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物理课堂的效率
2014-12-15彭松月
彭松月
摘 要:新课程标准的实行已经很长时间了,旧的教育体制被做了很大的改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认真备课,课上及时引导,让学生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物理课堂;提高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385-01
新课程标准的实行已经很长时间了,旧的教育体制被做了很大的改动,其中学生的在校时间就大大的缩短了,在“减负”和“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为了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自由发展,早晚自习被取消,学生的在校时间只有七节课,因此大家把目光都投在了课堂上,希望能在课堂上创造出更大的成绩,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是社会、学校、师生们都急切想要解决的问题。
所谓课堂效率高,我是这样认为的:一节课上下来,老师和学生都觉得很充实,预定教学目标和大纲要求的教学任务完成了,学生对于知识点理解透彻并能当堂应用,举一反三,相关的各项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这就是一节高效率的课。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作为一名物理老师,我总结了几条经验,与大家共勉。
一、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课堂的准备工作是很重要的,直接影响到课堂效率,备课准备的认真充分,课才能上的游刃有余,课堂程序环环相扣,教师和学生能配合默契,学习效率自然提升。我是这样备课的:首先要对教材十分熟悉,每一节的内容在自己的脑中都是脉络清晰的,在教学参考书的协助下,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教学过程,对教学每一个环节的链接,每一个知识点的讲解和过渡,如何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如何总结归纳,如何设计习题巩固都安排的妥当。时间分配的恰到好处。还要抽出时间充充电,尽量的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能自如的应对课上学生的突发奇想。若课堂上有实验部分,还要提前准备好实验器材,确保每个器材都能正常使用,课前多次试做,分析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及排查和解决办法,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对实验器材的使用情况设计合适的问题供学生课上解决。以学生的分组实验“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为例,我会亲自布置实验台,检查各仪器能否正常使用。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灯泡不亮的情况,我会在课前多次练习,才能熟练的排查电池、导线、开关、灯泡,电压表、电流表、变阻器等。准确的指导学生分析原因排除故障,避免课堂手忙脚乱。
二、改善教师在课上的作用
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主要是说话,语言的表达能力自然是关键,物理是一门贴近生活的自然科学,科学是严谨的,教材中的一些概念定律的表达是非常精准的,因此,教师的语言一定要简洁精炼,紧扣知识点,切忌啰啰嗦嗦,模棱两可。
理科课堂本身就很沉闷,枯燥乏味。要调节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语言、表情、动作都要有幽默感。讲解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感觉有趣好玩, 如沐春风,这样的一节课就会既轻松又高效。比如讲解到动能的影响因素时,可以说一个小孩子跑过来撞你一下,你可能无所谓,想像一下,一个日本相扑员以同样的速度向你冲过来,你可怎么办呢?这些俏皮的语言表达会很容易让学生理解物体动能的大小与质量有关。
教师在课堂上要有引导的作用,物理来源与生活,教师可以从身边的例子入手引入课题,比如学习汽化和液化时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刚从游泳池上来的人会感觉到冷呢?天上下的雨是怎么来的呢?引导学生思考水和水蒸气之间的变化。学习比热容时,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炎炎烈日下光脚站在水里感觉凉快,站在沙滩上感觉烫脚呢?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水和沙子的某一个性质不同。这样简单的例子是学生都有亲历的,简单的几句就带出了本节的内容。
教师的语言表达控制的好,学生上课就会有兴趣,课堂效率自然就会提高。
教师在课上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帮助学生总结归纳,一节课上完了,由学生来归纳所有知识点,教师适时的补充,以知识树的形式罗列出来。不能大包承揽。这样的做法能让学生脑中对本节知识点有个系统的认识。
三、将课堂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
旧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课堂是老师的天下,学生只有被动接受的分,现在的教学模式已经大有改变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老师只是从旁启发和维持课堂程序进行的人。
物理知识源于生活,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实验,以前大多是以演示实验的形式上课,老师做做,学生看看就行了,至于学生看到了什么,自己能不能做出来,老师不会太深究。这样的实验对于学生来说就是看看热闹,只知皮毛,理解不了实验的过程和本质,实验的作用就大打折扣了。现在的实验大多是分组实验和课后小实验,一定要让学生亲手完成的。难度大的老师可以先讲解一下注意点,实验时从旁引导,一般的就留给学生自主分析完成.比如光的色散,密度的测量,阿基米德原理,伏安法测电阻等等,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学生只有做过了才能培养操作能力,知道电压表、电流表、天平量筒等各种仪器该怎么用,只有自己整理数据才能培养整合分析能力,只有小组分析讨论了才能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自己辛苦得到的知识才更有成就感,记忆会更牢固。
除了实验课尽量让学生参与以外,知识讲解课也尽量的让学生参与进来,老师可以在课前提几个问题让学生预习,课上检查,然后针对本节课的内容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自学,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思考,小组间共同交流评估,给出一个最终的答案。例如在学习水循环这一节时,给学生提出几个问题:
1、江河湖海中的水经过了什么变化成为水蒸气?
2、水蒸气在空中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最终落向地面?
3、哪些变化是吸热,哪些变化是放热的?
4、在吸热和放热的过程中能量的变化是怎样的?还可以配上多媒体动画展示:“一颗小水滴的旅途”,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动画,然后学习小组讨论,最后组间交流得出最后的答案。这样长此以往,学生的协作能力,交流分析能力就会大大提高。分组时也要注意优差生搭配,组员分工,全部参与,还能有效的带动学困生,鼓舞他们的士气。
不管实验还是课堂分析,学生在刚开始接触时难免生疏,不知所措。老师这时要有足够的耐心,帮助他们,引导他们,逐渐把学生带入自主学习的境界,课堂效率自然就会大大提升。
四、练习要紧扣知识点,辅导要及时
每节课上知识点完成后,练习是必须要有的。习题不求多,只求精。要紧扣知识点,偏向重难点,题型要简洁新颖,能夯实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等手段增大课堂容量。习题的深度要有层次性,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完成后的更正和辅导要及时有效。课后也可以适量的布置作业,可以是练习,可以是阅读,也可以是自制器材的小实验,例如学习人耳听不见的声音后布置学生查阅资料,超声波和次声波还有哪些特点和应用?学习天平后布置学生课后自制简易天平称量物体质量等等。下节课上再组织同学们交流学习,并及时的肯定和给予更好的建议。这样的练习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