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省土地经济密度时空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2014-12-14李世平李文婷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4年5期
关键词:辽东辽西辽宁省

高 佳,李世平,李文婷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2.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13)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诸多学者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然而,土地作为城市物质、文化生活的载体,能否对其进行科学的规划与合理的利用成为影响城市发展与建设的关键。用土地换发展的城市发展模式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普遍,使得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在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现实条件下,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性方法。近年来,土地经济密度成为衡量城市经济发展以及进行土地科学研究的主要指标。土地经济密度是一个区域土地面积的经济总量指标,虽然其含义并未得到全面的诠释,指标与参数的选择标准也并未有详细的说明,但方斌[1]、黄易木[2]等运用该指标对江苏省、浙江省的土地经济密度进行了时空变异分析,并为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出了具有现实意义的政策建议。而从区域和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加是与土地经济增长相互协同的,这一协同增长过程的实质便是城市经济实力的增长在土地的合理利用上的体现[3-5]。因此运用土地经济密度这一经济指标来探究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是合理而有效的,并且这对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自从党的十六大提出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辽宁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要实施区域,其经济发展速度虽然明显加快,经济结构也不断优化,但是区域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仍然普遍存在。所以对辽宁省的土地经济密度进行测算,并探究影响辽宁省各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对辽宁省的经济发展与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该文以辽宁省2000~2011年的土地经济密度作为基数,通过对比及相关分析,探究影响辽宁省各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及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相关分析是衡量变量之间线性相关程度的强弱并用适当的统计指标表示出来的过程,为了更加准确的描述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程度,常通过计算相关系数来进行相关分析。相关系数r的取值范围在-1和+1之间,若0<r<1,表明变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若-1<r<0,表明变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当∣r∣=1时,其中一个变量的取值完全取决于另一个变量,二者即为函数关系;若r=+1,表明变量之间完全正相关,若r=-1,表明变量之间完全负相关;当r=0时,说明变量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但并不排除变量之间存在其他线性关系的可能。在实际研究中,由于研究目的与变量类型的差异,所采用的相关分析方法也不同,该文采用二元定距变量的相关分析,即通过计算变量间两两相关的相关系数,对两个以上变量两两相关的程度进行分析,选用Pearson相关系数来衡量定距变量间的线性关系。Pearson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对Pearson相关系数的统计检验为t检验,t统计量服从自由度为n-2的t分布。

根据研究经验,将区域国内生产总值与区域土地面积的比值作为衡量区域土地利用效率的指标,即土地经济密度[6-10]。其公式为:

其中,P表示土地经济密度,GDP表示区域国内生产总值,L表示区域土地面积。此外,为了揭示土地经济密度的动态变化情况,引入指标土地经济密度变化率,公式为:

其中,ΔPt表示第t年的土地经济密度变化率,Pt表示第t年的土地经济密度,Pt-1表示第t-1年的土地经济密度。

该文以辽宁省14个地级市为评价单元,根据《辽宁省统计年鉴》(2000~2011)辽宁省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选取人口、经济数据,根据2000~2011年各地市GDP及土地面积数据,计算出各地市的土地经济密度,如表1所示,各年份GDP值按2000年不变价格进行折算。

表1 辽宁省14市2000~2011年土地经济密度 万元/km2

2 辽宁省土地经济密度的时空特征分析

2.1 各市土地经济密度逐年增长

如表1所示,辽宁省各市的土地经济密度在研究期内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从2000~2011年,全省的平均土地经济密度由315万元/km2增长到1 437万元/km2,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43%。14个地级市中,锦州市增长速度最快,土地经济密度从190万元/km2增长到1 185万元/km2,年均增长速度高达47.56%,比全省平均增长速度高出近1.5倍;葫芦岛市是12年间增长量最小的,2000年的土地经济密度为154万元/km2,到2011年为181万元/km2,年均增长速度仅为1.58%,远低于全省平均增长速度,从2005~2008年,葫芦岛市土地经济密度增长率甚至为负。

2.2 土地经济密度由中部向东、西部递减

从地理位置来看,沈阳、大连、盘锦、鞍山、营口、辽阳均处于辽宁省中部,抚顺、本溪、丹东、铁岭位于辽宁省东部,锦州、阜新、葫芦岛、朝阳位于辽宁省西部。沈阳市和大连市是辽宁省经济发展的两个增长极,并以沈大线为中轴向周边区域辐射[11-13]。结合图1可知,综合来看,辽宁省中部城市的土地经济密度较大,东部城市次之,西部城市最低。按各市的地理分布,以辽中、辽西、辽东3部分进行土地经济密度的比较,根据图2,辽中地区的土地经济密度远远高过其余地区,土地经济密度由中部向东部、西部降低。2011年,辽中、辽东、辽西地区的土地经济密度分别为2 786万元/km2、655万元/km2和466万元/km2,辽中地区土地经济密度是辽东地区的4.2倍,是辽西地区的8.9倍。然而2011年,全省人口密度为288.96人/km2,辽中地区人口密度高达426.39人/km2,说明辽中地区在拥有较高的土地经济密度的同时也同样拥有相对紧张的人地关系。

2.3 土地经济密度增长率变化趋于平稳

从图3可以看出,辽宁省14市的土地经济密度增长率在2001~2011年间变化较为复杂,不同城市的土地经济密度增长率存在巨大的差异性。葫芦岛、营口、锦州、盘锦、朝阳、铁岭6个城市的土地经济密度增长率变化较大,其余8个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增长率变化较小,几乎趋于平稳。2001~2007年,各市的土地经济密度增长率普遍呈现上升态势,研究期内土地经济密度增长率变动范围不大。在此期间,葫芦岛的增长率大幅度减少,由7.43%减少至-5.62%;营口市的土地经济密度增长率于2003年上升至最大值25.35%,锦州于2007年上升至最大值25.93%。2007~2011年,各市的土地经济密度增长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但辽阳、朝阳、葫芦岛和抚顺较前一阶段有所上升。

图3 辽宁省14市2000~2011年土地经济密度增长率变动情况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程度大多是一个先恶化后改善的过程[14-15],这与库兹涅茨提出的经济发展与收入差距变化的倒“U”型曲线假说极为类似,因此可以利用库兹涅茨曲线来对比全省与各市经济所处阶段,并探讨土地经济密度变化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15-17]。根据库兹涅茨曲线的假说,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土地的利用通常都是先恶化再改善的过程,这是受到规模经济效应、结构效应和消除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18-19]。因此,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效益在一定时期内会呈现出先加速增长、再减速增长,最后趋于平缓增长的态势[20-21]。

从图4可以看出,辽宁省2001~2011年土地经济密度增长率的变动呈倒“U”型,符合上述特征。2001~2007年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2007年全省的土地经济密度增长率达到20.9%,从2008年开始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减缓,总体而言辽宁省经济仍处于持续增长状态。图5所示辽中地区的土地经济密度增长率变动也呈现倒“U”型特征,这与辽宁省土地经济密度增长率变动情况极其类似,说明辽宁省的经济发展可能受辽中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大。辽中地区经济一直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2005年与2006年发展相对缓慢,2007年土地经济密度增长率为16.87%,虽然2008年、2009年增长率稍有下降,2010增长率又高达17.18%。总体而言,辽中地区土地经济密度增长率的增长和减少都较为稳定,说明从2001年开始,辽中地区的经济已经处于良好的发展阶段。图6所示辽东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呈倒“U”型左部,说明辽东地区经济的发展整体上滞后于辽中地区。从2001年开始,辽东地区的土地经济密度增长率逐年上升,2004~2009年土地经济密度增长率变动相对平稳,2010年、2011年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减慢,但是增减波动不大,说明辽东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对平稳,进入经济持续增长期。辽西地区与其他地区不同,土地经济密度变动率波动较大,说明辽西地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较差。根据图7呈现出的特征,2001~2004年辽西地区经济发展迅速,随后的两年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从2007年开始经济发展速度又开始提升,虽然2011年经济增长速度减慢,但是仍有呈上升趋势的可能。此特征说明辽西地区的经济并没有形成一个明显的增长点,虽然2004年、2010年经济发展较快,但根据其发展趋势分析,无法确定2010年是否是其经济发展高峰年,辽西地区的经济达到稳定发展阶段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

3 辽宁省土地经济密度变动的驱动力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影响区域土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该文借鉴其他研究结果,选取与土地经济密度相关的人口密度、城市化率、二、三产业比值、资本投入强度和劳动力投入强度等5个指标,运用SPSS18.0进行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并在0.01何0.05的显著性下进行单侧检验。

相关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人口密度、城市化率、资本投入强度是影响辽宁省土地经济密度变动的主要驱动力,三者均达到了极其显著的水平;资本投入强度与土地经济密度的相关系数为0.992,在0.01置信水平下极其显著相关,说明资本投入强度是影响土地经济密度的最主要因素;资本投入强度、人口密度和城市化率均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较多固定资产投资能吸引更多的劳动力,也能促进城市化进程;另外,劳动力投入强度与土地经济密度呈负相关,这是由于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经济发展方向已经逐步由劳动密集型转化为技术密集型或资金密集型,而且若劳动力增加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比例低于科技进步或资金投入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比例,那么劳动力的进一步投入显然不会带来经济的显性增长与发展,因此虽然劳动力是社会生产中的重要投入,但目前劳动力不再是促进经济量增加的主要驱动力,反而过多的劳动力投入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经济发展速度;劳动力投入强度与二、三产业比值呈负相关,说明与第二产业相比较,第三产业聚集了更多的劳动力。

表2 辽宁省土地经济密度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辽中地区土地经济密度与各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在0.01置信水平下,城市化率和资本投入强度与土地经济密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18和0.992,均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城市化率和资本投入强度是影响辽中地区土地经济密度的主要因素;土地经济密度与二、三产业比值呈负相关变化,说明辽中地区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第三产业,沈阳市与大连市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带动了整个辽中地区的经济进步。值得注意的是,从各地区的土地经济密度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的结果来看,土地经济密度只在辽中地区与二、三产业比值呈负相关关系,说明与辽中地区相比,辽东与辽西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还是依赖于第二产业,而全省的土地经济密度也与二、三产业比值呈正相关关系,这与辽宁省作为工业大省的实际情况是相契合的;劳动力投入强度与二、三产业比值呈较强的正相关,说明辽中地区的主要劳动力投入仍集中在第二产业;土地经济密度与劳动力投入强度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说明经济发展逐渐向资本密集型经济转型;人口密度与劳动力投入有较小的负相关系,说明辽中地区劳动力凝聚力在减小。

表3 辽中地区土地经济密度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辽东地区土地经济密度与各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在0.01置信水平下,城市化率、二、三产业比值、资本投入强度与土地经济密度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显著水平,说明辽东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是与经济发展相协同的,第二产业为辽东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主要驱动力,其中资本投入强度与土地经济密度的相关系数达到0.982,证明它是辽东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那么增加资本投入强度成为辽东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本地区的人口密度与土地经济密度呈显著负相关,结合资本投入强度与土地经济密度的显著正相关来看,辽东地区的经济发展已从劳动密集型导向转变成为资本密集型导向;区域二、三产业比值与资本投入强度的相关系数到达0.920,与劳动力投入强度的相关系数却为-0.654,说明辽东地区的资本投入集中于第二产业,劳动力投入集中在第三产业,而事实上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具有更大的贡献作用,因此应当将资本投入的重心逐步向第三产业转移;人口密度与劳动力投入强度亦有较显著的相关关系,说明辽东地区具有较强的劳动力凝聚力,有更多的劳动力向辽东地区转移。

表4 辽东地区土地经济密度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辽西地区土地经济密度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与辽东地区相似,资本投入强度、城市化率和二、三产业比值在0.01置信水平下与土地经济密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7、0.974、0.928,3者均达到显著水平,说明他们是辽西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土地经济密度与劳动力投入和人口密度呈负相关,说明经济的稳定发展更加依赖于资本的投入而非人力的投入。城市化率与二、三产业比值、资本投入强度呈较强正相关,说明产业结构和资本投入是推进辽西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关键因素。二、三产业比值与资本投入强度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与劳动力投入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说明辽西地区向第二产业投入了较多的资本,而第三产业则集聚了更多的人力资源。

由于辽中地区不仅受到沈阳与大连两个经济发展支撑点的带动,而且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因此辽中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基础与保障。不仅如此,由于辽中地区具有坚实的工业基础和雄厚的资金支持,并且近年来产业结构得到不断优化,因此其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与辽中地区的发展条件相比,辽东与辽西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相对较弱,虽然在资源储备上具备一定的优势,但是自然资源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正在逐渐弱化,因此导致辽东和辽西与辽中相比经济发展较为落后。

表5 辽西地区土地经济密度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根据上文分析可知,辽宁省的土地经济密度在各研究区域之间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辽中地区的土地经济密度最大,辽东次之,辽西最小。辽中地区由于受到沈阳和大连的带动,具有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而且产业结构相对稳定、就业环境良好,因此具备较强的人口凝聚力,吸引了较多的资本投入。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情况则完全相反,辽西地区虽然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但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的平稳性较差,以致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的波动性,不利于实现人口与资金的聚集。辽东地区受到沿海经济带的影响,经济水平仍然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可以通过吸引和利用外资来促进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另外,通过利用库兹涅茨曲线对辽宁省土地经济密度变化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分析可知,全省和辽中地区的土地经济密度增长的变动特征呈现倒“U”型的特征,辽东地区处于倒“U”型的前半部分,辽西地区的经济增长率仍存在一定的波动。这说明在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结构相对稳定,经济发展速度也比较平稳,经济发展是否稳定是影响其土地经济密度差异的关键因素。

根据上述结论,对辽宁省各区域未来的经济发展提出建议:第一,经济欠发达的辽西地区应逐步稳定产业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资与扶持力度,构建良好的生活、就业环境,逐步降低对劳动力数量的依赖,提升劳动力利用效率,向资金与技术密集型产业方向发展。第二,辽东地区应充分利用沿海经济带的发展优势,吸引外资投入,增强人口集聚力,逐步提高城市化水平,并通过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区域服务水平,迅速形成辽宁省内新的经济增长极。第三,对于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辽中地区,应进一步增大沈阳市和大连市的经济发展辐射范围,继续优化就业环境与产业结构,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入力度,吸引辽西与辽东地区的劳动力到辽中地区就业,寻求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均衡发展,促进全省经济水平不断提高。

[1]方斌,吴金凤,孟颖.江苏省土地经济密度的时空变异分析.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06):716~719

[2]黄木易,吴次芳,岳文泽.城市用地综合效益评价及其时空变异分析——以浙江省为例.中国土地科学,2008,22(06):17~23

[3]闫怀树.土地经济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浅析.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32(12):251

[4]尹昌斌,唐华俊,周颖.循环农业内涵、发展途径与政策建议.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27(01):4~8

[5]孔祥丽,王克林,陈洪松,等.广西河池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典范对应分析.自然资源学报,2007,22(01):131~140

[6]张富刚,郝晋珉,姜广辉,等.中国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时空变异分析.中国土地科学,2005,19(01):23~29

[7]张跃庆.城市化与土地经济问题.城市问题,1994,(04):2~5,14

[8]冯长春.城市土地经济综合评价.经济科学,1990,(4):51~56

[9]贝涵璐,吴次芳,冯科,等.土地经济密度的区域差异特征及动态演变格局——基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实证分析.自然资源学报,2009,24(11):1952~1962

[10]冯科,吴次芳,陆张维,等.中国土地经济密度分布的时空特征及规律——来自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经济地理,2008,28(05):817~820

[11]吴继华,马慧强,杜鹏.辽宁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分异浅议.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2):76~84

[12]陈世权.城市规划要重视对土地经济的分析.中国城市经济,2011,(21):29,31

[13]梅艳,刘友兆,何蓓蓓.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江苏省城市土地经济效益时空比较研究.江西农业学报,2008,20(10):149~153

[14]陈华文,刘康兵.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关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经验分析.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4,(2):87~94

[15]赵凯,赵强军.西安市土地利用协调性动态变化特征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3,34(03):49~54

[16]王小刚,鲁荣东.库兹涅茨产业结构理论的缺陷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判断.经济体制改革,2012,(3):7~10

[17]叶姗,李世平.耕地资源社会价值评估研究——以西安市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3,34(02):27~32

[18]郑新奇.基于GIS的城镇土地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评价研究.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4

[19]何英彬,陈佑启,李志斌,等.北京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特征分析.农业工程学报,2010,26(02):313~318

[20]谢保鹏,陈英,张文斌,等.甘肃省县区单元城镇工矿用地经济密度区域差异及动态演变特征分析.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26(11):12~19

[21]吴一洲,吴次芳,罗文斌.经济地理学视角的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影响因素及其效应.中国土地科学,2013,27(01):26~33

猜你喜欢

辽东辽西辽宁省
图解辽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
明代辽东镇险山参将地方城堡
史前勤求索 辽西秀芬芳——纪念索秀芬先生
心向辽东
邻体干扰模型在辽东油松人工林中的应用
辽西地区葡萄园作业历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辽西地区慕容鲜卑汉化的考古学观察
薄熙来:辞别地方另有任用
隋炀帝「辽东之役」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