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凝聚公益栏目影响力

2014-12-13赵久成何利

新闻前哨 2014年9期
关键词:寻人十堰晚报

赵久成++何利

关注公益,是十堰晚报近年来一直重点关注的一个方向,“寻亲问友”栏目,是十堰晚报为支持公益活动而特意打造的一个栏目。据不完全统计,从2006年开办以来,在7年多时间里已经刊发寻亲问友类新闻稿件近300篇,共为150多人找到了他们失散多年的亲人、朋友。

这个栏目,如今已经在众多的十堰晚报读者中发挥出了巨大的能量。它务实亲民的特质,拉近了媒体与读者间的距离,同时也凸显了十堰晚报情系民生的宗旨。

善待每一条寻人求助

善待每一条寻人求助信息,是十堰晚报寻亲问友栏目多年来一直严格执行的一条规则。无论是当事人到本报求助,还是记者在街头广告栏里看到的寻人启事,栏目记者都会在第一时间给予关注和处理。

“每一个寻人求助的背后,都关联着一个寻人者的焦急和被寻者的心酸,所以我们必须尽力善待。”记者张婧,是十堰晚报寻亲问友栏目的首位责任记者,谈及自己对寻亲问友栏目的理解时,她如是说。

2013年7月的一天下午,记者们正准备下班回家,一位操河南口音的女士急匆匆地走进采访中心的办公室求助。

这位40多岁的女士表示,她丈夫是一名货车司机,前一天她跟丈夫一起驾车到十堰来送货,车到十堰后,丈夫将车停放在货场附近之后便失去联系。

7月的十堰,到处如同火炉,这位女士的额头上豆大的汗珠不断往下滚落,焦急和担心写满了她的脸庞。

其实当日的稿件和版面早已确定,如果将此事放至次日再做报道也未尝不可,但看到对方焦急,负责接待的记者一边重启刚刚关闭的电脑,一边将此事分别向当天的值班主任和编辑部作了简要的汇报。

“寻人要紧,赶紧采访写稿,版面马上给你调整到位。”短短几分钟后,编辑部的回复已经明确传给了记者。

细节采访,上街核实信息,在两个多小时的忙碌之后,一篇1000多字的寻人稿件赶发上版。

当日晚上,记者又跟当事人“失踪”前的派出所打电话寻求帮助,希望他们能在发现疑似人员后第一时间将信息传达给记者。

第二天,稿件随着5万多份报纸覆盖到十堰城区的每一条街道,不少市民纷纷跟记者打电话提供线索或者是询问情况,但一直没有找到这位河南来的货车司机。

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三日凌晨3点多,一位夜间值班保安的电话让记者一骨碌从床上爬了起来,因为对方在一个公交站台上发现了一名男子,“很像报纸上要找的那个货车司机”。

记者迅速将该信息告知了向本报求助的河南籍女士。大约20分钟后,记者的电话再次响起,经过确认,保安发现的男子正是那位已经失踪了近3天的货车司机。

经了解,这位货车司机因突发精神疾病,与妻子失去联系。失去正常自理功能的他只好深夜横躺在空无一人的公交站台上。

其实细数本报众多的寻人类稿件,几乎全部都在第一时间做了抢发。无论当日的版面有多紧张,也不管这篇寻人稿件是多么的“无足轻重”,在本报多年来的情系民生,关注公益的历程中,每一个寻人事件都被列为重点来对待。

搭建有效的寻人渠道

每一例寻人事件,都有它的特殊之处,因此单纯地通过媒体报道并不一定就能起到有效的效果,因此搭建有效的寻人渠道也是近年来本报一直在摸索总结的一个方向。

经过多年来的积累,目前本报已经掌握了一套独立并且相对完善的寻人方法。与公益组织合作、寻求警方帮助、与外地媒体联动等方式,经实践证明都是非常有效的寻人途径。

1.与寻亲公益组织密切合作。

我们都知道,目前在全国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寻亲公益组织,并且这些组织在很多城市都有着自己的分支机构和志愿者。在发现这一情况后,本报记者经过努力已经与这些组织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这些寻亲公益组织获取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利用媒体的平台优势为这些组织提供相应的帮助并形成互动式的报道,如今本报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宝贝回家”公益组织,是全国众多寻亲类公益组织中的一个,在十堰,该组织的分支机构也有近百名成员。跟该组织合作,我们已经帮助3个失散10年以上的家庭实现了亲情的延续。

2013年10月,“宝贝回家”公益组织向本报记者发来求助,16年前被拐骗至河北的小伙王强正在寻找家人,而根据他凭借记忆提供的线索显示,他的家乡有可能在我市的郧县某地。

在通过该组织获悉王强所提供的信息后,第二天,记者通过从当地公安机关,司法机关查阅相关资料发现,王强所说的生父及老家的小地名,确实跟我市郧县原桂花乡极为相似。

后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反复核实,我们所找到的地方确实是王强被拐之前的故乡,而通过记者的努力,最终也联系上了王强的亲生父亲和已经搬离原地且重建家庭的生母。

帮助一段失散了16年的亲情延续,此事还得到了中央电视台等国内知名媒体的关注,央视《夜线》栏目还围绕此事的前因后果拍摄了上、下两集,共计长达70分钟的节目。

2.及时寻求警方帮助。

寻人事件,很多都涉及到已经变迁的小地名、失踪人口信息等方面,而这些方面相对于记者来讲都是非常困难的环节,因此跟警方保持合作关系,实时向他们寻求必要的帮助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对于记者而言,长期工作在基层的警务人员,他们能跟准确的掌握乡镇等小地方的人口信息,因此在排查核实相关信息时,较记者更能凸显出优势。

23年前生活于我市的朱存超,在5岁时被人拐骗至河南南阳市。在成家立业之后,朱存超决定寻找亲生父母,于是他在妻子的帮助下在网上发布了一条寻亲信息。

获悉这条寻人信息后,记者翻遍了十堰市各个乡镇的地图也没有找到他说的地名,于是记者及时向当地警方求助。

在两名基层派出所民警经过一天时间的反复排查之后,很快锁定了朱存超的家乡和他的亲人。后经双方核实,警方锁定的乡镇和人确实就是朱存超的家乡和亲人。endprint

这个从接到求助信息到最终确定关系的寻亲事件,在警方的帮助下,前后总共只用了短短一天时间。如果只通过发布寻人信息,然后坐等读者提供线索的方式,此次寻人事件未必会取得最终的成功,就算最终能取得圆满结局,估计也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3.及时同外地媒体联动。

这也是本报寻亲问友栏目长期经营后摸索出的有一条成功经验。如今每遇到涉及异地的寻亲求助,本报记者都会及时选择合适的兄弟媒体,并向他们寻求帮助。

丰盈寻人稿件人情味

在善待每一条寻人信息、积极搭建寻人渠道和摸索快捷有效的寻人方法的同时,如何让见报的每一条寻人稿件都能充满浓浓的人情味道,也是本报多年来一直在不断探索的一个方面。

在探索总结传统寻人类稿件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改良文本制作格式和新闻语言,本报在遵循传统新闻规律的前提下,也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和改良。而这些革新和改良,都仅仅围绕人情味来展开。

2011年,本报记者收到了一条来自荷兰的寻求求助信息。一位名为Bonny的荷兰女士,希望本报能帮助她的养女民亮找到她可能在十堰的生父母。

在本报连续刊发4篇相关报道之后,远在荷兰的民亮通过电子邮件给记者发来了一份英文信件。在这封信中,她不仅表达了对本报及记者的感谢,还表达了自己对家乡以及与亲生父母拳拳在念。整个信件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一种与亲生父母相见的渴望。

在接到信件之后,记者及时将这一信息与编辑部进行了沟通,并提出了一个将此信件的原文进行翻译后全篇刊发的建议。

这个建议,很快得到了报社上下的一致同意,在征求民亮本人及其养父母的同意之后,记者立即对该信件进行了精心的翻译。

次日,一篇配有英文原件和汉语翻译的信件被搬上了报纸版面。没想到,这一举动得到了广大市民的一致认可。

在妈妈告诉我关于我在中国的事情后,我现在有了一个愿望,一个最大的愿望:希望有一天能找到我的亲生父母,去跟他们见面,跟他们聊天,去看看我长得到底更像他们中的哪一位,因为现在我经常听到有人对我身边的朋友说,“你长得很像你的妈妈”、“你跟你爸爸长得像极了”、“你长得像你爷爷更多一些”……可是这些话,从来没有人对我说过。

上述这段话,是民亮信件中的一小段译文,但就是这么一小段文字,却得到了不止一位读者的认可。“这段话,太真实了,充满了人情味道,足以打动每一位父母。将一个孩子的心声,原封不动地搬到报纸上,这才真正体现了晚报情系民生的宗旨,这才是一份真正的市民报。”信件被刊登的当天,一位读者致电记者,说出了自己的感受。

其实纵观近年来本报在寻亲问友栏目刊发的一系列报道,类似的文本改良和格式创新,已经体现在众多的案例之中。大到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重大寻人类线索,小至普通的老人走失事件,但凡每一例寻亲问友类报道,十堰晚报都在力求让人情味充盈其中。

(十堰晚报)endprint

猜你喜欢

寻人十堰晚报
头条寻人 科技赋能筑大爱
湖北十堰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全部完成
百度升级“AI寻人”服务
立足“本地化”做好晚报新闻
童迷黑白秀
关于在湖北十堰举办观赏石鉴评培训班的通知
找回缺失的“人”!——李峻老师的“寻人之旅”与“寻人启示”
十堰城郊辖区2013年农村低电压治理成效浅析
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会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