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诗赏文 诗文交融

2014-12-16史艳萍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18期
关键词:教材解读

史艳萍

摘 要:文包诗,诗乃核心,在教学时,要随文解诗,诗文共赏,让“诗文”交融,才能品出“诗”和“文”的意蕴所在,感受古诗文语言文字的魅力及璀璨的生命色彩。

关键词:文包诗;教材解读;课文教学;诗文交融;拓展提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059-01

“文包诗”是苏教版小语教材中的一种创新型课文,它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显易懂的文章中,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诗歌的创作情境 。生动的语言,与诗文相符的意境,将古诗文中那深远的意蕴更好地传送给了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有限的小学生。

在我眼中“文包诗”和“包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文章包着诗,正如面皮包着馅一般。翌日,听我校一位老师执教了三年级下册的文包诗《李广射虎》,让我对如何品尝这“包子”有了些许思考。

一、解读教材——“薄皮大馅,馅中多汁”

“薄皮大馅,馅中多汁”这是衡量一个包子是否好吃的重要标准。若以这样的要求来衡量苏教版教材中的“文包诗”课文,也个个是个好“包子”。一篇篇课文将诗的意思及意境融入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中,语言文字生动优美,所谓“薄皮”,值得“欣赏”。所包着的“诗文”更是篇篇经典,奉为瑰宝,此乃“大馅”,更值得“品尝”。教师在解读时,不可只将目光聚在“文”上,而忽略了“诗”才是“文包诗”的核心部分,在读“文”的同时,更要细细品“诗”,感受诗的语言,体会诗的意蕴,发现诗句中值得细品的字词。就如《李广射虎》这篇课文中,所包着的《塞下曲》,虽寥寥20字,却字字珠玑,因一“惊”、一“引”、一“没”而变得耐人寻味,是当之无愧的“多汁”之馅。只有教师首先品出这“馅”的妙处,才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体会。

二、课文教学——“皮中有馅,诗文交融”

吃包子时最好是一口下去皮中有馅,面皮和馅汁互相浸润,口感必定最美。文包诗的教学,重点在诗,但对诗的感悟并非独立的,必须随文解诗,诗文共赏,才能体现“文包诗”的特点。如诗中第一句“林暗草惊风”,此句,最妙在“惊”,课上,老师为我们呈现了这样的教学片段:课件出示“林暗”的图片师:(引导学生想象)一阵疾风吹来,你听到了什么?生:我听到了树木野草发出的“沙沙”声。师:这声音怎么样?生:声音很小。师:谁能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出示课文里的句子)(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此片段中,教师利用课件有效地创设出了“林暗”的意境,通过引导想象感受当时情况变化的细微。学生在图片的渲染下,的确能够“看”到当时林间昏暗的情景,可若教师的引导仅限于此,便会忽略了诗中的语言所蕴含的深远意境,学生不能感受到古诗“文字”的魅力。为了将课文与诗句更有效地结合,或许还可以这样做:课件出示了非常符合课文意境的“林暗”的图片,师:(引导想象)一阵疾风吹来,你听到了什么?生:我听到了树木野草发出的“沙沙”声。师:(出示课文句子)若将“沙沙”换成“哗哗”,读读看,有什么不一样。(通过比较读,体会到“沙沙”更能表现当时声音的小,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准。)师:所以,卢纶在他的诗中,只说草被风给“惊”动了。(出示词语:草惊风。凸显“惊”字)当时那种复杂细微的环境变化全都浓缩在了这一个“惊”字中,古诗句真是语言精练却意蕴深远呀。(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语句及《塞下曲》的第一句。)师:可这常人不易察觉的细微变化却引起了李广的警惕。(出示句子:四处搜寻着,请学生表演)师:李广,听到这风吹草动,你心里想到什么?生:……师:这样细微的变化都能够引起李广的警惕,这让你看到了李广的什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机警)如此机警的李广,必然能洞察敌人任何细微的举动,难怪他会成为一位另敌军闻风丧胆的将军。

三年级的孩子或许还不具备深刻的感悟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深入”解读,“浅出”落实,通过层层深入的引导,带着学生一步一步走向文字的最深处。从读文到品诗,从品诗到识人,文与诗的有机交融,就像面皮与馅的完美融合,才能让这“包子”呈现出最美的“味道”。

三、拓展提升——“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好的包子必须在品尝之后就令人久久回味。好的“文包诗”的教学,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起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兴趣。《李广射虎》这篇课文中为什么将士们晚上不去寻“虎”,偏要等到“平明”时分呢?本节课上,有学生在学完课文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问题提出后,老师把解答的权力交给了学生,可学生的回答仅仅是停留在“因为晚上看不见,所以才要早晨来寻”这样浅显的层面上,显然,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一起扮演李广和士兵,通过师生模拟对话再现当时的情景,激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师(扮演士兵):将军,我们现在就去把那大老虎抬回军营。生(扮演李广):不行。师:为什么?生:因为现在天黑看不见,还是明天早上来寻吧。师:(追问)将军,您看不清什么呢?又在担心什么呢?生:我看不清那老虎,不知道他它有没有被我射死,如果现在去寻的话我担心可能会有危险的。师(评价):这位李广将军的考虑真是太周全了。假如我们把此时的树林想象成战场,把那“老虎”想象成敌人,这样的李广将军在面对敌情的时候会怎么做呢?生:他一定会先摸清敌人的情况,再考虑怎么去攻打敌人。师:对,不了解敌情,绝不轻举妄动,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呀!(教师回顾板书)可见,并非“力大无穷”者就能成“神勇无比”的将领,还得“智勇双全”才行(板书“智勇双全”)。

至此,学生对李广将人这一人物形象又有了新的认识,再次回味这“包子”也生出许多新的“味道”来。然而,教学并非就此打住,《李广射虎》中的《塞下曲》只是卢纶所作的组诗中的一首,可以此为引,顺水推舟,领着学生走进卢纶的边塞组诗,感受那神秘、激烈,充溢着英雄气概的边塞世界。

“文包诗”,如“皮裹馅”,只有,以诗统文,借文解诗,让诗文交融,这般“细嚼慢咽”后才能感悟诗歌的意象,领会承载的情感,品出这“包子”中的“味”来。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材解读
读写整合引领语言运用,思维能力统领语言学习
谈语篇目标的设定及达标活动的设计
读懂教材,提高常态课教学效率
教学反思的四个着眼点
别样解读给数学课堂带来别样风采
从“看上去”到“好好看”:儿童深度阅读的教学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