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脂溢性角化病244例临床和病理分析

2014-12-16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皮肤科太原030001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脂溢性角化表皮

冯 艳(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皮肤科,太原 030001)

脂溢性角化病(Seborrheic Kerdtosis,SK),又名老年疣或基底细胞乳头瘤,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人较常见的表皮内良性肿瘤,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以面部、躯干、四肢居多。临床上易与色素痣、鲍温氏病、基底细胞癌、Paget病、寻常疣、皮赘、日光角化病、尖锐湿疣等相混淆[1],但其病理学有显著特征。现对本科2008-2012年收治的244例SK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其典型的临床及病理特征。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2008-01~2012-12我院皮肤科门诊经手术切除后病理证实为SK的244例患者资料。

1.2 方法

对244例SK患者的相关临床、病理资料进行收集、分类、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2.1.1 年龄 244例SK患者中年龄最小的18岁,最大的87岁,平均(60.1±8.3)岁;≥71岁以上的48例(19.7%);60-70岁 85例(34.8%);50-59岁67例(27.5%);40-49岁33例(13.5%);30岁以下的11例(4.5%)。

2.1.2 性别 244例SK患者中男性138例,女性106例,男性多于女性。

2.1.3 发病部位 244例SK患者中,皮损发于面部、颈部、头部103例,躯干78例,四肢39例,腹股沟9例,外生殖器及臀部7例,手背5例,耳廓内3例。

2.1.4 皮损特点 244例 SK患者中197例为单发,47例为多发。单发皮损约0.1-3 cm大小不等,大多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境界清楚的黑褐色或黑色疣状扁平丘疹,有的表面光滑、质地油腻(见图1A),有的表面粗糙,颜色灰白,呈角化样外观(见图1B),有的皮损周边有红斑、渗出,皮损表面糜烂、结痂(见图1C)。在47例多发的SK患者中,皮损大多为0.1-0.5 cm大小不等的黑色或褐色疣状扁平丘疹,皮损数目可达数十个(见图1D)。其中有3例18岁以下的SK患者躯干、四肢弥漫分布小米至大米粒大小的褐色扁平丘疹,似扁平疣样外观。

图1 脂溢性角化病的不同临床表现

2.2 病理学特点

组织病理上可将SK分为6型:棘层肥厚型、角化过度型、腺样型(或称网状型)、菌落型、刺激型和黑棘皮瘤型。在244例SK患者中棘层肥厚型108例(44.3%),棘层明显增厚,在增厚的表皮内基底样细胞多于鳞状细胞,可见真性角囊肿及假性角囊肿。棘层肥厚的下界平坦,与两侧正常表皮位于同一水平线上。角化过度和乳头瘤样增生较轻,黑素较多(图 2A,见第 163页);角化过度型 89例(36.5%),表皮明显角化过度及乳头瘤样增生,表皮内以鳞状细胞为主,棘层肥厚较轻,可见多数假性角囊肿,黑素较少(图2B,见第163页);腺样型11例(4.5%),表皮细胞由二层基底样细胞呈索状排列从表皮分枝伸向真皮或网状而形成腺样结构,此型黑素也较多;菌落型10例(4.1%),亦称克隆型,基底样细胞增生形成明显的细胞巢,细胞巢与周围的细胞有明显的界限形成表皮内皮瘤;刺激型21例(8.6%),表皮内可见角化过度,棘层肥厚多不规则增生如假上皮瘤样,可见角囊肿及鳞状涡,真皮浅层有明显炎细胞浸润(图2C,见第163页);黑棘皮型5例(2.0%),此型表现为瘤内大量色素并有嗜黑素细胞。

图2 脂溢性角化病的不同病理表现 (HE染色,×10)

2.3 发病部位与SK病理分型的关系

244例SK患者不同的发病部位与病理分型的关系见表1。

表1 发病部位与SK病理分型的关系 (例)

从表1可看出,SK好发部位为头颈面部、躯干、四肢。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以棘层肥厚型、角化过度型为主。

2.4 诊断符合情况

244例SK患者中,符合临床诊断的207例,临床拟诊为其他疾病而经病理切片证实为SK的37例,其中临床拟诊为鲍温氏病4例,Paget病2例,基底细胞癌4例,皮赘3例,色素痣11例,寻常疣5例,尖锐湿疣3例,日光性角化症3例,鳞癌2例。

3 讨论

SK是一种好发于中老年人的表皮内良性肿瘤,关于发病年龄:60-70岁85例(34.8%),50-59岁67例(27.5%),可见发病年龄高峰在50-70岁之间,提示年龄因素与SK的发生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但近年来有报道向青年化发展趋势[2]。在244例SK中有3例发生于18岁以下,皮损弥漫分布于躯干、四肢呈小米粒至大米粒大小不等的棕褐色扁平丘疹,似扁平疣样外观。临床医生结合年龄及皮损考虑扁平疣,但后经病理切片证实为脂溢性角化病。关于发病部位,从表1可以看出以头颈面部居多,这可能与日晒有关。关于SK在临床上的误诊情况;有11例SK患者皮损表现为单发的界限清楚的黑色疣状丘疹,临床拟诊为色素痣,但后经病理切片证实为SK,这表明与SK的多型如棘层肥厚型、腺样型和黑棘皮型含有较多黑色素有关。大多SK在临床上无明显症状,但有的由于长期的搔抓、刺激皮损周边也可红肿、渗出、结痂。在244例SK中,有4例临床拟诊为基底细胞癌,2例拟诊为鳞癌,均发生在面部。由于搔抓后皮损周边也可以红肿、渗出且破溃。有2例SK发生在阴部,皮损周边糜烂、结痂,临床拟诊为Paget。四肢有4例SK患者由于皮损面积较大,周边不规则且隆起有渗出、结痂,临床拟诊为鲍温病。还有3例发生在阴部的SK皮损表面粗糙,呈菜花样外观,颜色苍白,临床拟诊为尖锐湿疣,但经切片证实为SK等。对多发的SK来说一般有家族倾向,在多发的47例SK中有29例有家族史,表明本病可能有遗传倾向[3]。从以上可以看出SK在临床上易与色素痣、基底细胞癌、鳞癌、Paget病、尖锐湿疣等疾病相混淆,需结合病理组织学检查以便确诊。从表1可看出SK病理学上以棘层肥厚型、角化过度型为主,这点与国内学者的报道一致[6]。SK中有多型含有黑色素,黑色素的增加是由于皮损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内皮素转换酶(ECE-α)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高于正常,从而导致内皮素-1(ET-1)增加,ET-1是角质形成细胞分泌的具有刺激黑素细胞增殖和产生黑色素能力的因子,使脂溢性角化皮损颜色加深[7]。SK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日晒和遗传有一定关系,且罕见恶变[8],故临床上一般不予治疗,若经常出现搔痒、周边红肿、不规则增生时应及时切除。

[1]祁世芳,刘建明.90例脂溢性角化病的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学,2010,5(15):81-82.

[2]苏金发,陈军秀,陈砚香,等.110例脂溢性角化病的临床与病理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7,23(9):782-783.

[3]刘曼华,徐雯,张诚,等.CO2激光治疗脂溢性角化病1637例[J].中国美容医学,2010,19(10):1509-1510.

[4]王傲雪,王美娜,孙令,等.153例脂溢性角化病的临床和病理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6,22(1):39-40.

[5]张春玲,金祖余.脂溢性角化病研究进展[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4,20(1):62-63.

[6] 朱学骏.皮肤病理学与临床的关系(下卷)[M].3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1158-1159.

猜你喜欢

脂溢性角化表皮
建筑表皮中超薄基材的应用分析
3例易误诊脂溢性角化病例展示及分析
人也会“蜕皮”,周期为一个月
实对称矩阵对角化探究
巨大角化棘皮瘤误诊为鳞状细胞癌1例
表皮生长因子对HaCaT细胞miR-21/PCD4的表达研究
实对称矩阵正交相似对角化的探讨
城市综合体表皮到表皮建筑的参数化设计
日光性角化病的诊治进展
超脉冲CO2联合调QYAG532nm激光治疗中老年人脂溢性角化病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