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在研究性课程中“导学”功能应用研究

2014-12-16刘志峰周杨静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4年32期
关键词:导学信息技术

刘志峰 周杨静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结合是学习方式的革命,该文以信息技术参与下的研究性课程改革为研究目标,通过对教学和评价方式的设计以及网络教学平台的建构,实现了信息技术和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作为有效的“导学”工具,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从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研究性課程;导学功能;设计构成Ⅱ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32-7810-03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高校对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下文简称《规划纲要》)总体工作方针中明确提出“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规划纲要》中第十一章和第十九章分别指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可见,信息技术参与研究性教学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笔者所在的金陵科技学院是一所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坚持走应用科技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道路,一直非常重视教育教学改革工作,鼓励在全校范围积极开展研究性教学改革工作。

1 信息技术参与下研究性课程改革的意义

研究性教学是指通过研究与剖析科学原理形成过程为载体,训练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的一种教学方式。1[1]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专题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主要起到导读、答疑和监督管理的作用。信息技术的核心是计算机、通信以及两者结合的产物——网络,三者是一切信息技术系统结构的基础。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需要探讨如何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创建新型的“主导一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便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2[2]

信息技术参与下的研究性课程是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收索方法、信息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为一体,应该从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基本环节进行规划设计,突出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地位,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

2 研究性课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依据教学目标,在分析学生素质特点、学习需求与教学条件的基础上,提出阶段性学习任务,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与有效的教学形式,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够按照既定的方案有序的进行,并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系统决策过程。信息技术参与下的课程教学设计,更要握住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要根据客观条件选择合适的技术环境和信息资源,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把使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导学”工具而不是仅仅作为传统教学的服务工具。“设计构成Ⅱ”课程是金陵科技学院2011年启动立项建设的校级研究性试点教学课程,现已完成各项改革建设任务,经过4年的教学实践和不断总结完善,课程取得一定的建设经验和示范效果。

2.1 课程简述

“设计构成Ⅱ”是建筑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继建筑素描、建筑色彩、设计构成Ⅰ等课程之后的一门系统认识基本理论、掌握形式美法则与建筑形态关系的课程。学生通过学习,对物体的形状、色彩、肌理、质感有着较深入的理解,并建立起对形的洞察能力和把握能力,形成一定的造型能力和艺术素养,从而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做准备。课程教学体系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培养,推行学生自我训练、合作讨论式、任务驱动和问题情境创设相结合的研究性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组织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四个专题构成,分别是:色彩基础理论;色彩对比效果及影响因素;色彩和建筑色彩的情感表达;色彩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四个专题体现出“基础→专业→能力→素质”阶梯式上升的培养计划。每一个专题均有学生独立完成的实践训练任务和团队合作学习的专题研讨,实现了“理论知识→个体实践→团队合作学习→综合素质提升”。

教学过程中,按5-6人为一组,实行组长负责制,由组长全面负责分工和协调学习任务。每个专题由“基本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理论知识导读、阶段性实践训练、阶段性研讨、课后思考和阶段性评价”等7部分构成,其中阶段性实践训练以任务书的形式提供5-6个题目,每人选一题独立完成,但需组内配合协调,保证本组中每个训练题均有人完成。为保证内容的丰富性,阶段性研讨题由教师提供研讨范围,小组确定具体的方向进行研讨,合作完成一篇5000字左右图文并茂的阶段性小论文,制作汇报材料完成小组汇报。具体内容以专题四“色彩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为例说明:

1) 实践训练题:根据实际情况完成任务书中的6个单项训练题,每人选一题独立完成,保证每个题目小组内均有人完成,具体要求详见任务书。

2) 研讨题:在完成实训任务的基础上进行组内研讨,分析每个作品优缺点和学习体会后完成研讨题,案例“康定斯基指出:一切艺术(包括建筑艺术)最后抽象是数学,点线面是构成的基本元素。它们的区分取决于一定视野或相互对比关系,并由直观感觉就可以判断。点,以其位置为主;线,则以其形态、方向为主;而面,则以其形态及面积为主。色彩虽然是建筑形态表现的元素之一,但其本身并没有形态,故其必须依附于形式,通过形式表现出来”。问题:“色彩在建筑形态中的表达方式,仍然采用几何形态的“点”“线”“面”及其构成作为最终的表达方式”。你怎么理解这段话的含义?寻找身边的建筑或设计一个作品加以说明,完成阶段性小论文,制作并汇报材料,完成小组汇报。

2.3 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建设

由于研究性课程提倡的是知识自主建构、合作学习,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中“导”与“学”的功能格外重要。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对小组学习给予指导和答疑,学生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服务于研究性教学的运行系统,提供教学资源环境及更便捷的交流互动平台是有效开展研究型教学的环境支撑。3[3]因此研究性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应具备以下功能:教学环节设计灵活,适应各类研究型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交流互动功能,实现资源共享,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寻求方法和解决问题;支持在线讨论、答疑等远程导学功能、便于组织管理和评价。

1) 教学资源库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将对传统课程的教学资源带来变革。课程内容信息化处理,并不是简单的数据化处理,而是精心设计,使课程资源更加丰富,让学习者利用信息技术与教师、同学等进行交流,拓展学习者的学习资源。本教学资源库主要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1) 基本教学资料。根据研究性教学的特点,重新設计编写教学大纲、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料以电子文件提供在教学平台上给学习者共享。在此基础上提供与课程内容相配套的参考书目和适量合理的习题,建立习题库,提供相应的测试试题,课后习题做到形式多样化,作业的内容紧扣课程主题。相关资料的数字化技术以word、flash、PPT、PDF等软件均易实现,在此不加赘述。

(2) 拓展资源库。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把各种教学媒体中的相关资料集中起来,有目的地把图文音像资料、文本资料整理归类,存放在资源库中,并能不断地更新,供学习者使用。设计构成Ⅱ课程资源库分类为下列类型:①规范类。规范部分是将建筑设计系列课程中涉及到的规范汇集起来,作为指导设计的依据;②工程实例。尽可能把国内外一些典型建筑资料收集起来,通过数据化后作为学习参考案例使用;③影像资料。把在所在城市及周边地区典型建筑拍摄成影像资料,并进行编辑分类成视频实例,生动形象地向展现给学习者;④优秀课程作业。收集往届优秀的学生作业,为现在的学生学习提供参考和示范。

(3) 网络资源。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全球性、可共享性的特点与课程融合,供学习者进行评议、分析、讨论等活动。为学习提供有利于素质提高和知识拓展的网络资源链接,包括论文链接、网站链接及本课程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讨论的链接等。

2) 网络互动模块建设

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网络互动是研究性教学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对调动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弥补课堂教学的缺陷、提高学习效率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要充分发挥互联网不受时间、地域和空间的限制的优势,随时随地成为“导”和“学”的平台。该模块由专题讨论、在线答疑、在线上传作业等子模块构成。

(1) 专题讨论模块。这是一个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模块,教师可以先抛砖引玉针对专题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发言,学生也可以自行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其优势是学生可以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新问题、新思路和教师及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探讨,这样有利于集思广益,拓展思路,增加问题研讨的宽度和深度。

(2) 在线答疑模块。该模块其实是一个相对静态的,因为教师不可能随时在线,有些问题教师也需要查阅资料、整理思路等准备工作。学生把学习过程中把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在平台上先提出,教师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上线审核问题,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或思路,引导学生或独立或合作继续深入探讨,寻求问题的答案。有的问题是共性的而有些问题又是个性的,问题和思路放置于网络上供大家阅读又会再拓展学习者的思路,达到促进学习的效果。

(3) 在线上传作业模块。该模块主要用于上传不同阶段的作业,教师可以对作业进行评价和书写评语,学习者可以明辨优劣、互学互鉴,同样具有开阔视野的作用。

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准备、教学设计与指导的工作量往往比讲授式教学要大很多。信息技术是一种科学,在教学中应该把这种科学转化为生产力,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去,更好的为教师实现“导学”功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才会更好的体现。但是,信息技术参与教学方法改革,不仅教学改革本身要不断完善,它还包括技术本身的革新和管理机制等保障措施的跟进,各方面的研究探索还需不断深入才能保证教学改革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钱国英,徐立清.创新能力与高校教学方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 刘培兰.E-learning环境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研究——以信息检索教学为例[J].考试周刊,2012(87):118-120.

[3] 任条娟,赵克华,等.网络环境下高校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3):74-76.

猜你喜欢

导学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基本初等函数导学
函数知识快乐导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