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贤亮的传奇人生
2014-12-15
2014年9月27日,当代著名作家张贤亮因病在宁夏银川去世,享年78岁。就如他诗中所写:“昆仑一出海天宽,万里风云任往还。莫道缓时平如镜,微波深处隐狂澜。”他的这段人间旅程有暗潮涌动,有跌宕起伏,有波澜壮阔,有长风万里,他说:“命运是无可选择的,我不讨厌戏剧性的人生,我的人生特别有传奇性,就像我写过的,这些东西都超乎想象,是非常荒诞的。”
张贤亮1936年出生在南京的大富之家,童年是在上海一座花园洋房里度过的,祖父是外交官,父亲毕业于哈佛商学院,开过工厂,做过证券交易,母亲燕京大学毕业,他是张家唯一的男孩。一场巨大的社会革命改变了一个家庭的命运,也把这位“少爷”投入到社会的大潮中。1957年 21岁的张贤亮因发表了一首《大风歌》,被打成右派,下放到银川郊区的西湖农场劳动。
从青春少年到沧桑中年,20多年间张贤亮在劳改队、农场和牛棚里辗转,九死一生,人身的不自由并不能羁绊思想的自由,1979年在连续发表三篇小说之后,张贤亮声名鹊起,那一年他平了反。进入80年代,身心自由的他开始了创作的黄金时期,《绿化树》《灵与肉》《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作品影响了一代人,被译成30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发行。根据他作品改编的电影《牧马人》《黑炮事件》《肖尔布拉克》也都风靡一时。他把刚从思想苦难中解放出来的同时代人不敢说的话用小说表达出来,那些精心构架的故事述说了人们最痛苦的记忆截面,不是悲观的控诉而是给反思涂上一抹明亮的色调,“我把那时候的艰难岁月,把那时中华民族接近于崩溃边缘的状态,在作品里表现出来,为的就是不让那段岁月再重演。”
张贤亮的成就不仅在文学创作方面,在天苍苍野茫茫的贺兰山下,他打造了一个西部光影世界。1961年,张贤亮到距银川20公里的镇北堡集市买盐时,偶然发现荒滩上的两座古堡废墟有特殊的视觉形象。30年后他下海创业,把这个荒凉之地打造成中国西部题材和古代题材电影电视的外景拍摄地。《红高粱》《大话西游》《新龙门客栈》《东邪西毒》等50多部电影都诞生在这里。如今这一国家5A级景区成了宁夏最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张贤亮总结道:“在毫无风景可言的‘一片荒凉两座废墟上,将其变成独树一帜的旅游景区,里面的秘诀就是‘文学。”
当被问及“人生最大的回报”,张贤亮回答道:“求之不得,得之不求。”半生苦难,半生闻达,或许不刻意的人生才会有最多的惊喜。他的一生折射了中国的一段历史,他的西部传奇已然落幕,但他的作品或许能够踏入不朽的时光宝盒,他的光影世界也会将他的传奇流传下去。
■热议锐评:从经典作家,到成功商人,张贤亮的跨界变身,曾经被赋予太多解读。其实,这又何必呢。既为张贤亮,又何曾被那些莫名其妙的禁锢所限制呢?既然那段灰色的年月,都可以大声去讽刺、去诅咒,头顶“经典作家”之名,当然也可以经商谋利了。其实,遵从自己的内心,才是最张贤亮的活法。(然玉《羊城晚报》)
■话题拓展:传奇人生;文学的价值;遵从内心的活法……
(资料来源:《北京晚报》《羊城晚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