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办艺术院校科研成果量化考核的几点思考——以Y学院为例
2014-12-15徐黎黎大连艺术学院科研处辽宁大连116600
徐黎黎(大连艺术学院 科研处,辽宁 大连 116600)
科教兴国战略提出后,各大高校将科研作为学院内涵建设发展的重点,并采取科研成果量化考核的方式来激励学院科研工作者创造出高质量、高数量的科研成果。那么,这种激励手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成效如何呢?以Y学院为例,本文通过分析科研成果量化考核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初步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措施。
Y学院从2009年6月开始进行科研评价机制改革,制定并实施《Y学院科研工作量计算办法(试行)》,对科研课题、科研成果评奖、论文、艺术作品等各类科研成果赋予相应分数,计算每位教师的科研总分,以分数高低作为年终考核、优秀教师评选的重要指标。截至2012年6月,共进行4次科研工作量统计,2008~2009学年度,参加科研工作量统计的教师总数为60人,总分为4651.19分;2009~2010学年度,参加科研工作量统计的教师总数为255人,总分为14231.102分;2010~2011学年度,参加科研工作量统计的教师总数为308人,总分为17902.795分;2010~2011学年度,参加科研工作量统计的教师总数为310人,总分为31570.402分。
我们可以看到:(1)四个学年,科研工作量总分数逐年增高,2009~2010学年度是飞速增长、涨幅最快的一年,为三倍多;而2011~2012学年度增幅也非常快,接近二倍;(2)参加科研工作量统计的教师人数也是逐年渐增加,在2009~2010学年度是飞速增长、涨幅最快的一年,有四倍多。最后两个学年的人数增加缓慢。
出现上述情况主要是因为,第一学年是第一次科研工作量统计,很多教师没有科研成果,业绩考核、评优、工资均受到严重影响,但也因此意识到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在第二学年,出现参与科研成果统计的教师人数激增,科研工作量也增高三倍多的局面。
四个学年的科研工作量统计数字说明,制定科研成果量化考核方式确实起到激励作用,初步达到预期目的。越来越多的教师充分意识到科研的重要价值。当然,学院也因为这一措施提升了整体科研竞争力。
然而,任何科研制度的设立都不可能是完美的,都要不断地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在科研成果量化考核为学院发展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它也引发了一些负面效应,必须引起科研管理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一、科研成果量化考核的公平性有待商榷
科研成果量化,即将各类科研成果按照一定的分数进行计算,以求和的方式得出总分。那么,如何确定各项科研成果应赋予的分数便是关于衡量标准的问题,我们以论文这一种类的成果统计举例。
对于民办艺术院校而言,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为主,我们大多采用北京大学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作为衡量论文成果质量的标准。然而,我们却忽视了该检索系统每4年更新一次,在前后变动的三年时间里,很可能出现个别期刊因年检质量问题或期刊管理问题而除名的情况。那么,我们可以作如下推论:某位教师的论文成果发表刊物当年统计按照核心期刊分数计算,但实质上,由于该刊物已经被核心期刊行列剔除,应该按照一般刊物赋分;反之,教师的论文成果发表刊物当年已经位居核心期刊行列,却因为四年一次的检索而被视为一般期刊进行分数统计。因此,论文的量化考核合理性就值得怀疑了。依此类推,其他类型科研成果的参照标准很可能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
再者,艺术专业的教师多以艺术实践教学为主,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而抽象思维能力偏弱,参加科研成果量化考核的以艺术作品创作和艺术作品参展参赛居多,而这些艺术类作品参展参赛大都是省市级以上的单位筹办,计算工作量的时候赋予分数很高,而非艺术专业教师,专业特点决定他们很少参加比赛,这部分的科研分数基本没有机会获取。那么,若将艺术作品与通过实验和调查研究得出的理论性文章共同评定,不免有些牵强。因此,科研成果量化考核的公平性值得商榷。
二、科研成果量化考核未必真实反映出科研成果的质量
我们通常根据科研成果量化分数的高低评定一名教师科研任务的完成情况。但是,我们是否认真思考过,这科研成果量化分数的背后是否能真实反映出科研成果的质量呢?
以科研立项课题为例,各省市的科研管理机构很多,就辽宁省来说有辽宁省教育厅科技处、高等教育学会、教育科学规划办、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等,他们会围绕不同的主题设立选题指南,申报的要求高低不等。有些教师的课题研究质量很高,但因为申报要求中对于课题负责人的职称要求太高或者课题研究内容不在课题指南范围之内,只能申报市级课题,他的课题量化统计分数就只能按照市级课题赋分,而当年按照省级课题标准赋分进行统计的成果却未必有市级课题成果质量高。那么,我们按照科研成果量化统计分数得出的结果来衡量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就是不科学的,因此说,科研成果量化考核未必能真实地反映出科研成果的质量。
三、科研成果量化考核未必能真实体现出科研工作者付出的辛苦劳动
民办艺术院校的总体科研实力较弱,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大多毕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没有高职称,缺乏科研经历。少数反聘的高职称老教师,主要从事教学工作,没有发挥对年轻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作用,致使许多年轻教师单枪匹马地搞科研,时间、精力搭了很多,却收获甚微。科研成果量化考核只体现科研工作的结果,忽略了他们为争取这分数背后的努力过程,很容易挫败年轻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对于学院科研工作的整体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四、科研成果量化考核容易导致团队合作意识淡漠
管理学中“1+1>2”的理论告诉我们团队合作对于学院发展的重要性,科研工作的发展也不例外。像课题的研究、论文协作等,都需要同事间的交流和精诚合作。但是,科研成果量化考核中,我们了解到,某些教师因为攀比量化总分,进行工资、评优等方面的竞争,试图“自闭”,自己搞科研,生怕互相交流过程中透露了自己的成果,让同事反超自己。久而久之,教师之间难以形成凝聚力,影响科研团队合作巨大潜力的发挥。
五、科研成果量化考核容易造成低水平重复研究、滋生学术腐败,不利于科研质量提升
部分教师为了获得科研成果量化考核的高分,将一篇论文的观点修改成几篇论文,发表在不同刊物上以求获得高分。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课题立项方面,比如省级课题立项的内容,修改一下研究的范畴,变成院级课题。有的甚至通过抄袭他人成果来获得科研分数。低水平的重复研究和学术腐败,助长了科研不正之风,不利于科研质量的提升。
六、科研成果量化考核没能充分调动艺术专业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艺术专业教师因其专业注重实践操作的特点,求学期间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少,毕业也可以用一场演唱会、演奏会替代学位论文取得毕业资格。因此,他们的科研意识淡漠,科研创新能力较差,很难在课题申报、论文发表以及科研成果评选中取得成绩。渐渐地,他们更不会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这几类科研任务中,更多的是通过参展参赛和艺术作品的创作来弥补科研量化分数,使得科研创新能力结构片面发展。
这些问题,虽然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可避免的问题,但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及时解决。这要求我们科研管理工作者要用不断发展变化的观点去审视科研工作,不断地总结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修正,以求长久的进步。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发挥科研激励机制的作用呢?《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文件中提出:“加强民办高校内涵建设,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高校。改进高校科学研究评价办法,形成重在质量、崇尚创新、社会参与的评价方式,建立以科研成果创造性、实用性以及科研对人才培养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激励机制。”这一重要理论指导对于民办艺术院校的评价考核机制指明方向。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改革科研激励手段。
1.变激励机制为奖励机制。随着学院科研工作发展,我们不再需要进行大范围的科研激励,而应该进行局部奖励。也就是说,逐渐地变激励机制为奖励机制,重点培养扶持一批科研技术过硬、科研理念端正的科研团队,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科研人才。
2.科研成果评价以质量评价为主。科研成果的评价要注重质量,按照科研成果的研究水平,同专业发展和学院发展的结合程度,科研成果的转化情况,对社会教育发展或者行业发展带来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坚决杜绝低水平重复研究、抄袭等不良风气的形成,引导学院科研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3.针对不同学科特点,实施不同的评价标准。科研评价激励机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艺术专业教师,允许他们多投入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参展参赛,但是也要关于文字写作成果的硬性规定,否则也影响总体考评成绩。而对于非艺术专业教师则通过成果数量和质量与艺术专业教师艺术创作成果之间进行协调,例如给予更多的经费补贴和奖励费用,使艺术专业和非艺术专业教师都能找到自己科研工作的价值,都能意识到付出与回报成正比,都能积极投入到各类科研成果的工作中,从而引导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结构的均衡化发展。
[1]胡晶晶.浅议高校科研量化考核机制弊端[J].科技创业月刊,2008,(6).
[2]向宝云,卢衍鹏.对人文社科科研量化管理两面性的反思[J].中国高等教育,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