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钻石模型视角下甘肃省葡萄酒产业竞争力的研究

2014-12-14李双奎孙旖彤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4年5期
关键词:莫高产区甘肃省

李双奎,袁 洁,孙旖彤

(1.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兰州 730070;2.甘肃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兰州 73007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葡萄酒市场逐步成熟和完善,加之新旧葡萄酒世界的市场活力下降,中国成为全球葡萄酒行业共同瞩目的焦点。如何应对全球葡萄酒市场的冲击,增强我国葡萄酒产业的竞争力成为所有葡萄酒产区共同关心的问题。甘肃省的河西走廊地区位于世界葡萄酒原料的黄金产区,在此基础上已形成武威、张掖、嘉峪关三大产区,正在建设的有酒泉和天水产区。截止2011年,全省有莫高、紫轩等7家葡萄酒生产企业,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近1.13万hm2,占全国总面积的17.5%左右,酿酒葡萄产量12万t左右,占全国总产量的18.1%,年产量为2 400万L,仅占全国总产量的2.1%,年销量不足1 500万L,约占全国销量的1.1%,而且除莫高、祁连、紫轩三大葡萄酒企业外,大多不具备走出省外,应对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的条件。因此,面对广阔的市场、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东强西弱的现实局面,甘肃省葡萄酒产业竞争力亟待提高。

1 甘肃省葡萄酒产业发展现状

甘肃的葡萄种植基地、葡萄酒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河西走廊黄金产业带上。适宜的纬度,最佳光热水土资源组合,加之大幅度的昼夜温差、适宜有效的积温和干燥少雨的气候,使甘肃成为中国生产葡萄酒原料的最佳区域之一。

1.1 葡萄生产概况

甘肃省是我国葡萄的主要产区,近年来,甘肃省葡萄栽培已形成规模,葡萄园面积和葡萄产量都保持着较稳定的上升趋势,与此同时在2010年甘肃省出台葡萄酒产业发展规划,计划到2017年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到2.67万hm2,到2020年达到3.33万hm2[1]。因此未来10年甘肃的葡萄园面积和葡萄产量将会出现跨越式发展。

图1 甘肃省葡萄园面积、葡萄产量

1.2 产区概况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省内酿酒葡萄种植的优势与企业发展的现状,甘肃已经开始根据各地区自然条件进行规划。酿酒葡萄种植基地主要集中在河西走廊产业带上,该产业带已经正式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表1 甘肃省各产区葡萄园面积、产量 hm2、万t

武威产区地处河西走廊东端,主要包括武威市、民勤县和古浪县,是甘肃发展葡萄酒产业的最佳产区。该区不但生态气候条件良好,而且可开垦的土地面积广阔。2005年武威产区葡萄栽培面积降至10年来最低水平,之后逐渐上升,尤其是2010年葡萄栽培面积较2009年增加37.7%。

张掖产区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处于黑河上游,水资源比较丰富,但其可利用的宜种沙荒地较少,所以葡萄栽培面积呈现缓慢的上升趋势。

嘉峪关产区位于甘肃省西北部,地处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近几年,葡萄酒产业发展非常迅速,自2009年以来,该产区葡萄栽培面积和产量的上升比例在甘肃产区居于首位。

酒泉地区位于河西走廊西端,与嘉峪关市相临,是甘肃省的一个新兴葡萄酒产区。

天水市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优势和充足的土地资源成为甘肃省葡萄酒产业发展的新亮点。其中,麦积区已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发展酿酒葡萄166.6hm2。

1.3 产业发展结构状况

从种植品种上看,适合甘肃省地理气候特点、具有较高品质的品种是黑比诺、梅鹿辄、赤霞珠、霞多丽、法国兰和赛美容等。武威产区是国内最好的黑比诺生产基地,梅鹿辄、霞多丽、法国兰也具有较强的可生产性;张掖、嘉峪关、酒泉产区比较适宜种植梅鹿辄、赤霞珠、霞多丽、法国兰和赛美容;天水产区最适宜种植赤霞珠。

从市场分布和品牌影响力来看,甘肃省现有的葡萄酒品牌依然属于区域性品牌,在国内葡萄酒消费市场的份额只有莫高超过1.0%,其余各品牌都不足0.5%。

就种植方式来看葡萄种植主要以农场、林场、农户和企业基地为主,种植基地的土地以耕地、林地、三北防护林用地、沙荒地、戈壁滩为主。

2 甘肃省葡萄酒产业竞争力分析

2.1 我国葡萄酒产业贸易发展状况

近几年,中国葡萄酒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据统计显示,2011年中国葡萄酒产量11.569亿L,消费量15亿L,进口量3.615亿L,出口量180万L,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是一个葡萄酒的生产和消费大国,但是一个贸易小国。尤其是2005年以后,随着我国葡萄酒进口关税的大幅度下调和进口配额的取消,以及欧洲市场的不景气,更使得中国市场成为全球葡萄酒国共同瞩目的焦点。2011年中国葡萄酒进口额为12.73亿美元,相反出口额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

2.2 产业竞争力的测算方法

对产业竞争力的测算,目前已经形成几个较为成熟的指标:

(1)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即商品出口市场占有率=商品出口总额/世界该商品出口总额。其公式表达式:MSi=Xi/Xw。

(2)相对出口绩效指标 (REP)。公式为:REP=(一国X产业产品出口总额/世界X产品产业出口总额)/(一国出口总额/世界出口总额),若REP>1,说明该国X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3)贸易专业化系数 (TSC)。公式表达为:TSC=(出口-进口)/(出口+进口)。

(4)商品出口优势变差指数。其公式为:g=(Gi-G0)×100,(其中g为出口优势变差指数;Gi为一国X产业产品出口增长率;G0为该国产品出口增长率,g越大,表明该国X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越强)。

2.3 结果分析

(1)产品市场占有率。2011年我国葡萄酒出口总额Xi为0.22亿美元,全球葡萄酒销售额Xw为299亿美元,所以MSi=0.000 7。

(2)相对出口绩效指标。2011年我国葡萄酒出口总额0.22亿美元,全球葡萄酒销售额为299亿美元,2011年中国贸易出口额18 986.00亿美元,2011年世界贸易出口额182 170.00亿美元,REP=0.006 7。

(3)贸易专业化系数。2011年中国葡萄酒进口额1.3亿美元,出口额0.22亿美元,TSC=-0.18/1.52=-0.12%

(4)商品出口优势变差指数。2011年我国葡萄酒出口总额增占率为Gi为-11.1%,我国出口总额增长率 G0为21.6%,所以 g=-32.7。

莫高葡萄酒企业是甘肃省葡萄酒行业的龙头企业,一方面能够代表甘肃省葡萄酒企业的最先进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也成为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甘肃省内其他葡萄酒企业发展的方向,所以该文以莫高葡萄酒企业的销量和出口量为例,分析甘肃省葡萄酒的整体竞争力。从表2可以看出,2011年莫高葡萄酒省外销售量占总销售量的33.6%,2012年提高到42.6%,所以莫高葡萄酒的主要消费市场集中在省内市场,出口量极低,但呈现出缓慢的增长趋势。据《2011年中国葡萄酒的竞争格局和营销趋势》显示,2010年“张裕、长城、王朝、威龙”四大品牌占据中国葡萄酒的市场份额为60%左右,而甘肃省最具竞争力的莫高品牌只在华南和西北地区占有极低的市场份额,紫轩、祁连、国风等品牌基本未进入省外市场。

从表3可以看出莫高葡萄酒的出口额变化幅度较大,尤其是2012年出现的下滑幅度极大,2011的出口额是3年内最高的为620万元 (91万美元),而同一时期我国的葡萄酒出口总额为0.22亿美元,全球葡萄酒销售额为299亿美元,所以甘肃省的葡萄酒市场占有率MSi=3.04e-5,从分析中可以看出莫高的葡萄酒市场占有率极低。

综合上述各种指标测算可知,我国葡萄酒的国际竞争力很弱,主要供于国内市场。甘肃省作为国内葡萄酒行业的新秀,起步晚、发展慢。通过对莫高酒销售市场和销售量的分析可以看出,甘肃省主要葡萄酒企业的销售市场主要集中在甘肃省内,在国内市场;在国外市场的占有份额很低,竞争力极弱。

3 甘肃省葡萄酒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产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支持产业及产业组织和企业战略结构4个主要因素,以及机会和政府两个辅助因素,这6个方面构成的“钻石理论”决定了某种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力的强弱,由于机会对于产业竞争力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对于甘肃葡萄酒产业竞争力的分析将从其他5个方面来阐释。

表2 2009~2012年莫高葡萄酒销售总量统计万L

表3 2009~2012年莫高葡萄酒销售总额统计亿L

3.1 生产要素

“钻石模型”将生产要素划分为以天然资源为主的初级生产要素和以历史文化、人力资源等为主的高级生产要素。

3.1.1 地理位置优越

葡萄酒界流传着“七分原料,三分工艺”的说法,所以决定葡萄酒品质最重要的是葡萄产地。甘肃河西走廊产区与法国著名波尔多产区齐名,成为国内外专家公认的中国最佳酿酒葡萄产区之一。河西地区属于典型温带干旱荒漠、半荒漠区,结构疏松的沙质土壤,不仅有利于葡萄根系的生长,而且能够快速交换热量,便于浆果的着色和成熟。该区海拔1 250~1 700m,春季气温升高快,树体萌动早;营养生长期日平均气温在15.2~18.2℃,日照时数在8.9~10.2小时,枝叶生长迅速,树势恢复快;果实膨大期平均气温20.4~22.3℃,日照时数在8.4~9.3小时,果实生长发育良好;果实成熟期光能资源丰富,日光能系数在5.1~5.4之间,葡萄穗大粒饱,着色好,香气浓郁[3]。昼夜温差大 (12.6~14.5℃),使得糖酸比处于最佳状态,干燥的空气在降低病虫害的同时,为采摘后24小时内进行榨汁的工艺要求提供了保障。因此该产区被环境监测部门评定为“理想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3.1.2 生产成本低

第一:节水,该区处于干旱、半干旱区域,农作物种植主要依赖灌溉,酿酒葡萄适合滴灌技术的推广应用,与大田作物漫灌相比可节水50%左右。第二:省肥,葡萄对瘠薄土地的适应能力较强,与其他农作物相比,可大幅减少化肥使用量。第三:人力资源丰富,农民积极性高,甘肃省人口众多,农民主要以农作物种植为主要经济来源。据调查,种植葡萄比其他农作物每年至少增收1 000元以上。

因此,我国著名葡萄种植专家李巍表示:“将来在中国土地上要生产精品葡萄酒,不向西部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河西走廊产区作为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最为优越的地域,逐渐实现葡萄和葡萄酒产业的西移,是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3.1.3 历史文化悠久

甘肃省葡萄酒产业发展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引入葡萄栽培,随后经新疆,首先到达河西走廊。到了唐代,国力强盛,葡萄酒酿造进一步发展,留下了“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赞美葡萄酒的诗歌。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在其论美食享受的《老饕赋》中讲道:“引南海之玻璃,酌凉州之葡萄”。元代时期,河西走廊地区葡萄种植面积之广,地域之大,酿酒数量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从这些史料,我们不难得出看出自汉朝以来的2 000多年,以凉州为核心的河西走廊葡萄酒,一直都闻名遐迩,享誉盛赞。

3.2 需求条件

3.2.1 国内需求

据报告显示,2001~2010年中国葡萄酒的消费增长了62.5%,比全球增长速度快6.5倍[3]。虽然我国葡萄酒消费逐年增长,但2011年全国葡萄酒人均只占世界人均消费量的1/7左右。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将达到2L,将进入世界葡萄酒消费前三位,加之我国人口数量的增长,未来我国葡萄酒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而且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居民对葡萄酒等消费品的需求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2.2 国外市场

中国大陆葡萄酒潜在出口市场较大,在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华裔人口众多,这些人群深受中华文化影响,消费能力非常强。另外来自中海岸研讨会的报告指出,全球葡萄酒过剩时代结束,即将步入短缺时代。

3.3 生产组织和企业结构战略——基于案例分析

莫高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是甘肃省第一家葡萄酒生产企业,始建于1983年,是原国家轻工业部在全国第一批布点的10家葡萄酒厂之一,公司于1999年完成股份制改革,2004年更名为“甘肃莫高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葡萄酒厂”(简称莫高酒业)。目前是全国4家葡萄酒上市企业之一,在带动全省葡萄酒产业化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产品开发上,莫高在全国葡萄酒企业首创“4S+5P”模式,4S(4 Superior)即最佳基地、最优品种、最优工艺、最严格保证体系,5P(5Percent)即100%葡萄原料产自莫高自有庄园,100%葡萄原汁酿在莫高酒庄,100%葡萄酒灌在莫高酒庄,100%无农药残留,100%绿色产品,牢牢着眼于葡萄酒高端市场。莫高的创新模式,引领了西部葡萄酒业的快速发展,给中国葡萄酒行业带来深远影响。在营销模式上,对甘肃、陕西等主要消费市场采用垂直营销和多渠道营销相结合的系统模式,即公司对计划目标、产品、包装、物流、经销商、预算费用等进行垂直管理,但由于要求这种模式要求过高,并未大面积实施。

3.4 相关和支持产业

在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中,需要上中下游产业之间的密切合作。河西走廊地区自古以来就是贸易的交通要冲,目前甘肃省物流运输线路铁路营运里程2 435.4km,内河航道859.8km,公路里程9.564 2万km,高速路1 060km,但是相对于东部产区而言,甘肃产区交通条件欠发达,因此葡萄酒产品在外运的过程中相对成本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葡萄酒产业的竞争力。另外,随着市场的发展,包装对于葡萄酒来说不仅是保护商品、方便流通的手段,更成为一种提高产品差异化、准确定位目标市场的营销方式。目前与甘肃葡萄酒产业相关的包装印刷业发展缓慢,企业主要依靠酒标设计行业活跃的南方地区提供。

3.5 政府

政府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不可忽略的作用,政府可以给企业提供所需要的资源,创造产业发展的环境。为了更好地推动省内葡萄酒产业的快速发展,甘肃省特制定葡萄酒产业发展规划 (2010~2020)为今后葡萄酒产业发展指明方向:到2012年,扶持葡萄酒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全面出台并贯彻落实,促进葡萄酒产业发展的合力基本形成;到2015年,有效解决制约葡萄酒产业发展的各种“瓶颈”问题,使葡萄酒产业规模和效益得到明显提升;到2020年,实现葡萄酒产业资源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把葡萄酒产业培育成为各葡萄酒主产地的支柱产业和全省的特色优势产业。同时为了从政策上扶持葡萄酒产业的发展,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省农牧厅、省林业厅等有关部门,把葡萄酒产业的建设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葡萄酒产业的倾斜力度[2]。

4 促进甘肃省葡萄酒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甘肃省葡萄酒产业竞争力的测算可以看出,甘肃省葡萄酒产业竞争能力很弱,但是通过“钻石模型”分析可看出甘肃省葡萄酒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竞争潜力。因此,针对甘肃省葡萄酒产业的现状,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以促进甘肃省葡萄酒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4.1 发展生态葡萄园,加强人才培养

开展有机葡萄酒产业,建立生态葡萄园,是提高产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葡萄酒产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首先,优良的葡萄品种是保证生态葡萄园发展的重要条件。选取适合该产区的优良葡萄品种进行栽培,防止隐性的病虫害出现。同时根据不同产区的特点努力培育出优质的葡萄品种。其次,在研发的基础上重视新品种的推广,组织有关的农业科技人员向广大的农户和企业推广新品种,借此提高葡萄酒的原料品质。第三,整合葡萄园内的各种技术设施,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检测土壤的水肥状况,尽量减少使用化学农药和其他残留性强的农药,杜绝目前甘肃省葡萄产业的无序生产现象。

政府、企业、高校等都要专注于葡萄酒专业人才的培养,政府方面,要对现有的果农进行再教育,组织实施葡萄种植技术的培训工程;企业层面,应制定员工培养计划,通过鼓励员工在岗培训、继续深造或出国参观等方式提高葡萄酒专业人员的素质;作为高校,要设立葡萄育种、栽培、葡萄园管理、葡萄酒酿造、市场营销等多学科专业,组织学生深入到葡萄种植基地和企业进行实践。

4.2 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调整产业组织结构

龙头企业不仅是进行产品品牌化,提高行业总体声誉的主体力量,也是其他同类弱势产业发展的标杆。政府一方面应该就目前的发展现状选择有实力的葡萄酒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和培养,同时鼓励中小型企业采取合并或平等合作的方式联合起来,实现各企业内部资源的的优化整合;另一方面应培养各企业间的合作意识,努力实现集群化规模,为龙头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作为企业,应遵循现代企业制度,创新企业经营管理机制,建立独特的企业文化,同时要善于引进国内外优秀的葡萄酒企业的管理理念和营销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抢占市场先机。

4.3 积极发展相关和支持产业

甘肃省在葡萄酒酿酒辅料、包装印刷、交通运输等方面都存在较大问题,促进酿酒辅料和包装印刷行业的发展,是甘肃省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对于葡萄酒辅料生产等相关企业可以通过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引进高效的设备来完成前期工作,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步积累经验。其次,要求企业按照标准化、专业化的运输设备,加快运输设备技术更新,更重要的是政府要投入资金,完善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从整体上提升交通运输的能力。再次,行业协会作为沟通企业和政府的纽带,是市场秩序和行业发展的坚强后盾,建立行业协会并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对于葡萄酒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一定意义。

4.4 增强品牌影响力,创新营销模式

品牌凝聚了优秀的文化底蕴,是形成市场竞争强有力的手段,因此培育特色品牌文化成为产业提升竞争力的重中之重。首先,以质量为基础,政府和企业应为农户提供稳定的收益保障,以保证优质的酿酒原料供给,在产品的开发中,必须实施精耕细作的工艺流程,同时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协调尽快开发具有甘肃特色的“有机”葡萄酒产品。其次,以文化为先导,地域性是葡萄酒文化的核心所在,甘肃省应该充分挖掘本地产区的文化特征,通过酒标、产品名称等方式提升甘肃省葡萄酒产业在市场上的关注度。再次,运用多元化营销模式,创新营销理念,采取文化营销、企业直营终端 (会所、专卖店)或直销、体验营销、旅游营销、网络营销等多种手段相结合,在保证现有消费群体前提下,充分挖掘潜在客户。

4.5 强化政府产业政策的贯彻落实

产业政策是协调产业活动、弥补市场失灵的重要措施。政府应该增加对葡萄酒产业的财政投入,通过提高果农收入来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对省内现有的葡萄园和将来开发的葡萄产区实行政府补助,完善葡萄园建设的申报和评审过程。同时扶持葡萄酒产业研究机构,通过对购买先进设备补贴等方式增加研究机构的热情。同时企业、政府等各方面都要做好监管,保障政府政策的贯彻落实,促进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1][2][3]甘肃省葡萄酒产业发展规划 (2010~2020)

[4]王祖明.2010年中国葡萄酒行业基本走势.中国葡萄酒年鉴,2010

[5]迈克·波特,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6]李睿,张延东,滕宝琴,等.浅议甘肃葡萄酒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甘肃林业科技,2010(3):38~41

[7]叶迎.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江苏农业科技,2009(4):1~3

[8]杨和财,李全新.西北葡萄酒产业资源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的路径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8,(10):54~57

[9]李瑞琴,于安芬,车宗贤,等.河西走廊凉州绿色农业示范区环境质量评价.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12):62~65

猜你喜欢

莫高产区甘肃省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天鹅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葡萄酒的产区品牌
葡萄酒的产区品牌(下)
葡萄酒产区与『风土』
新疆产区有机甜菜栽培技术探讨
莫高:助敦煌文博会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