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徽派建筑理念在大跨建筑创作中的探索——以花山谜窟演艺中心建筑设计为例
2014-12-16张煜辉
黄 炜, 方 梅, 张煜辉
(1.黄山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黄山 245041;2.黄山学院 外国语学院,黄山 245041)
徽州文化位列中国三大地方显学之一,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徽派建筑作为徽州文化的物质载体,因其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依山就势的建筑形态、聚族而居的人文意蕴,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独树一帜,备受世人的瞩目。徽派建筑是一个历史概念,而为了满足现代建筑功能,又能延续传统建筑的精气神,徽派建筑需要传承和发展。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筑师、规划师以及众多学者就开始有意识地以徽派建筑为原型,进行建筑创作实践,并逐渐形成“新徽派建筑”设计理念(新徽派建筑可被分为两类,一类是原徽州地区“赤脚建筑师”自建的新民居;另一类是指建筑师自觉地以徽派建筑传统为原型的一种创作活动[1]。本文研究对象为第二类。)而今,这一理念不仅成为黄山市城市建设中建筑创作的关键词,甚至成为徽派建筑传承和发展的代名词。多年来,新徽派建筑的创作实践有了较丰富的成果,有居住类建筑,如合肥琥珀山庄、徽州文化园等,有公共类建筑,如黄山云谷山庄、黄山国际大酒店、中国徽州博物馆、屯溪花溪饭店等。这些创作实践,无论建筑的空间组织、表现形式还是细部装饰,都吸收和继承了传统徽派建筑的神韵,还进行了突破和创新,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而在众多的建筑实践中,对于观演类、体育类这些有大跨度要求的大型公共建筑,如何与新徽派建筑理念相融合,其实践成果还不多见。本文从新徽派建筑理念入手,结合笔者的创作实践进行了一次探索,并以此希望能引发读者们更多的思考。
1 新徽派建筑理念
时代在发展,徽派建筑也在发展,新徽派建筑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徽州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建筑创新,即建筑师以徽州地域文化为思想内核,从中汲取营养,将徽州传统建筑的组成要素解构与重构,表达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具有徽州地域文化特征的场所精神[2]。在新徽派建筑创作中,如何达到徽派建筑中文化、功能和审美的统一,我们可以“吸收传统徽派建筑天人合一的思想,通过合理的组合运用白墙黑瓦,马头墙,院落天井,门窗套,挂落,花格窗”[3]得以实现,而新徽派建筑理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1 显山露水、融入环境
徽州地处重山环绕之中、绿水浅滩之畔,“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徽州人山水皆得,极为讲究对山水环境的利用。徽派建筑背山面水、负阴抱阳、隐现山林,“与山水和谐共存”可以说是徽派建筑的核心。对于新徽派建筑创作来说,“显山露水”是进行新徽派建筑创作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在高密度的城市环境中,由于建筑与山水环境往往有一定的距离,“显山露水、与山水共存”的理想显得有些勉为其难。而徽州传统村落的有机结构与和谐共存的建筑环境,同样成为建成环境中新徽派建筑的创作源泉。
1.2 功能适用、形体适宜
徽派建筑是在徽州文化重礼崇文的思想、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农耕经济社会生产影响下的产物,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和环境适应性。而新徽派建筑应随着时代的发展,满足现代人的居住、工作、娱乐等新的功能需求。
由于受当时功能、材料、技术的限制,徽派建筑一般形体较小,较大体量的建筑往往通过天井和院落的组合形成建筑群,与环境产生很好的协调关系。新徽派建筑的功能渐趋复杂多样,形体随之变化,与环境关系的矛盾日渐凸显。适用的功能和适宜的形体,成为新徽派建筑创作中需要重点探究的内容。
1.3 淡雅简约、文化意蕴
徽派建筑色彩淡雅清新——黑白灰;建筑元素简约精粹——点线面。黑和白,在色彩学里称为“极色”,它深邃、高雅、永恒;点线面,是最本原的造型元素,它简约、理性、有力[4]。徽派建筑将这最为淡雅的色彩和简约的元素运用的淋漓尽致,新徽派建筑创作中需要反复推敲和斟酌它们的比例和组合。
徽派建筑通过重点部位的装饰,具有浓厚的文化意蕴,这在现代社会格外凸显其文化价值。新徽派建筑如何体现徽派建筑的韵味和意境,彰显徽州地域文化的特色,需要关注细节和装饰的表达和文化符号的隐喻运用。
2 新徽派建筑理念在大跨建筑中的创作实践
新徽派建筑不仅传承了徽州建筑的特色文化与精髓,唤醒人们对传统徽派建筑的激情,同时满足现代人生活的需求[5]。花山谜窟演艺中心位于黄山市东郊花山谜窟景区西入口地区,该建筑设计引入新徽派建筑理念,为大跨建筑的新徽派建筑创作实践进行了一次探索。
图1 花山谜窟西入口鸟瞰图(效果图)
2.1 总体对环境的尊重
花山谜窟西入口是花山谜窟景区与市区衔接的重点地区,也是未来景区的重要入口。西入口地块位置靠山临水,主要包含演艺中心、接待中心、办公后勤楼等建筑物,接待中心和演艺中心体量都较大,特别是演艺中心,很难将其打散,通过院落组合与环境产生协调关系。如何尽可能缩小建筑体量感,并结合现有山体,控制建筑天际线,使之融合在青山绿水之间,是从设计开始就关注的问题。
花山谜窟演艺中心的设计选址在西入口地块的西侧,占地约5.1亩。为了尽可能减少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将这一组建筑划分成比较明确的三个功能区,使其自成一曲自成一体。演艺中心与东侧的游客接待中心和西侧的办公楼沿着山体顺势布置,形成层次分明的空间关系,丰富了主干道的东西向以及南北向的轴线空间。主体建筑尽最大可能靠山而建,退让景区主要道路二十多米,留出景区入口广场和演艺中心集散广场。通过这样分散布置,一方面减少了建筑体量,丰富了建筑群的层次,另一方面,建筑组群之间的空间不仅有消防通道之用,还可显露出后侧山体,与环境取得了良好的互动关系。
2.2 功能空间的推敲
毫无疑问,新徽派建筑是属于现代建筑范畴的,功能的适用合理是现代建筑所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新徽派建筑理念的设计实践已经体现于众多的建筑类型,而如何在演艺中心这样的大跨度空间的建筑类型中得到体现,需要对功能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推敲。
花山谜窟演艺中心是西入口地段的重要建筑,演艺中心属于观演类建筑,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是进行石窟文化文艺表演,展示与研究黄山地区的古老石文化的主要场所,也是风景区为实现总体规划制定的建设科普教育基地、开展科普探奇旅游目标的重要基地。其功能主要为满足观众观赏和演员表演需要,而观众厅和舞台的设计优劣也直接影响到此类建筑视觉和音质效果的好坏。观众厅面积1100平方米,观众席1800个,采用扇形布置。观众厅布置了四条横走道四条纵走道,满足了观众厅安全疏散的需要。观众厅的剖面设计以满足观众视线不被遮挡为主要目的,座位进行了视线升高处理。同时,为满足本演艺中心特殊要求,观众厅内设计成石窟场景,并引入水雾,模拟洞窟效果,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与此同时,考虑到50年一遇的洪水位标高和场地标高的影响,结合舞台、观众厅和入口门厅的相对关系,对演艺中心功能进行合理安排,一层为入口门厅、观众厅和大型激光表演舞台,利用观众厅坐席底部空间设置办公和库房。在二层设置演员化妆和疏散通道,三层设置演员更衣室。通过对功能的反复推敲,较好的解决了观众、演员、办公几股人流的关系,同时满足了消防疏散的需要。
图2 演艺中心平面图(自绘)
图3 演艺中心剖面图(自绘)
图4 演艺中心透视(效果图)
图5 演艺中心内景(自摄)
2.3 大跨体量的化解
徽派建筑的类型主要为民居、祠堂、牌坊,以及塔、桥、阁、亭等构筑物,由于受人文历史、自然地理及社会生产力等因素的影响,其建筑规模和空间相对较小,即使是最高等级的祠堂建筑,如呈坎宝纶阁,其单体建筑规模也都不大,与大跨建筑的建筑尺度和结构形式均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如何化解大跨建筑体量,是本次设计一次很大的挑战。
常规性的建筑类型,其空间的规模需求相对较小,建筑体量的化整为零比较好处理,而对于大跨建筑来说,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花山谜窟演艺中心,由于观演功能的需要,其大空间主要为观众厅空间和舞台空间。为了尽可能减小建筑物体量,主要采取了三条策略。其一,尽可能减小观众厅和舞台功能面积和高度。观众厅和舞台是演艺中心的主体,在满足观演功能的前提下,为了减小建筑体量和控制造价,观众厅只设有池座坐席,座位排距也缩小到800mm这样一个较小的尺寸。舞台满足最基本的表演需要,降低舞台上部设备空间高度。其二,通过体块的收缩和退台处理,减小体量感。如入口门厅部分,平面上的层层缩进,立面上通过片墙的层层跌落,形成了三个层次,丰富了立面、减小了体量。舞台上部机械空间部分,也采取了一个层次的退台处理,起到了减小体量的作用。其三,划分大面积外立面。演艺中心两侧墙面面积较大,为了划分墙面,有韵律的增设了一排造型窗,不仅利于观众厅的通风和排气,也有效的解决了过大的墙面带来大体量感,丰富了整体造型。
2.4 细部装饰的隐喻
细部和装饰,是展现徽派建筑魅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其动人之处。在新徽派建筑的创作中,通过对徽派建筑细部元素的提炼和融入,在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之间找到最佳的立意契合点,是新徽派建筑意境创造的关键[6]。
演艺中心外立面形式引入新徽派设计理念,选用淡雅的色彩,通过体块组合分散建筑体量,并结合简化马头墙元素的灵活组合,营造徽派建筑的神韵。建筑底层采用石材,较少开窗,立面风格粗犷浑厚,符合文艺演出以及文化展示所要求的历史凝重感与沧桑感。演艺中心外观上体现古朴、浑厚、拙实、凝练的建筑风格,并且以石立意、以古为风、以谜引思、以谦逊的姿态融于山水自然。
其室内部分采用了徽派建筑装饰元素,木质的栏杆,镂空的挂落,石质的地砖和墙裙。入口处花岗岩和玻璃构成的门楼,门楼后高大洁白的墙面和简洁的压顶,墙上精致的长条窗和砖雕,与门口石材铺地和周边的山水环境,共同营造出徽派建筑的场所感和氛围感。其中马头墙的组合,压顶的构造方式、线脚的宽厚,长条窗的形态其分割,砖雕的尺度和内容,在新徽派建筑的创作中,是值得体会和玩味的。
3 总 结
徽派建筑的传承、新徽派建筑的创新,是一个历史的大课题,需要一代和几代建筑人不断的付出努力。首先,我们要向成功的建筑师和建筑大师学习,他们成熟而深邃的建筑思想为我们进行建筑创作提供了丰富思想源泉。其次,我们要向传统徽派建筑和民间的工匠学习,那里包含了太多生命的智慧和哲学,并包含了巨大的创造力,这是我们进行新徽派建筑创作的创新源泉。新徽派建筑也必将再现时代光辉。
1 梁 琍.新徽派建筑初探[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86-89.
2 崔森淼.新徽派建筑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6.
3 黄 炜,汪婷婷.新徽派建筑设计理念在建筑风貌整治中的应用[J].黄山学院学报,2010(5):92-94.
4 单德启,李小妹.徽派建筑和新徽派的探索[J].中国勘察设计,2008(3):30-33.
5 刘仁义,秦旭升.新徽派建筑设计创作方法初探[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5):38-40.
6 金乃玲,李 强.安藤忠雄的空间设计理念对新徽派建筑空间设计的启示[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5):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