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补刀”的群体心态与社会风险
2014-12-13
7月10日22时40分,直播《环球财经连线》是芮成钢最后一次在电视上露面。7月11日19时39分,央视《经济信息联播》官方微博发布节目预告,并@芮成钢、谢颖颖。按照以往惯例,两人将是当日20点半直播节目的主持人。然而节目开播后,只剩谢颖颖一人主持,常设的另一个主播位空置,连话筒都没有拿下。一时间,芮成钢被带走的原因引发网友热议。一夜之间,舆论纷起,“补刀”频出,带来的不仅是一个精英偶像的颠覆,更是一场全民的戏谑狂欢。
所谓“补刀现象”是指网民在涉事主体受到负面信息困扰时,进一步在舆论上火上浇油,为该涉事主体的负面形象“添料”,从而造成整个舆论场进一步发展。
7月27日,芮成钢高三班主任姜守传向澎湃新闻致信,三千余字的书信里,姜守传既表达了对学生出事的震惊与反思,也对媒体、网民针对芮成钢的种种竭尽挖苦讽刺之能事的做法表示了遗憾与困惑。“希望大家实事求是对待成钢”,这是另一种舆论诉求。
“网民补刀”的原因分析
芮成钢事件中,“网民补刀”百态丛生的群众心态,究其根本有着深刻的社会与现实原因:
1.自媒体语境,不同群体心态的批评指责都可以得到发布。
在自媒体时代,凭借网络、手机等新媒介所具有的海量、交互、超时空等特性所构建的新的传播范式使得人人成为传播的主体,网络公众自我把关与议程设置,个人表达得到充分的体现。然而,技术理性也会带来人文困惑和把关的缺失导致的行为失范。民众聚集在微博这样的新兴平台畅所欲言,但也会造成一种与官方言论从话语到平台的全面对立态势。从芮成钢自身而言,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芮成钢“擅自代表”之类的表达,更像是对于民众的公然挑战,因此极易引起网民不满;而从话语大环境而言,自媒体的舆论环境也易滋长各种言论,甚至有网民会借此宣泄对体制或者官方言论的不满。
2.沉默的螺旋,批评声音得到张扬,仿佛整个社会都在批判。
诚如“沉默的螺旋”理论所言,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在芮成钢事件中,随着部分网民和媒体的哄炒,一些原本只是围观的网民也加入到这场“批斗会”中,使整个网络舆论形成一边倒的趋势,话语环境处于失衡状态。
3.舆论环境对“精英形象”的长期捧吹与现实形象的矛盾。
西方社会评论家列维斯认为,精英文化以受教育程度或文化素质较高的少数知识分子或文化人为受众,旨在表达他们的审美趣味、价值判断和社会责任的文化。而现在,我国精英形象还是媒介生产和主导,芮成钢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应运而生。“2001全球明日精英”、“美中杰出青年”、“中欧杰出青年”……一个个包装而出的荣誉似乎满足了中国民众对于“精英偶像”和“杰出青年”的全部界定,芮成钢顺理成章地在80、90后中形成一股备受追捧“神话”热潮。这也导致民众习惯性甚至想象性地给他贴上各种华美的标签:“爱国先驱”、“央视才子”。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只是一个平凡人的芮成钢就在一夜间被那些曾经敬仰他的“粉丝”,重重地摔在地上。
4.精英话语长期垄断与民众舆论井喷式爆发之间的矛盾。
苪成钢事件后的舆论“一边倒”反应,也显示出CCTV平台及其所操持的话语所遭遇的普遍反对正在急剧升高,迅速蔓延。随着体制保守化立场的强固,以及对普世价值等理念的持续围剿,可以预见,类似的话语冲突还将加剧,同时,由于体制掌握着所有公开的话语平台,官方VS民间、公开VS地下、墙内VS墙外的平台分化也将日渐清晰。这种话语冲突,对于公共知识分子而言,这也是一个绕不开的难题。
可以看到的是,不仅仅是芮成钢,而是几乎所有被符号化了的“公知”,都在微博上遭遇过程度不等的抵制、调侃乃至嘲弄,比如胡锡进,又比如王志安,在这样反应的背后,是当代中国难以弥合的意识形态鸿沟,是日益对立升高的话语冲突。
5.对新闻行业从业者的高标准期待。
近几年,我国传媒产业迅速崛起,成为社会须臾不能离开的要素。由于大众传媒所具备的“公信力”和“公权力”,民众对于新闻行业从业者有着较高的价值期望。民众眼中的新闻从业者是真正的“无冕之王”,具有坚持不懈、公正客观、知识面广、进取心、富有同情心等一系列优秀的品质。既敢于挑战权威,为百姓谏言;又弃恶扬善,匡扶正义。但终其根本,新闻从业者只是大众传媒的一个部分,而传媒的基本责任应该是报道事件,而有些传媒人借助占据的平台有意无意显示自己的全能乃至万能的自我“神化”。这也是事件发生后,芮成钢从以前的“公知”还原为网民口中轻蔑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原因。
“网民补刀”社会风险的规避措施
1.增强预判,早设议题。
“网民补刀”言论的传播具有“散播—集聚—热议—流行”四个阶段。当言论处于“散播”的初始阶段时,管理者应该把握“第一时间”的原则,迅速对相关舆论走向进行收集、跟踪,依据微博转发量、加评量等要素对舆论反应的规模、影响烈度等方面做出及时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及时阻断传播过程预防向更高层次转化及应对次生舆情的产生,避免社会风险向更深层次发展。特别是针对芮成钢这类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关注度的公众人物,官方报道的正确话语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2.平衡引导,综合发声。
轰炸式的“网民补刀”言论,造成了价值观的扭曲,冲击着社会主流价值体系。因此,媒体应充分运用设置议程功能,干预社会公众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对于不良倾向应密切关注,正确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导向。在这次芮成钢事件中,@人民日报第一时间发评“芮成钢事件与爱国何干”,强调罪与罚唯一依据是事实和法律,请网友理性看待芮成钢事件,对于舆论引导起到了良好的调节和平衡作用。
3.区别罪错,增强共识。
“钉是钉,铆是铆”,芮成钢在自身领域的表现不应该和此次调查搅和在一起被网友评定。作为央视主持人之一,他与比尔·盖茨共进过早餐,参加过克林顿的私人聚会,曾获得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
由于矛盾的本质是利益冲突和价值的冲突,即个人将自己的处境与其参照群体中的人相比较发现自己处于劣势,势必会产生“相对的剥削感”,则“网络补刀”会不断放大,因此要努力化解社会内在矛盾隐患,帮助群众建立正确的是非观,须从以下几点有机化解:
建立民主监督,有效的约束公共权力;重建社会秩序;重塑社会主体;凝聚社会共识。
4.理性评价,科学谏言。
长期以来,人们形成对他人的评价分层的观念。比如针对同一件事,受众对已经有判断的人和先前未有判断的人会大相径庭,且无论发生的事件与之前的主观评价或判断是否相关。这种“先入为主”的评价观念,容易使群众对相关对象产生“刻板印象”,不利于建立公正客观的社会及舆论评价体系。此时,要注重发挥网络上“意见领袖”引导舆情走向的作用。将那些思想成熟、思辨能力强、看待问题客观公正的意见领袖的能动性调动并发挥起来,通过他们对网民的意见进行整合,梳理杂乱无章的信息,让主流、权威、可靠的声音占领公众意见市场,让那些名人博客、高素质网民的理性言论对网络舆论环境发挥净化作用。
(荆楚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