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教育VS美国教育:一场关于融合借鉴的对话

2014-12-15任沁沁李云路许晓青

决策探索 2014年5期
关键词:孩子文化教育

文/任沁沁 李云路 许晓青

尽管入园手续有些烦琐,学费也比想象中高了不少,甚至还要为此租个房子陪读,定居纽约近40年的美籍华裔马雪亚一家还是在最近达成了共识,把两个小孙女送到北京上幼儿园。

记者的这位外国朋友说,之所以带着孩子来到中国,定居中国,是被中国的历史巨变和无限可能的发展空间所触动,冀望孩子拥有“中国式智慧”。

同样,拿到美国绿卡、在耶鲁大学拥有教职和访问学者身份的王先生和刘女士,三年前带着出生于美国的儿子回到中国。孩子目前已经结束了在上海的幼儿园生活,开始在北京的清华园附近上小学。

当相当多的中国家长纠结于国内的学业负担、升学压力,不惜代价把孩子送出国当“小留学生”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开始把孩子送到中国来接受中式教育。

这已经成为时下中国一个非常有意思而又耐人深思的社会现象。

“华裔后代,根在中国,不能忘本。”70多岁的马雪亚说。而王先生和刘女士则希望严格的中式传统教育和集体主义氛围,能避免自由散漫放任的西式教育可能带来的放纵。

这些观点,和不久前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的一篇文章不谋而合。

在《美国夫妇:我们为什么送女儿来中国?》一文中,毕业于北京大学的中国籍妈妈和毕业于斯坦佛大学的美国爸爸阐述了他们举家移民中国的理由——让女儿Kay接受中国教育。

美好的校园回忆、更为公平的中国教育制度、中国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Kay妈妈列出了她的三个理由。

“通过努力获得成绩对于孩子是更深刻的快乐,这种经历会进入更持久的精神层面。”“美国社会阶层固化,流动性很低,这种大环境对人的心智全面发展造成了不可忽视的障碍。”“作为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中国对于世界认识的智慧是绝对值得深入了解的。不在中国长大,会错过这笔宝藏。”她说。

这篇文章在海内外产生较大影响。虽然有读者质疑文章中列举的美国等级观念、教育模式是否真有那么糟糕,但为Kay爸Kay妈“点赞”的读者更是占多数。

“小学、中学在国内好,知识全面,基础扎实,将来深造基础好。”网友“其土”说。

“中国教育相对公平是不争的事实。参加高考就有机会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网友“天马良驹”说。

“很长时间以来,中国人在教育方面对美国趋之若鹜,如今越来越多美国人开始向往中国教育。”香港《文汇报》高级记者、北京分社执行总编辑凯雷指出,这一变化的背后,是世界对中国和平崛起的文化认可,是中国经济实力跃升带来的全面影响。

近十年来,求学海外的中国学生人数增加到原来的三倍,势头有增无减;但与此同时,中国已经成为继美国和英国之后的第三大最受国际学生欢迎的国家。

仅北京大学,2013年就接收了来自115个国家的3852名长期(学习时间在一学期以上)外国留学生,及各类短期外国留学生4800人次。

从“中国功夫”到“孔子学院”,海外对中国的兴趣点不断拓宽深入,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和吸引力正在提升。

不久前到访的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在演讲中鼓励美国学生到中国留学,并对奥巴马2009年提出的留学促进计划表示支持。

去年年初,美国成立了“十万人留学中国”基金会,希望改善和增加美国学生学习中文和留学中国的机会。“去中国留学能够改变一生。这会打开通向未来的视野和大门。”基金会总裁卡萝拉·麦吉弗特说。

上海中芯国际学校有近20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孩子。父母们提出,希望孩子对中国的了解不是蜻蜓点水,而是要彻底融入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尊重中国的风土人情,从根本上去理解中华民族。

伴随着全球化进程,世界各国已组合为相互依存的地球村。教育作为文化的一个折射面,展现着这种变化。凯雷说,中美教育界之间平等的交流对话、互补劣长,就是最好的文化、文明交流例证。

事实上,文明间的交融对话、借鉴吸收,是推动彼此进步的最好方式。可口可乐公司大中华区及韩国区董事长鲁大卫的故事就是一个注释。

中美关系融冰后,大卫于1975年至1977年间,随当外交官的父母在北京居住了2年多时间,成为北京55中唯一一个外国孩子,也是京城里少见的洋学生。

在中国,大卫经历了学工、学农、学雷锋;跟着解放军做体操,课前做眼保健操;骑着自行车在长安街上到处跑……身边的一切都让他好奇不已。

“中学时代改变了我的人生,我爱上了中国和这里的人民。”大卫说,今天,中国给了他发展的机会和空间。

他把孩子送到三里屯的北京55中,让孩子与中国同龄人一起生活、学习汉语。如今,孩子的中文比他还好。

崛起的中国,对世界的影响绝不仅限于经济等硬实力。不久前圆满结束欧洲之旅的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夫人彭丽媛,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在出席荷兰和比利时王室举行的盛大国宴时,他们身着中式服装诠释中华文化风采;在一次次演讲和与民众互动中,习近平主席用生动、个性化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感动了世界。

“融合本土历史文化精华、接轨世界先进理念的中国,理应有这样的文化自信。”正在美国波士顿大学留学的中国学生杜嘉伦说,正在成长的祖国,让海外学子“倍儿有面儿”,也将迎来更多学子的回归与到访。

猜你喜欢

孩子文化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题解教育『三问』
年味里的“虎文化”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谁远谁近?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