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考
2014-12-15王卓红
王卓红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合作的契机;促成学生合作习惯的养成;真正落实学习的合作,需要教师组织,指导,参与。
关键词:需要;落实;教师组织;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209-01
为改变传统集体教学中教师垄断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新课程倡导并尝试了小组合作学习。老师在课堂进行组织指导参与,学生在合作中才有最大限度的个性张扬和能力的发展。
一、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有差异,需要合作学习
教学中会发现:中等偏上程度的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往往可能是半信半疑,答题没把握;中下等程度的学生可能大多一知半解,无从下手;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它同学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了……不采用合作,学困生相当于在课堂上走个形式,大脑没有经过思考,就有了现成的答案,结果是好的更好,差的更差。
教学的目的不是造成两级分化,而是利用教学的动态因素进行互动,这就需要合作。驱动学生自己去主动介入,产生心理体验,主动参与,在教育情境中,互相推进,有意识的强化思想活用知识。怎么才能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知识?“人人都是首席”, 积极开动脑筋,在合作学习中,倾听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汲取对自己有帮助的思想或知识,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能力,小组合作形成凝聚张力。“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局面得以杜绝,学生个个是主角,要我学,就会变成我要学,我能学。团结协作,取长补短,和谐融洽,信心倍强。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了学生学习效果。
二、授业释疑激趣创新中,开展合作学习
教学的重点往往也是难点,重难点突破时,教师不妨事先作好安排: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展开讨论。“你一言,我一语”, 运用合作学习,共同探究,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协作精神。
在教学《伤仲永》时,有人提出“家庭的经济环境的好坏是一个人成才的关键”,并列举了现实生活中许多贫困地区的学生的事例。一石击起千层浪,双方各据一辞,意见不统一,无法说服对方,我就适时地给以点拨,并没直接肯定谁对谁错,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展开合作,最后再次讨论,明白了“家庭经济环境的好坏并不是一个人成才的‘关键”,通过交流,切磋,对话,学生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得到积极的发挥,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课堂精彩欲罢不能时,撷取合作学习,让精彩丰富的答案在学生相互说一说,听一听,评一评的交流中也可以得到展现,这样既节约了老师抽问的时间,又维护了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得到锻炼和满足。
传统语文教学在结合课文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很多时候牺牲了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推出的是“一对一”的结论。比如教学《孔乙己》、我们“守株待兔”式的思维结论,“孔乙已的悲哀源于什么?”时,回答是封建科举制度的毐害。其实孔乙已的悲剧中蕴含了很多思想,我们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发现、讨论、总结,让他们畅所欲言。孔乙己的悲剧不仅源于孔乙己内在的自欺欺人,好逸恶劳,也在于他卑微被压迫的社会地位,穷困潦倒,孤独悲怜,受尽欺辱,悲苦中透露出社会的炎凉,对失败者的凉薄。象蚂蚁似的看客,麻木的精神状态,构成了吃人的社会……通过孔乙己悲剧缘由的合作探讨,不仅让学生感受了时代风云变幻,人物道路曲折艰辛的传统重压下“苦人”的人生图景,也极深刻的领悟了文章的主题。
三、注意各小组学习的进程,参与合作学习
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而且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帮助者。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能旁观,要关注讨论焦点以及认知的效果。当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其中,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对小组的任务不清楚时,教师要耐心地向学生说明;小组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应针对方法,进度,讨论的中心提供及时的点拨,促成师生之间的交往与合作,为“生”师表,增强相互合作的自觉性。
教师参与不仅仅针对讨论的方法,进度,讨论的中心提供及时的点拨,在参与中,还要引导学生在组内或组间针对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及努力的结果等展开相互评价。通过评价,正确地认识别人,也正确地认识自己,在评价中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
“评价”其动机就是永远为学生充电。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成员都以“组荣我荣,组耻我耻”来要求自己,,最大限度的展示自己的水平,变被动合作为乐意合作。“润无细无声”启动学生内心的动力,关注每一个学生,让课堂没有被遗忘的角落。
总之,将小组合作真正落实,真正实现合作的有效性 “以生为本”,和谐发展,我们的课堂才会日趋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