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2014-12-15李丽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21期
关键词:探索创新个性培养教学理念

李丽

摘 要:高校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大学数学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人才,需要加强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此,要进一步提高我们教师的素质,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案。根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理念,教师应该顺应学生的自然个性,如何解决让学生经历数学的由来和发展过程,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并获得成功的体验。我们数学教师必须做到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给学生自由想象的时间和空间。

关键词:教学理念;探索创新;个性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003-02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教育”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寻求创新教育的新途径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在大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呢?根据本人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为创新教育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实现 “教” 向 “学” 的过渡,营造适宜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的教学环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过去的“教”、“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的重心转移,力争创造适宜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环境。教学中,要尝试着放手让学生动脑、动手,积极地进行创新。例如:笔者在上课时,就尽可能地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敢于质疑。这样,不仅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使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智能。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允许有不同答案。这样做,可以避免学生的思想僵化,从而实现创新教育的目的。

二、调动学生探索创新的积极性

探索创新,是指人们力求认知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索真理的一种意向活动,它是推动人们不断求知探索的力量。那么,在日常教学中怎样才能调动学生探索创新的积极性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二是通过设置悬念,调动探求创新的激情。作为教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应该在指点学生把握全局、了解整体构架、掌握基本思路方面做足文章,这就是引导作用的第一个方面。引导作用的第二方面,表现为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即通常所说的学会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之所以重要,有两个基本理由:一是学生是否会学习,是影响教学效果的最终因素,因此,仅从当前教学效果考虑,教师就必须在学习方法上注意给学生以适当的建议。二是学生学会学习,这对学生有长远的影响,否则当他们走出学校大门后,往往难以适应当今的学习化社会,难以在新的工作环境或任务面前有独立见解,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引导作用的第三个方面,表现为合理安排各个单元的学习内容与训练量。引导作用的第四个方面,表现为提出思考,学习一门数学课程,需要主动思考问题、思考概念之间的关联、定理之间的关联、方法之间的关联;思考不同方法之间的异同、强弱;思考所讨论的课题中遗留的未解决问题,这个思考对于低年级大学生往往感到比较陌生,不太注意或者不会注意,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提出思考、组织讨论。

三、加强思维训练,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要实现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目标,就必须对学生加强各种思维训练,需做到:

1、加强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训练

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是创造力的核心。在思考问题时,要想提出尽可能多的新见解,必须依靠聚合思维,它是跟着发散-聚合-再发散-再聚合的轨迹循环往复,直到创造成功。教学中,笔者是通过多项选择、多题一解的形式训练学生的聚合思维,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形式训练发散思维。

2、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相结合

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统一。非逻辑思维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都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部分。但是直觉和灵感产生以后,还必须经过逻辑思维的严密论证和实践检验。教学中,我一方面通过示范、引导和逐步训练,使学生初步学会抽象和概括,并运用有关知识对比较简单的问题做出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又注重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积极猜想的心智,为探求创新构建必要条件。

3、注重发散思维习惯的养成

发散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和信息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教师要善于选择具体题例,创设问题情境,精心地引导学生的求异意识,从而养成发散思维习惯,促进学生的探索创新。例如:当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出现求异因素时,笔者则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真切地体验到求异成果的价值。当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笔者则细心点拨、潜心疏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这样,学生会渐渐生成自觉的求异意识,面临问题时就会积极地做出“还有另解吗?”的求异思考,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挖掘。

四、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发展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学会观察、记忆和思维。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著名数学家哈尔斯曾说过:最好的教学方法不光是讲清事实,还应该激励学生去思索、去动手。数学教学一直是强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自我学习、自我创新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时,学生将以听、看、讲、写四种方式学习,随着教师的教学手段变化而交替使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四种方式向学生呈示教学内容,这就是所谓的示范作用。第一,表现在教师的讲述,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听而接受相应的信息。第二,表现在教师的写,即板书,学生由阅读书本转为看黑板上的板书内容,因此教师的板书既不应该成为书本搬家,又要体现教材的核心部分,突出重点和难点。第三,表现在教师的提问,教师的课堂提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回答教师的提问而解读信息,实施对信息的加工,进而加深对信息的理解,这是学生看书自学所缺乏的过程。教师的提问应该是精心准备的,紧扣讲授内容的重点及学生最容易混淆、模糊的环节,提问的质量与效果取决于问题的水平与清晰度,对于大学生,提问应该有一定的深度,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同时,问题的表述应该结构简单、内容具体,问题明确。第四,表现在学生的课堂练习,数学基础课的教学必须强调学生的课堂练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课堂上独立完成指定的练习,是解读信息、掌握概念、定理、法则及演算基本功的重要环节,一般情况下,在讲授某个求解方法或运算法则后,都应该让学生及时在课堂上做相应的基本练习,初步体会该法则的用法,练习应该经过挑选,具有代表性,体现基本要求,不宜过难,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练习,经历运用法则解题的全过程,并且有了成功或失误的经验,才能对所学的内容有真切的理解,课后再安排一些巩固练习、提高性练习,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五、重视学生的创新情感和创新个性的培养

首先,创新过程是激烈的智力活动过程,也是强烈的情感活动过程。那些具有杰出创造才能的人,他们的发明和发现始终伴随着崇高的情操。其次,个性在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创新活动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个性特点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创新成就的大小。可以说,学生具有优越的创新情感和良好的个性是形成和发挥创新能力的底蕴。感情指一切态度体验(如情绪、感受、价值观等等),通常说“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无非是说兴趣对学习的成效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体现自己对数学的感情,充分地表现出自己对数学的评价、认识和追求,以此感染学生、启发学生、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评价程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这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感情”作用。“感情”作用首先表现在教师对相应数学学科的评价说明(即态度或价值观),这种说明应与教学过程有机结合。其次,表现在教师讲课中对学生学习的关注与热忱,即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尤其是自学能力较差的学生,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关心学生的进步,注意发掘他们的成长点,给予适当的鼓励;注意发现他们在理解上的错误,给予明确的纠正;既满怀热情又严格要求,那么,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会很快地进入良好状态,增强信心。第三,表现在教师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的感情投入,教师站在讲台上,充满激情,全身心地融入所进行的讲授,不是一种应付式的照本宣科,而是一种探讨问题,追求真知的态度,讲述中随着问题的深入解决迸发生出内心的感慨和由衷的喜悦。教师的这些状态都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时,学生对听课不再感到枯燥无味,而是感觉得到一种享受,一起体会数学的魅力、逻辑的力量,人类智慧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朱永新,杨树兵.创新教育论纲[J].教育研究,1999.8.

[2] 李其福.自主探索的几种方法[J].(教师版),2003.3.

[3]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柯 梅.对数学课程标准下学生有效学习方式的探讨.(教师版),2003,1-2.

猜你喜欢

探索创新个性培养教学理念
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学生个性的培养研究
在互联网+时代下小学英语练习的创新研究与实践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
新课改背景下的幼儿学前教育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