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视角下同城化对扬州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2014-12-13李舒
李 舒
(扬州大学商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0 引言
在2013 年5 月,新华日报经国家发改委批准,正式刊发了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意见》,该规划提出的“宁镇扬在南京都市圈中的中心地位”这一说法,将“宁镇扬同城化”正式提高到国家战略地位。同城化是指2 个或以上的相邻城市在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等方面具备融为一体的发展条件,以相互依托,优势互补,互动互利,促进区域经济整体发展。我国的经济改革一直以调整产业结构为重点,产业结构优化是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前提。基于产业结构角度,考察扬州地区产业结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借助定性和定量分析,明确宁镇扬同城化给扬州经济发展带来的具体影响,有助于扬州地区进行产业结构的重组和调整,选择主导产业,确定配套产业,在同城化的趋势下推进经济整体协调发展。
1 扬州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经济联系和比例关系。一般来讲,是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比例关系。通过分析扬州地区1980-2010 年生产总值及其构成情况可以看出,扬州的产业发展总体趋势良好,但是依然存在许多问题。首先,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1990 年以来,扬州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占三次产业的比重大幅提升,但与苏南先进地区相比仍然偏低,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就更大了。其次,重点发展的工业产业产值明显增长,竞争力较强,但产业整体竞争力较弱。扬州以机械化工、纺织业、船舶及其配套件等为主的工业产业,大多已发展成熟甚至处于衰退期,而新兴的软件工业园等高新技术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导致其带动力和辐射力未得到充分发挥,制约了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第三,大企业带头作用不够,技术创新和品牌开发实力不足。扬州地区中小企业居多且自主研发程度不高,大多数中小企业品牌战略意识不强,企业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低限制了其企业总产值的不断增长。
2 同城化对扬州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2.1 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不断下降
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是指同种产业结构的相近程度,通过相似度来反映地区间产业的趋同化程度或差异程度。其计算公式为i 地区产业结构相似系数:
其中,i 和j 表示2 个区域,分别表示部门n 在区域i 和区域j 的工业结构中所占比重。相似系数通常介于0 和1 之间,相似系数越大,两地区产业结构相近程度越高。
下一步是宁镇扬3 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如表1 所示,3地的产业相似系数都在0.8 以上,3 次产业趋同现象明显。从横向看,扬州和镇江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明显更高,一方面由于一江之隔的地理原因,另一方面由于南京率先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而扬州镇江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较慢,第二产业仍占较大比重,导致南京与扬州、南京与镇江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相较于扬州与镇江更低。从纵向看,宁镇扬3 地之间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均呈现总体稳步上升的趋势,说明3 地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愈加明显。而用统计分析软件Eviews6.0 对南京/扬州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与扬州GDP 作相关性分析,得出各年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734,-0.5129,-0.4436,-0.4027,-0.3522。由此可见,产业结构相关系数与GDP 呈负相关,说明产业结构高度相关增强了同业间的竞争,不利于经济发展,但是我国的产业结构高度相关问题是特定阶段的产物,由于改革开放前过度重视重工业的发展,以及区域平衡发展战略的实施,导致相邻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较为普遍,从负相关系数逐年变小可以看出产业结构高度相似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在不断降低,市场力量逐渐扭转了这种负面影响,推动产业结构逐步走向协调。
表1 宁镇扬3 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
2.2 产业融合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产业结构高度相似,可以进一步推进宁镇扬3 个地区的产业融合。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部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尤其表现为高新技术产业向传统产业渗透及三次产业之间的融合。首先,产业融合可以带动扬州新兴产业更快发展。扬州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而南京作为江苏省省会,高新技术的发展比扬州要成熟的多,南京高新区是创办较早的国家级高新园区,园内高新技术企业众多,条件相对优越,宁镇扬同城化可以加强南京对扬州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导向作用,促进其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其次,产业融合可以有力的推动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化。将高新技术应用于扬州的传统产业中,可以影响传统产业的生产特点,改进生产工艺,进一步改善其供求状况,使扬州地区已趋于饱和的传统产业重新焕发生机。第三,产业融合有利于降低成本,避免重复建设,实现资源高效配置。比如南京化工园区重点发展石油与天然气化工、基本有机化工等上游产业,而这恰恰是扬州化工园区烯烃类化工、精细化工等的原材料,由此可以按照产业的上下游进行错位发展,促进产业互补,降低生产要素和人才跨地区流动成本,加强各方联动发展。
2.3 区位商LQ 值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
区位商又称专门化率或地方专业化指数,它由哈盖特首先提出并运用于区位分析中,是衡量某一个区域产业结构与全国平均水平差异的指标,反映一个地区的专业化水平,也可用来衡量某一产业在一个地区的规模聚集程度及其在高一层次区域中的聚集规模优势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i 表示第i 个产业,j 表示第j 个地区,表示第j 个地区第i 个产业的产值指标。LQ 是否大于1 是区位商法判断一个地区是否存在产业集聚的标准。LQ>1,则表明该地区存在产业集聚,否则不存在。
由于宁镇扬3 地的产业均以制造业为主,在此以制造业为代表计算3 个地区2010 年的区位商,下一步是2010 年宁镇扬3 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基本情况,如表2 所示,宁镇扬三地的制造业区位商均大于1,说明3 个地区都形成了制造业集聚现象。用宁镇扬各地区的制造业区位商和GDP 作为两组相关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相关系数为0.9188,说明区位商和GDP存在高度正相关,产业集聚程度越高,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宁镇扬同城化战略有利于形成规模更大的产业集聚,各地区可以在各自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专业分工与产业重组,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来提高生产效率,形成规模经济。
表2 2010 年宁镇扬3 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基本情况
3 结论及对策
3.1 结论
由于产业结构高度相似,使得宁镇扬同城化规划有了实施的可能,研究虽然得出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与经济发展呈负相关,但是相关系数的不断下降也说明其消极影响在不断减小。宁镇扬同城化可以促进产业融合与商业集聚,这两点均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所以总体来说,同城化对于扬州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2 扬州的战略措施
对于加速推进宁镇扬同城化,“交通的同城化是前提,产业的同城化是趋向,规划的同城化是方法,公共服务的同城化是基础,环保的同城化是责任,制度的同城化是保障”。首先从交通入手,扬州地域横跨长江延伸至江北,宁镇扬同城化战略可以很好的解决南京在地理上对苏北辐射短缺的问题。扬州新建汽车站,建宁扬、宁通城际铁路,新建南京至仪征轻轨等一系列措施,真正建立一小时抵沪、半小时抵宁的城际交通体系,迈出扬州对接南京大都市圈的第一步。其次,在产业上,最关键的要形成优势互补。扬州应依托现有的船舶、汽车等产业基础,一方面推动传统产业向高效低能耗升级,立足和放大资源优势,推动传统产业特色化发展;另一方面在已有的高新技术产业条件下,更好抓住宁镇扬同城化这一机遇,以软件业为主导产业,以及与其关联密切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配套产业,加快推动与南京高新园区的交流与合作,建设长三角北翼重要的高端制造业基地。最后,扬州是一座生态环境优良、文化底蕴丰厚、宜居宜游的现代都市,应在此优势上大力发展创新生态型、休闲享受型产业,在交通同城化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旅游一体化,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等,打造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世界名城。
[1]陈伟.宁镇扬产业结构趋同化与专业化的实证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2(6).
[2]王文森.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在统计分析中的应用[J].中国统计,2007(10).
[3]周振华.产业融合: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4(4).
[4]吴涛.扬州借“巧战略”实现精明发展[N].扬州日报,2012-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