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文忠:在新时代传承古文化
2014-12-14小康曹伟
文|《小康》记者 曹伟
他不仅是国内少数几位专研梵文的学者之一,而且也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不遗余力。自第一次登上《百家讲坛》讲述《玄奘西游》后,钱文忠说《三字经》,讲《百家姓》,读《弟子规》,他在新时代传承古文化,让数亿人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北京初冬一个寒冷的傍晚,位于城南的大兴星光影视基地内灯光璀璨,观众云集。
由崔永元、钱文忠、蔡志忠三人共同参与主持的《成语英雄》栏目正在这里紧张录制。他们三人分别根据每人专业领域对参加节目的选手进行现场点评。钱文忠负责引经据典,剖析每一个成语的历史渊源,讲述成语背后的文化故事。
“这是我参加过的非常独特的一档节目,不管是选手的现场表现,还是选手与‘成语先生’的互动,都是真诚的,没有设计。”钱文忠评价道,“成语是死的,但文化是有思想的,这个节目让人感觉文化是有温度的。”
当问起文化节目为何这么火?钱文忠觉得,这是因为文化本身是有温度的,参加节目的嘉宾与选手在节目中的交流,其实都是基于文化的情感交流,所以,文化节目显得非常真诚,不哗众取宠。同时,由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这类节目通常有内涵、不肤浅。
提起2013年文字互动类电视栏目的逐渐兴起,钱文忠很高兴。“这是在当今时代对于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与时俱进的方法。”他对《小康》记者表示,只有对文化怀有敬畏之情,才能做好文化节目。
作为节目嘉宾,钱文忠全程参与节目录制,每周往返于北京、上海之间,有时甚至会两天就来一趟北京,仿佛一位行者。
致敬辞
他说三字经,讲百家姓,读弟子规,解玄奘游,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不遗余力,他是钱文忠。他在新时代传承古文化,让数亿人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电视里的钱文忠
虽然每到公开场合就是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但是从钱文忠的衣着和品位来看,他一点都不保守,甚至比一般的同龄人还要“潮”。
上电视对于钱文忠并不陌生。2004年以后,他就开始逐渐在电视上出现。“我的轨迹比较清楚,最早在《北大学报》等学术刊物发表文章,后来是《读书》,到1996年开始在《文汇读书周报》等报纸上发表文章,到2004年就走向电视,慢慢上了《百家讲坛》。”
2007年初夏,钱文忠获邀进入中央电视台第十套节目《百家讲坛》。他开讲的是《玄奘西游》。钱文忠讲的并非《西游记》里的玄奘,而是历史上真实的玄奘。第一期十二讲播出不久,钱文忠的风采和口才就引起观众的广泛注意。
后据中央台收视率调查,钱文忠讲《玄奘西游》居然达到了占全部人口收视率32%比例,也就是说收看这档节目的人数达到了四千多万,达到《百家讲坛》自播出后收视率最高,超过了于丹和易中天所创下的收视率。
41岁便登上《百家讲坛》,钱文忠成了《百家讲坛》最年轻的讲者之一,且他相貌周正可亲、风度儒雅、机智幽默、口才好、记忆力好、学术根底深厚。据悉,他所讲述的玄奘生平,很多材料来自于梵文。
据了解,钱文忠是目前中国懂梵文的最年轻学者。在他之上懂梵文的学者,最年轻的也有七十多岁,也就是说中国七十岁以下懂梵文的学者只有钱文忠一人。
钱文忠不看讲稿,引经据典,娓娓道来,事件发生时候的时间、地点、人名、物名讲得清清楚楚,滴水不漏,还不时引用梵文的读音,顿时就把电视机前的男男女女迷住了。第一期十二讲播出不到一半,钱文忠就成了名满天下的学者。
有传言称,由于中央台来不及后期制作,第一期《百家讲坛》播出之后需要暂时停顿,观众纷纷打电话到中央电视台问:下期什么时候开讲。
此后的钱文忠对于《弟子规》、《百家姓》的讲解更是受到了公众的热切关注。现在钱文忠成为中国作家富豪榜上最为耀眼的新星。此后其陆续出版的著作也成为出版市场竞相合作的对象。
但是钱文忠曾经有过不为人知,游离于体制与公众视野之外的五年生活。
多年前,他从德国留学回国后遭遇变故,1990年离开北大在社会游荡了5年,这5年包括下海做生意,他干过各种工作。1995年王元化先生到北京开会,当时还在世的周一良先生特地郑重其事地托付王先生帮帮这个青年。王先生回到上海后,和王元化从没机会见过面的季羡林又打电话来托付此事。此后,王先生将钱文忠介绍给了复旦历史系。这样,游荡在外的钱文忠才重返大学校园。
下海的经历让钱文忠在经商赚钱方面也得以一展其长,所赚的钱足以供养他“玩”学术以度余生。钱文忠的私人藏书有6万册之多,他不但有房有车还有专职司机,这在教授中很罕见。其实,他所感兴趣的不仅仅是读书做学问,对各种名牌以及时尚也很精通。至于文物考古更是他的看家本领。
钱文忠认为中国人应该开始反思和修整对财富的概念,他说:“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们把财富的概念进行了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紧缩和简单化,这30年里面,在绝大部分人的心目中,财富等同于金钱,或者说财富等同于物质。但在以前的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把财富如此简单化过。”
声 音
“今天的我们普遍会遭遇这样的困境:尤其是对传统的东西,往往‘假熟悉真陌生’。今天能够接着‘人之初,性本善’而随口道出《三字经》前十句的人,恐怕不会很多;就《百家姓》而言,除了‘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以外,还能对它有所了解的人,或许也是很少的吧。”
——钱文忠
忆季羡林与梵文学习
钱文忠出身江南名门望族。提起钱基博、钱钟书、钱穆、钱伟长等大名鼎鼎的名字,相信无锡人大多耳熟能详。钱文忠就出身于江南望族无锡钱氏。无锡钱氏大都属于吴越钱氏范畴,始祖为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国王钱镠。
作为国内少数几位专研梵文、巴利文的学者之一,钱文忠传承了季羡林的学术薪火。当年,钱文忠尚未满17岁,突然对这门冷僻艰深的学问产生了兴趣,“我就和季先生通信了。”外界有传言说,1984年,季羡林老先生以73岁高龄,在北大重开了停招多年的梵文巴利文专业,就是为了招收钱文忠为徒。
钱文忠在高二时偶然听他的历史老师郝陵生先生讲起季羡林老先生和他研究的梵文,一下子就被那种神秘感吸引了,又听说那时候梵文研究正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就暗自下决心要去学。“很朴素的想法,后来找到季老的地址,就开始写信给他。季老对我很好,那时他已经是一个著名学者,却对一个高中生那么耐心,真诚交流,让我感动,他称我为‘小友’。”
钱文忠与季羡林一直通信到前者高中毕业,高考时,季羡林特别派人来找钱文忠,问他想不想考梵文专业,钱说除了梵文,其他专业都不填。
“1984年那一年,季老第二次开设梵文专业,对外招生,之前是1960年一次,中间间隔了24年。连同我在内一共招收了8个学生。这8个学生中途或改行或出国,甚至还有去做了空姐的,坚持到底的只剩下我一人。”钱文忠感慨道。
“他给我们班每个人一套《罗摩衍那》,这套书现在还在,季先生所有签名的书我都留着。”钱文忠回忆道,他(季羡林)对这个班是充满期待的,他想将一生所学传下去,学语言是需要年轻时就开始的,尤其是学极其复杂的语言。从这个角度看,能招到一批十八九岁的学生,季羡林先生当然很高兴。
梵文至今也不能不说是一个“冷门学科”,在当年更是。
“梵文是古印度语,跟英语等现代语言差别太大了,它的难度是很难想象的。最难的还不是语言本身。它跟学英语、法语不一样,它不是用于现实沟通,而是用于解决学术问题。”钱文忠向记者介绍,他们进入专业不久,除了学语言,还得花很多时间去学习古印度、西域的文化。“不懂这些知识,你根本无法掌握这门语言。我那时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几乎都在学习,有时候假期都不回去,在宿舍里学习、查资料。”
聊起自己的藏书,钱文忠感叹“太多了”,私人藏书有6万册之多。“具体数字我自己也不知道,因为从来没有整理过,可能有几万册。我的书堆满了好几间房间,有时候想用而根本找不到,实在是悲愤交加。我最近会找一个尽量大的空间,把这些宝贝书安顿好。”
据他透露,他每日夜间阅读习惯依旧保持至今,“我现在每天手抄古籍,不多不少,两百字。 ”
对于外界和媒体给他的“学术明星”称呼,如今的钱文忠似乎看得很淡。当记者问,以后电视节目的录制是否还将占用其大部分时间时,钱文忠说,“我将继续进入我国的藏区,进行传统和现代文化适应互融的研究。”
十年大事记
2007年初夏,学者钱文忠首次出现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玄奘西游》。第一期十二讲,创下《百家讲坛》有史以来最高收视率。
此后,他不遗余力地弘扬着传统文化。先后推出《我读经典之〈独特的启蒙〉》(《大学》、《中庸》);《千古中医故事之〈李时珍〉》;《解读〈三字经〉》;《钱文忠解读〈弟子规〉》;《钱文忠解读〈百家姓〉》等。
2013年,钱文忠与崔永元、蔡志忠同时作为“成语先生”加盟河南卫视推出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成语竞猜节目《成语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