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校电子竞技运动开展现状调查
2014-12-16于曰福
于曰福
(菏泽学院体育系,山东菏泽274000)
1 问题的提出
电子竞技运动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软硬件设备为器械,在信息技术营造的虚拟环境中,在统一的竞赛规则下进行的对抗性电子游戏运动。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将电子竞技正式确立为中国第99项体育运动后,电子竞技运动迅速传遍中华大地并且发展速度极快,具备了参与人数多、辐射面广、影响力大、竞争性强、娱乐性强等特点,因此以电子竞技为代表的电脑游戏己经成为了高校大学生们最喜闻乐见的数字娱乐形式之一。究其原因,一方面,大学生普遍处在19-25岁的年龄段,学习压力比较轻,拥有充足的课余时间,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热衷性和求知性的特点。另一方面,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和进行科学技术研究的场所之一,能够最先接触到国内外的科技前沿成果,同时具备较完善的软硬件条件。因此,当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电脑游戏由国外传入我国之初,便快速的进入了高等院校。当电脑游戏进入高校后,得以迅速在大学生中流行起来,但是有些学生也误入歧途、荒废学业,有些学生还不认识或者不能更好地参与该运动。笔者对山东省五所高校电子竞技运动开展现状进行了调查,了解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山东高校电子竞技运动的健康发展。
2 电子竞技运动在高校开展的重要意义
(1)可以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电子竞技作为我国的一项正式体育竞赛项目,它的兴起与发展给大家带来了一丝新意和希望,简单易操作的特征逐步征服了越来越多的学子,建立起了他们从事体育运动的信心,培养着他们对体育的感情,不断强化着他们的体育意识和能力。因此,电子竞技运动对广大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教育和现实意义。
(2)有助于形成竞争与协作的意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竞争与协作越来越成为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类自身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品质之一。电子竞技运动作为一种国家承认的正式体育项目,以强调游戏者默契配合、团结协作、勇于奉献的运动特性,不但可以愉悦身心,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以激烈的游戏竞技方式锻炼他们竞争与协作意识的目的,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3)能有效的推动电子竞技运动。健康的电子竞技运动对培养大学生不怕困难、不断进取的精神意志品质,追求公平公正的人生价值理念,引导大学生正确参与健康的体育运动和网络文化生活有着积极作用。只要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正确地加以引导,我国的电子竞技必将蓬勃发展。
(4)能解决国内电子竞技运动专门人才的需求。高校电子竞技运动的健康发展,能为我国电子竞技运动行业开发缓解电子竞技专门人才匮乏的状况,为有志于电子竞技运动的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和发展的空间起到重要作用。
3 电子竞技在山东省高校的开展现状
3.1 山东省高校学生对电子竞技认知度
(1)认知情况。认知情况是指学生对电子竞技的了解情况和对学校开展情况的了解。从表1可以看出,山东高校男生知道电子竞技运动的人数占男生总人数的74.1%,女生知道电子竞技运动的人数占女生总人数的61.8%。男女生中还有一部分大学生不知道电子竞技,尤其是女生对电子竞技运动的认知程度比较低。通过对表1进一步分析发现知道电子竞技与电子游戏区别的男生有208人,占男生调查总数的65.6%,女生占31.2%,说明高校中很多大学生对电子竞技与电子游戏的概念混淆不清,并且不能分清电子竞技与电子游戏的区别,进一步说明了山东高校大学生对电子竞技的认知度不够。
表1 山东省高校学生对电子竞技运动认知情况(n=474)
大学生对本校电子竞技的关注度也不高,调查显示,男生知道学校电子竞技赛事和电子竞技相关社团的比例分别是53.0%和90.5%,女生比例分别是17.2%和42.7%,结合男女比例可以看出电子竞技赛事和学校社团并没有发挥出最大作用,可见山东高校大学生对电子竞技的认识不够。表1显示有66.6%的男生和13.4%的女生是喜爱电子竞技运动的,他们也经常关注并参与电子竞技运动的动态,认为电子竞技是一项健康积极向上的体育竞技运动,这也充分说明山东高校电子竞技也是存在一定的群众基础的。
表2 大学生了解电子竞技的途径(n=332)
(2)认知途径。认知途经通常是指人们认识、了解某一事物的路径。从表2得知,山东高校学生了解电子竞技运动的途径是同学或朋友的推荐,比例占调查总人数的82.8%,其次是学校社团的宣传,占总人数的77.1%,排在末两位的分别是电视、网络和报纸、期刊杂志,分别占16.0%和11.1%。结果表明,大学生了解电子竞技的途径大学多数是和同学推荐或者是学校社团的宣传。
3.2 山东高校学生对电子竞技运动的参加情况
(1)山东省高校学生参加电子竞技运动人数不多。表3显示,山东高校学生平时参加电子竞技运动的比例为39.2%,由于对电子竞技的认知程度低,认知途径的局限性等因素,使得现在参加电子竞技运动的人数并不多。在调查时发现有些同学明明参与了电子竞技自己却不知道,这是对电子竞技缺乏认识造成的,还有许多同学对这个新型的事物比较喜欢,都表示很乐意接受这个新型的体育运动,这能说明还有许多潜在的电子竞技爱好者存在于广大的学生之中。因此提高对电子竞技的认知度,扩大高校电子竞技的影响力是目前山东高校电子竞技运动发展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表3 山东省高校学生电子竞技参与情况(n=474)
(2)网吧是高校学生参与电子竞技的主要场所。从表4中得出,大学生参加电子竞技的主要场所中选择网吧的占了71.0%,排名第一,选择学校宿舍和校内机房的各占57.5%和33.3%,说明高校学生参与电子竞技运动的主要场所是网吧。“网吧模式”虽为高校中的电子竞技爱好者和业余战队提供了训练场所和比赛奖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电子竞技在高校的发展,但网吧追求经济利益的根本目的决定其不可能提供正规的训练和比赛条件,而“网吧模式”也无法适应高校电子竞技运动规范化发展的需要。
表4 大学生参与电子竞技运动的场所(n=186)
4 制约山东高校电子竞技开展的因素
4.1 观念落后,社会负面舆论大
目前在我国人们对电子竞技的认识并不全面,大多数人认为电子竞技就是网络游戏,网络游戏就是“电子海洛因”,因此只要是和电脑游戏沾边的人们都是拒绝接受的。其实不然,这些人只不过没有真正了解电子竞技,混淆了电子竞技与网络游戏,网络游戏是一把双刃剑,斩断了很多青少年的梦想,给社会带来的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对电子竞技的开展带来的很大的压力,也对高校开展电子竞技运动带来的很大的阻力。
4.2 硬件设施差,校园网络不流畅
虽然学生对于自己的电脑配置、网络等都还算乐观,但是校内机房的配置普遍较低(见表4)。在这个电子信息迅速发展的时代,各种高端技术早已经投入了广大的电子竞技比赛中,学生的个人电脑远远不能满足电子竞技的需求,硬件设施差,校园网络不流畅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它严重制约了电子竞技在山东高校的开展。
4.3 电子竞技赛事缺乏,交流太少
高校电子竞技赛事的规范是促进高校电子竞技运动开展的重要手段,电子竞技在高校的发展主要靠赛事体现。调查发现山东省高校电子竞技赛事的情况大同小异,在校内的比赛更是少的可怜,虽然能够得到不少学生的青睐,但是项目的不平衡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所以并没有取得良好效果,学校电子竞技的特色文化也体现不出来。在校外,由于得不到校方的支持,学生只能依赖网吧之间的比赛,这也体现了“网吧模式”是山东高校电子竞技的主要模式,这一部分的赛事水平都是参差不齐的,从而制约了高校电子竞技的发展。
4.4 资金缺乏
高校电子竞技社团的资金来源不稳定,其活动只能靠拉赞助和学校拨款。由于网络游戏在人们心目的负面影响,造成了学校对于电子竞技的认识偏差,对电子竞技态度也是十分消极的,社团活动向学校申请经费也是十分困难的。对于向外拉赞助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也直接影响了电子竞技活动的稳定性,不利于山东高校电子竞技的发展。
5 发展对策
(1)电子竞技项目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参与者的数量,项目越多才能吸引越多的人关注。首先要根据学校的特色,完善现有的电子竞技项目,在这基础上要根据实际情况挖掘潜在的项目,并且要根据女生平时参与的项目挖掘出更多适合广大女生喜爱的电子竞技项目,这样才能调动起高校学生对电子竞技的热情。
(2)山东高校应建立电子竞技常规赛,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特色的比赛,定期的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一个竞技平台。其次建立山东高校联赛,稳定的高校联赛是学生参与电子竞技的主要动力,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竞技水平也是有很大帮助的。再次开展电子竞技专项大赛,这种专项赛事很有可能吸引到专业电子竞技运动员的参与,这对于高校电子竞技水平的提升是非常有帮助。
(3)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合理的利用体育馆,针对电子竞技的需求可以增加相应的设备,为电子竞技的开展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加强对学校机房的管理,充分挖掘学校机房的最大作用,营造电子竞技良好的氛围。对学校的网络问题,加大对网络的投入,同时解决山东省高校之间的校园网络通讯问题。好的网络条件可以帮助电子竞技运动更好地在网上开展,同时也有利于其他形式的电子竞技运动赛事的开展,能更好的起到交流作用。
[1] 凌刚,王凤仙.电子竞技的校园化发展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8):110 ~112.
[2] 林崇德,俞国良.高中读物——课外心理[M].沈阳:辽宁出版社,2001.
[3] 刘素梅.关于在高校开展电子竞技运动的若干思考[J].体育师友,2008(1):71~72.
[4] 冯宇超.对电子竞技发展的初步探讨[J].浙江体育科学,2003,25(5):48 ~51.
[5] 廖振丹.湖南省高校电子竞技运动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0.
[6] 杨思瞳,杨德仁.吉林省高校电子竞技发展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25(3):50 ~51.
[7] 雷曦,夏思永.对我国电子竞技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8):1033~1035.
[8] 侯云龙,敬龙军.高校体育专业开设电子竞技运动课程的思考[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2,31(3):63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