可磨灭的电影中。

和林克莱特往常的电影一样,《少年时代》没有传统的三幕戏剧结构和激烈的戏剧冲突,笔墨都用在记录上。作为当今美国影坛最成功的独立影人之一,林克莱特纯属自学成才,其导演处女作《都市浪人》获圣丹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和独立精神奖提名,这部用23000美元拍摄的电影一经上映立刻吸引了主流媒体的关注,片名“Slacker”一度成为叛逆青年文化的代称。随后,林克莱特又陆续拍摄了问鼎柏林银熊奖的《日出之前》、在威尼斯电影节摘获两项大奖的《半梦半醒的人生》、获奥斯卡提名的《日落之前》和获戛纳金棕榈提名的《速食帝国》等。

2014年,《少年时代》最终拿下柏林电影节银熊最佳导演奖,理查德称自己拍摄电影的初衷并不是为了拿奖。

仅仅是为了送给女儿一份人生的礼物。女儿Lorelei刚开始上小学时,他发现孩子成长太快,必须要记录下些什么,好让成人后的女儿有可以回忆的东西。于是他找来一班底人马,用很小的投资每年只拍摄三四天,在12年里,演员们在镜头里和镜头外像家人一样亲密,并跟随电影见证了各自的成长。

原本就是平淡日常的即兴出演,从无痕迹的对话里可以看出演员非常享受这样的演出过程。据悉,《少年时代》在开拍之前已确立所有的情节大纲,而人物的对话则是一边拍一边完成的,但无一例外全都经过了精心的雕琢。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林克莱特最不一样的一部电影,借此他为人生“正名”,“别期望给予人生太多的意义,就用心度过每一分钟”。

他的母亲如片中母亲Olivia一样,结婚生子后重回到学校,一边工作一边深造,支持家庭的同时也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工作。他解释说,社会对母亲这样兼顾事业和家庭的做法有误解,觉得她没有对孩子付出足够的时间和关心,其实母亲非但没有照顾好孩子和家庭,还为自己的人生加入了更多自我色彩,“她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到底拿人生做什么

文艺片向来都爱宣讲哲理:爱的哲学与生活的哲学。人都是会被电影打动,但影片结束后,又回到自己的生活里,从未按照电影的奥义去生活。

在叫座又叫好的大片中可以归结一堆奥义:法国电影《一天》里,浪子屡次与女主角错过,最终发现最爱的是原来学生时代那个傻姑娘。而短暂厮守后,却失去这位好姑娘。他突然醒悟,人生太过短暂,原来一切都有可能来不及,于是他用后半生来回忆……

很多人看了又看,而韩寒的《后会无期》一语道破玄机,他说:“唯有好姑娘不可辜负”。

无数次,电影在提醒人们珍惜生命里美好的事物。《天堂电影院》里,小多多与放映师艾费多在看电影里建立了亦师亦友的情感,年纪小小的他曾把电影放映师这一不起眼的职业当作自己的人生梦想。但在大人艾费多看来,多多应该离开小镇,拥有远大前程。他说:“不要在这里呆着,时间久了你会认为这里就是世界的中心。”当小多多长大成人追逐梦想成名后,再次回到小镇像曾经的人生导师做最后的告别,才发现艾费多留给他最后的礼物,原来是当初被镇上的检查员勒令剪掉的吻戏胶片。当他看着这些镜头,突然发现自己已理解了生命中的一切。

《天堂电影院》以电影向电影致敬。原来电影中最美好的提醒,不过是要你珍惜被自己忽略的细节。某种意义上来说,电影就是大人,不断的期望你及早懂得生命的真谛,如同艾费多一样,督促小多多去享受生命中更多的美好。

2014年,不管电影技术发展得如何高明,一夜之间所有的电影乐于向生活问道。这些来源于生活的琐碎细节,都被电影放大给观众看。《致青春》《同桌的你》《匆匆那年》《有一个地方只有你知道》……这一系列青春电影的背后,无不慨叹着时间的流逝,如同《少年时代》里所说,原来人生只有这么多。青春电影的告白很简单,青春终究会逝去,那些懵懂小事里,留存的只有记忆,尽管如此,我们仍旧要背负着美好的记忆老去。

就连炫酷的科幻电影也不过在眼花缭乱的科技感里包裹着最质朴的人生哲理。电影《超体》在心电感应、超能力这一系列的物理名词之下,回归哲学解答,“生命是在10亿年前被赋予给我们,现在你知道能用它做什么。”

到底拿生命来做什么?《星际穿越》套用了时光隧道、虫洞、时间曲线、五维空间等拗口难懂的物理学理论,最终穿越过虫洞的宇航员还是回到太空寻找曾朝夕相处的人,原来爱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奥义。

在韩寒的处女作《后会无期》里,中国好青年韩寒用散文化向80后致敬时,在主题曲《平凡之路》里,朴树唱到:“我曾经跨过大山大海,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endprint

猜你喜欢

克莱特人生母亲
松鼠、坚果和时间机器
人生中的某一天
学会聆听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
斜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