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普通高校女子排球运动员实施核心力量训练的实验研究
2014-12-16张育王覃超莹
张育王,覃超莹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体育部,北京 ;2.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体育教学部,北京)
自1987年原国家教委批准试行高校试办排球高水平运动队以来,我国高校高水平排球队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从高校来说,排球运动水平还有待于大幅度提高,达到或接近省级运动员的比例较低。因此,笔者运用核心力量训练相关的理论知识、方法、手段,对中国地质大学女子排球队实施了核心力量训练,以探讨、归纳和总结训练思路与方法,为高校排球运动训练拓宽思路。
1 研究对象
中国地质大学女子排球队12人,均为排球项目二级运动员,身体健康状况良好。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计算机查阅中国知网、CNKI等文献库有关排球一般力量训练、专项力量训练和核心力量训练理论与方法的文献资料,了解研究动态,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 专家访谈法
利用2012年10月北京高校排球联赛的机会,对北京市各高校排球教练员进行访谈,听取有关制定排球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计划的建议与思路,为本研究确定训练方案和制定训练计划提供参考。
2.3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目的,设计《普通高校女排队员专项体能指标调查问卷》,在北京高校排球联赛上对现场各高校排球教练员发放,以筛选影响高校女排队员的重要专项体能指标。根据专家问卷调查结果,筛选了高校女子排球运动员八项专项体能指标和四项核心稳定测试指标。
2.4 实验法
实验时间:2013年3月至2013年7月,共计20周。实验地点:学校排球训练馆。
分组情况:实验前对12名运动员进行常规体能项目和基本核心能力测验。根据运动员的体能情况,把12名运动员平均分成水平均等的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队员基本情况见表1。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运动员身高、体重、年龄和训练年限等基本情况和各项体能指标进行统计学检验,以验证分组的合理性。
实验设计:对实验组采用核心力量训练方法,训练安排遵循小负荷、多次数原则和从易到难的原则,进行四个阶段的训练方案:第一个阶段是掌握核心肌肉的共同收缩和在稳定的状态下静态控制和缓慢运动,主要进行各种徒手的侧桥、仰桥、侧撑、挺髋、单臂俯撑控腹、腿臂交叉两头起等练习。练习时指导队员严格控制身体姿势,保持均匀的呼吸,不要憋气,逐渐体会核心部位肌群用力。第二个阶段是让队员在不稳定的状态下的静态控制和在稳定的状态下动态运动,主要在瑞士球、平衡球或悬吊球上进行克服自身阻力的支撑、、俯桥、旋髋和蹲起练习。第三个阶段是在不稳定的状态下动态抗阻运动,单、双足站立于瑞士球或平衡球上进行各种持轻器械举、推、拉,下蹲,躯干扭转等多种形式的练习负重的划船、抛接球等动力性动作。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训练时间均为七周,第三阶段训练时间为六周,每周训练三次,分别是周二、周四和周日,每次训练30分钟。
表1 实验组和对照组队员基本情况(X±S)
对照组采取常规力量训练的方法,利用徒手、单一或组合力量训练器械进行力量训练。具体训练内容为各种小器材投掷鞭打、杠铃半蹲、多级负重蛙跳、负重跳绳练习、负重连续跳栏架。每周一、三、五训练,每次训练30分钟。
根据高校女排队员体能指标调查问卷筛选结果,本文选取了36m移动、双摇跳绳、三级蛙跳、助跑摸高、助跑掷远、两头起、30秒20kg挺举、30秒斜板仰卧起坐等八项专项体能指标,同时选用McGill测试中腰部屈曲测试、腰部伸展测试、右桥测试、左桥测试等四项反映运动员核心稳定性的指标,在实验前后对运动员进行测试,以判断核心力量实验效果。
实验控制:实验组和对照组运动员实验前分组必须客观;实验时实验组和对照组队员必须在同一主、副教练的带领下,在相同的时间、同一场地内进行实验。实验的过程中,除了力量训练外,两组的训练计划及专项训练内容完全相同。实验前后各项指标的测试均按照体育测量与评价标准和人体运动能力测量知识严格进行。
2.5 数理统计法
利用Excel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录入,计算各项目均值,本文数据全部描述为平均数±标准差。运用SPSS17.0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进行t检验,以确定实验前后对照组和实验组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3 研究结果分析
激烈的竞争对排球运动员的专项身体素质和技、战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作为掌握和提高各项排球技战术的基础,将直接决定其竞技发展水平。核心稳定性训练作为目前运动训练领域体能训练的新方法,其训练的重点放在了人体核心区力量的练习上。从解剖学角度看,人体核心区一般指膈肌以下至盆底肌之间的区域,人体通过核心肌群的收缩可以保持或维持脊柱和骨盆在快速运动中保持稳定,这种稳定能力对运动员完成技术动作和实现运动水平的发挥将起到决定性作用。在现代排球运动中,立体进攻战术的实施使得比赛愈加激烈,运动员只有具备强有力的弹跳、坚实的腰腹肌力量,才能成功完成后排进攻。比赛中运动员常常跳起扣球或者飞跃救球,在起跳腾空过程中,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使身体处于平衡状态,就必须加强核心稳定性力量的训练,都需要运动员身体的核心部位肌群最先收缩,使肌肉协调用力。
3.1 实验前分组测试成绩统计学检验与比较分析
实验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八项专项体能指标和四项核心稳定测试指标进行测试,对各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见表2、表3。实验组和对照组队员学生各项指标均值差异t检验的P值均大于0.05,说明实验前分组是合理的,符合实验要求,两组队员初始体能和核心能力无显著性差异。
表2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运动员专项体能差异性检验
表3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运动员核心稳定性差异性检验
3.2 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队员专项运动素质测试成绩的比较分析
良好的身体素质可以使运动员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使其能更快、更好地掌握排球的技术和战术,提高运动成绩。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后运动员身体素质组内和组间差异性检验(见表4),核心力量训练可以使实验组运动员在实验前后双摇跳绳和30秒20kg挺举等两项指标上呈现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36m移动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运动员该三项指标也呈现显著性差异,P值均小于0.05。通过对这些指标进行技术分析发现,双摇跳绳和30秒20kg挺举都要求运动员通过腰部发力带动上、下肢完成动作,36m移动需要运动员快速转换身体重心,主要反映了排球运动员的反应速度和移动速度。这说明人体核心稳定性的增强一方面可以使运动员控制重心运动,传递上下肢力量的能力,提高不同部位和环节的力量衔接、整合和传递功能,可以提高身体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还能使人体在竞技运动中主动发力。
此外实验前后实验组运动员在助跑掷远、两头起、30秒斜板仰卧起坐等三项指标测试成绩呈现显著性差异,通过t检验得出P值均小于0.05,说明核心力量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的上肢力量和腰腹力量。其中,助跑掷远不但反映出运动员的上肢力量,同时也反映了运动员的全身协调能力。两头起、30秒斜板仰卧起坐主要反映运动员腰腹力量能力。从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后三项指标的统计结果来看,P值大于0.05,说明核心力量训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运动员的上肢和腰腹力量,但与对照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在排球运动员八项专项运动素质中核心力量训练对三级蛙跳、助跑摸高两项指标没有显著影响,差异不显著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相比其他项目,助跑摸高项目和三级蛙跳项目测试成绩主要依赖于运动员下肢力量的提高,实验中实验组运动员进行的练习主要是针对核心部位力量的练习且训练时间相对较短,因此对两项指标成绩影响不大。
从表4可以看出,经过20周传统力量训练,实验后对照组在30秒20kg挺举指标上具有非常显著提高,P值小于0.01,在助跑掷远和30秒斜板仰卧起坐指标上具有显著提高,P值小于0.05,其余指标没有明显提高。
表4 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运动员身体素质组内和组间差异性检验
3.3 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队员核心稳定性指标测试成绩的比较分析
如表5所示,实验前后,对照组的核心稳定性指标测试成绩中右桥和左桥测试成绩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P<0.05)。腰部屈曲测试与伸展测试成绩虽有变化,但差异不显著,说明传统力量训练对运动员核心稳定性的影响并不明显。而实验组腰部屈曲测试、腰部伸展测试、右桥测试、左桥测试四项指标均提高非常显著(P<0.01)。实验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运动员核心稳定性进行组间差异性检验,实验后实验组的核心稳定性指标成绩与对照组相比,提高非常明显(P<0.05),说明20周核心稳定性训练后,实验组运动员的核心力量明显好于对照组运动员。
表5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运动员核心稳定性组内和组间差异性检验
4 结论
(1)通过20周核心稳定性训练,实验组运动员四项指标均提高非常显著,实验组运动员的核心力量明显好于对照组运动员。
(2)高校排球运动员核心稳定性的增加,有助于其速度素质、灵敏素质和力量素质的提高。核心力量训练可以使实验组运动员在实验前后双摇跳绳和30秒20kg挺举等两项指标上呈现非常显著性差异,在助跑掷远、两头起、30秒斜板仰卧起坐等三项指标测试成绩呈现显著性差异。
(3)训练要进一步结合高校排球运动员训练特点和身体素质水平,把核心稳定性训练与传统腰腹力量训练结合起来,采用更多的训练手段,不断地深入研究,创新出更多与高校排球专项相结合的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
[1] 葛舂林.最新排球训练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体育人学出版社,2003.
[2] 金宗强.我国优秀排球运动员体能评价体系诊断方法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4.
[3] 王卫星.竞技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8):1119~1121.
[4] 王卫星.核心力量训练的作用及方法[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8(2):12~15.
[5] 张清泉.对专项力量概念的新认识[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17(7):30 ~31.
[6] 董德龙,王卫星,梁建平.振动、核心及功能性力量训练的认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5):105 ~109.
[7] 束启华.对排球青少年运动员选材和早期训练的若干问题的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91~94.
[8] 马成顺,隋远杰,刘凯,王超,张海珊.竞技排球后备人才“核心力量训练”实践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2(64):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