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褥期妇女对中医母婴护理知识的认知与需求调查1)
2014-12-16杨筱多杨敏茵许吉萍邓翔文
钟 瑜,杨 明,杨筱多,杨敏茵,许吉萍,邓翔文
产褥期是指分娩结束到身体各器官(除乳房外)都逐渐恢复到妊娠以前状态的这段时间,一般需要6周~8周[1]。产妇在产褥期对各种社会因素心理生理的敏感度较高,由于社会角色转变,产后体弱,身体应激及内分泌环境的改变,发生身心障碍的几率增多[2];产褥期妇女和新生儿在此期间存在大量的健康问题,如何做好产褥期母婴保健应引起妇幼保健人员的重视[3,4]。中医学在母婴护理保健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实践,以及极其系统的文字记载,中医母婴护理知识在产褥期妇女保健护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了解广州市产褥期妇女在中医母婴护理知识上的认知水平和需求情况,从而为医疗机构能有的放矢地开展相应的中医护理保健项目提供资料,以提高母婴的健康水平。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1年10月—2012年5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省妇幼保健医院、广州市妇婴医院、番禺区妇幼保健院分娩的产妇。
1.2 抽样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的方法,遵循知情同意的原则,便利抽取2011年10月—2012年5月在上述4所医院分娩的产妇共600例。
1.3 研究工具 采用自行设计的产褥期中医母婴护理知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由34个问题组成,调查内容分5部分:①产褥期妇女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孕产史、文化程度、职业和家庭成员情况;②生产方式,如顺产、剖宫产;③对产后饮食、乳房护理、子宫康复护理、生活起居和剖宫产切口护理等中医母婴护理的知晓情况及知识来源;④对一些传统产褥期中医母婴护理知识的需求情况;⑤对实施产褥期中医母婴护理知识的普及教育方式的选择。
1.4 资料收集方法 问卷采用自填法,用统一的问卷,采取孕妇自填或口述,调查人员记录的方式当场填写,当场回收;对问卷选项不明者,由调查人员采用统一的指导语指导。
1.5 统计学方法 将产褥期妇女对中医母婴护理知识的认知水平、需求情况、获取知识途径和方式选择均用百分率进行统计。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筛选不合格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586份,回收率97.7%。在586例调查对象中,文化程度:专科及以上241例(41.1%),专科以下者345例(58.9%);职业构成中,自由职业255例(43.5%),无业115例(19.6%),个体户95例(16.2%),工人72例(12.3%),教师20例(3.4%),医务人员15例(2.6%),公务员11例(1.9%),军人3例(0.5%);分娩方式中顺产273例(46.6%),剖宫产313例(53.4%)。
2.2 对中医母婴护理的认知 本组产褥期妇女知道经络按摩可催乳的为184例(31.4%),知道中药可退乳的为73例(12.5%);知道中药足浴可改善产后情志的为174例(29.7%);在方药熏蒸、穴位按压和中医汤药保健知识方面知道的分别为116例(19.8%)、129例(22.0%)、180例(30.7%);新生儿护理保健知识方面,知道中医药祛胎毒和中草药洗浴保健的分别为83例(14.2%)和52例(8.9%);而在产褥期个人卫生及起居方面和饮食调护的知晓率较高,均超过半数以上。
2.3 产妇对中医母婴护理服务内容的需求 关于产褥期妇女对产后中医护理知识的需求情况见表1;关于产褥期妇女对新生儿中医护理知识的需求情况见表2。
表1 产褥期妇女对产后中医护理知识的需求情况(n=586)
表2 产褥期妇女对新生儿中医护理知识的需求情况(n=586)
2.4 产褥期妇女期望获取知识的途径 产褥期妇女期望获取知识途径和方式的选择情况见表3,另外所有调查对象都表示希望能从多种途径和方式获取中医母婴保健知识。
表3 产褥期妇女期望获取知识途径和方式的选择情况(n=586)
3 讨论
3.1 广州市产褥期妇女对中医母婴护理知识的认知程度整体偏低 本调查结果显示,在乳房护理及母乳喂养知识、产后情志知识、中医护理技术在产褥期运用、新生儿的护理方面的知晓率超过68%的人数选择了“不了解”或者停留在“听说过”阶段;这说明广州市区产褥期妇女对中医母婴护理知识和项目缺乏了解和尝试。一方面我国在开展中医护理工作方面还不够全面,各方面工作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宣传中医护理的力度不够有关[5]。另一方面,可能由于分娩时消耗体力较大,分娩后又要照顾新生儿,中医护理有些知识相对较难理解等原因,造成产妇对在医院接受的相关保健知识教育难以理解和运用有关;此外也可能与现在西医院对中医护理重视不够,很多西医院在中医科才能获得相关的中医保健宣教,在产科缺少中医相应保健项目和宣教资料有关。
3.2 广州市产褥期妇女对中医母婴保健需求率高 调查结果表明,关于产后中医护理知识调查中产褥期妇女认为最需要的分别是产褥期的休息活动与起居指导、产褥期个人卫生知识、专业合理的饮食调护指导以及母乳喂养与乳房护理知识。原因可能在于随着人们生活和知识水平的提高以及中医保健观念的盛行,加上新时代的女性逐渐改变了对传统“坐月子”的认识,促使新的产后康复保健需求明显增加[6];越来越多的产妇摒弃了传统的旧习俗而科学地看待产褥期保健,而对中医保健知识的低知晓率激发了产褥期妇女对中医保健的高需求率,同时卫生、饮食、喂养相关知识贯穿于整个产褥期,因此她们对休息活动与起居指导、产褥期个人卫生知识、专业合理的饮食调护指导以及母乳喂养与乳房护理知识方面的健康知识理解和健康行为的掌握需求率比较高;关于新生儿中医护理知识调查对象最需要的分别是新生儿的喂养知识、新生儿异常情况识别、常见病处理和新生儿的预防接种。分析可能由于产妇产后在医院接受健康教育的时间短,加上生产时耗费了大量体力,往往在育儿保健知识上呈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产褥期是她们照顾新生儿的开始,正面临着护理新生儿的诸多日常护理问题;加上现阶段的产妇多为独生子女,抚育婴儿知识几乎为空白[7],由此导致产褥期妇女对育儿保健服务有着很高的需求率。
3.3 广州市产褥期妇女获取知识途径要求多样化 调查结果显示,在产褥期妇女希望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式中,排名前3位的是24h咨询热线、社区/街道内宣传单或宣传栏和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站)举办的团体课堂教学或知识讲座。分析原因在于广州作为国际大都市,生活节奏快,平时空闲时间较少,并且产褥期随时可能遇上护理问题,比如夜间或节假日医疗机构咨询部门下班期间,因此产褥期妇女更倾向于时间上能自主灵活、及时应答的24h咨询热线以实现即时咨询。
4 对策
4.1 加强中医母婴保健知识宣教 各级医疗机构,尤其是承担母婴保健工作的医疗机构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科医院如妇幼医院、综合医院的专科,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医母婴保健咨询及指导,在重点开展中医乳房护理和母乳喂养、中医情志护理、中医护理技术运用和新生儿中医保健方面的同时,宣传普及中医药母婴保健知识。目前大多数的产妇都选择在家中度过产褥期,有统计研究发现,1988年我国广州产后访视率最高,为99.72%[8]。产后访视能够针对产后的康复、营养供给等进行健康宣教,让产妇及其家属均可以了解相关知识[9]。随着对产后访视工作的逐渐开展和重视,产后访视率也逐渐提高,但普遍仍在80%以下,无法满足产妇及产妇家庭的需要[10],中医保健知识介入产褥期家访能有效提高产褥期妇女对中医保健知识的知晓率[11]。因此,广州应该继续发挥访视率高的优势,在产后访视中开展各项中医保健护理项目,并做好各项中医护理保健项目的宣传和解释工作,以增加产妇对中医护理的了解和认知,更好地促进产褥期母婴的健康水平和中医护理保健的发展。
4.2 依据产褥期妇女需求开展相应中医母婴保健宣教 根据本调查结果,广州市区各级医院应该时刻关注和重视市区产褥期妇女的需求动向和方向,有针对性地积极开展相应的中医保健服务项目,可重点针对产褥期休息活动、饮食和卫生知识以及母乳喂养知识、新生儿喂养知识、异常情况识别与常见病处理和预防接种等开展相应宣教活动;而大部分产妇产褥期都是选择在家度过的,这就促使社区医疗保健机构需要配备具有中医药知识和经验的专业母婴保健人员针对产褥期妇女不同的需求开展保健服务;社区医疗机构人员可在访视过程中提供不同体质和季节适合的饮食调理知识,提供中医有关起居有常、安卧有方、不妄劳作及衣着宜忌等内容的健康教育处方;开展新生儿中医保健关于喂养、异常情况识别与处理和常见病护理等相应项目的宣教和示范,社区医疗机构可依托大型医院开展中医小儿按摩和抚触等相关项目的示教和推广。
4.3 开展多样化的中医母婴保健知识宣教 广州市区医疗机构应加强产褥期妇女住院期间对照顾者的中医保健知识宣教,确保照顾者能掌握相关知识,熟悉和运用相关中医保健操作;让中医保健能延伸到出院后的康复保健中,社区护士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应尽可能开展方便社区居民的形式,如开通24h咨询热线;社区宣传栏定期更新中医护理健康教育宣传,在社区网站上开辟中医护理健康教育专栏及社区护士交流互动等栏目等,从而开展适时和具有针对性的中医护理健康教育与服务活动,以增强社区中医母婴保健知识的应用性和普及程度。
5 小结
综上所述,在迎接广东省大力创建中医药强省的契机下,广州社区医疗机构应加强中医护理保健知识宣教,提高广州市产褥期妇女对中医母婴保健知识的知晓率和掌握程度,全面促进广州市区母婴健康水平;宣教过程应突出中医护理“防重于治”的特点,从而提高产褥期妇女对中医药保健和产褥期服务质量的认可度和满意度;让“小病在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新型就医模式更加深入人心[12],从而推动中医母婴保健护理的社区化延伸,扩大中医护理的影响范围,进一步推广中医护理的运用与深远发展。
[1] 乐杰.妇产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80.
[2] 万九菊,汪中华.产后访视及护理体会[J].全科护理,2008,6(12B):3232.
[3] 袁蜀豫,陈炜卿,张艳,等.产褥期母婴健康需求调查与跟踪服务[J].中国妇幼保健,2001,16(2):95-96.
[4] 程海丹,刘军,吕燕辉,等.产褥期妇女母婴保健知识和护理技能调查[J].护理研究,2013,27(10A):3119-3121.
[5] 周毓萍,王磊,朱怡,等.兰州市社区产褥期妇女对中医护理服务认知和需求的调查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6):102-103.
[6] 朱雪梅,孙晓婷.社区产褥期妇女保健指导需求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3):63-64.
[7] 杨衬,彭碧玲,吴丹.480例住院产妇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6B):59-60.
[8] 寇学品,赵秀玲,侯晓文.对468例产妇、新生儿产后访视的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22):58-59.
[9] Mora PA,Bennett IM,Elo IT,etal.Distinct trajectories of perinatal depressive symptomatology:Evidence from growth mixture modeling[J].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2009,169(1):24-32.
[10] 黎月仪.产后访视对产妇及新生儿保健的临床作用分析[J].医药前沿,2012,2(10):91.
[11] 曹茂荣,赵文珍.中医疗法介入产褥期家访的工作模式与效果评价[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7(7):621-622.
[12] 李伟,郝玉芳,王琦,等.社区居民对中医护理服务认知和需求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3):281-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