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受众意识 再造商业模式
2014-12-13高海浩
高海浩
媒体融合是一个热门的话题,但是更是一个持续的攻坚过程,我们从2010年开始在新媒体领域探索中做了一些事,但是有许多问题还是需要不断地厘清。我想借此机会跟各位汇报一下我们今年的三个试验结果:
1.把去年我们收购的网络游戏平台进行改造,从今年5月份开始,他们做了两个产品,一个是在主页上呈现新闻专区,还有一个是游戏退出来以后有一个民意调查,我们的目标是希望把游戏用户成为主流新闻的用户,一个月的时间不到,成效出乎我们的意料。日访问量可以达到500万—1000万,这个访问量可以说是超过了国内省级新闻网站的一半以上,而且用户的层次也非常高,学历水平、年收入水平都超过了互联网网民的平均水平,在他玩游戏的同时对新闻有兴趣的用户层次比较高。这里面回答了困扰我们的一个问题,媒体融合对媒体当下首先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持续的商业模式在哪里?二是新的机制在哪里?我们通过这个尝试理清了一个问题,在互联网条件下,传统媒体融合应该选择与新媒体、与最成熟的服务进行融合,我们提出的是新闻+服务,在我们的内部也是很振奋,包括前两年我们提出时大家的置疑声很多,我们尝试着做了一些工作,证明这是完全正确的。游戏给我们提出了持续的盈利,但同时又为我们提供了可观的用户。这两个测试产品的效果非常明显,下一步我们考虑在内容方面开发更多的与内容相关的应用上这个平台。
2.结合我们的客户端上线开发的可视化和图表化的主流新闻试验。重大主题报道如何用可视化的方式、图表的方式、数字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在多个平台的传播上效果也非常的明显。我举一个例子、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一个“污水控制工程”,我们全景反应省委的思路,在常规的传播手段至少是三千字,结果我们只用了6个图表,大概300字左右,微信的图文转化率达到了8000%多。包括互联网技术给我们新闻创新开辟了广阔的空间。重大主题报道老百姓是欢迎的,只是我们现在的传播手段和呈现方式太落后,令人生厌,这个也是鼓舞了我们,现在我们开始在移动端、网络上的数字化、可视化的图片搬了纸质版,效果也非常的明显。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冲击,同时也给我们的新闻创新开辟了巨大的空间。
3.强调新媒体人由新媒体人办,老媒体人不要抢着办,但是我们肯定是不能这么做的,这样做就不叫融合了,把传统媒体的采编人员在具备互联网思维的条件下,充分的运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来完成自身的与互联网的融合,我们尝试了内部的自媒体,去年下半年进行了全员的培训,内部的采编人员开发自媒体的积极性特别的高,出现了上百个自媒体,有些自媒体非常的成功,我们想这种模式能不能形成一种机制,让他们做报纸的同时也做新媒体,而且是把双方的两个平台上的内容进行互换和融合。上个月我们集团内部开展了一次新媒体的创意大赛,当时我们也没有想到,有50多个想法拿到台上PK,而且背后有200多个采编人员参与,形成了一些团队,有些甚至是跨部门的团队,当时我们的要求很高,不是你只要有一个设想就可以了,你整个要有一个商业计划书,要最大规模的获取用户,要有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最后PK以后效果非常好,我们选了20个,投资了1000多万进行扶持,平均每一个自媒体70多万,最高的是200多万,然后再给他们配备产品经理和技术支持,通过这件事让我们非常的振奋,因为媒体融合最终是要一线的采编人员真正的融合进来,如果没有大家的融合进来,永远是两张皮。通过这个活动和这个机制的设置我们也得到的很大的启示,我们的采编人员尽管长期从事报纸,但是只要我们的引导、我们的机制到位,完全可以作出不亚于互联网人士作出来的新媒体,最多的一个部门同时6个微信号,白天做版面,晚上再做自媒体,而且是两种内容互换,报纸的内容改造成互联网的阅读方式,把互联网的阅读方式再呈现在报纸上,效果非常的明显,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这支队伍是完全可以实行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