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趋势下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2014-12-13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摘要:产业融合作为产业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形态、新趋势,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产业融合可以推动多个产业之间形成共同的技术和市场基础,进而推进产业由低级向高级攀升,有利于打破区域间的壁垒和障碍,推动区域间资源要素充分的流动与重组。加快产业融合发展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是培育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的重要途径。推进我国产业融合发展,必须把握产业融合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突出承接产业转移和瞄准新业态、新趋势,重点推动传统产业与战略新兴产业、制造业与服务业、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硬件生产与软件开发融合发展,加快价值链升级、禀赋升级、载体升级。尽快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关键词:产业融合;产业链条;产业渗透;河南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4)11-0044-05
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产业之间的渗透融合日益活跃,不断推动着整个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合理化,并架构出融合型的产业新体系。产业融合是产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是社会生产力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必然趋势。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产业结构过度依赖加工制造、竞争优势过度依赖要素成本,在全球分工中产业链偏前端、价值链偏低端,而产业融合可以推动多个产业之间形成共同的技术和市场基础,进而推进产业由低级向高级攀升。所以,加快产业融合发展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力量。本文以河南产业融合发展为例,通过对省域产业融合发展的例证分析,进而为加快我国产业融合科学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一、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分析
产业融合是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在技术与制度创新的基础上相互交叉、相互渗透,逐渐融合为一体形成新型产业形态的动态发展过程。实质上,产业融合的过程就是打破原有产业或企业间的分工界限,形成一种新的分工链条,之后通过产业分工链条的重新组合建立一种有序的产业内部或企业内部的分工链条网。
随着科技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产业融合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融合成为产业融合的主流趋势。一方面制造业服务化成为发展趋势。在工业产品的附加值构成中,制造业环节占比逐步下降,研发设计、营销物流、产品维护等服务占比越来越高。2010年以来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占全部服务业的比重普遍在60%—70%,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43%,许多制造业跨国集团通过战略转型,主营业务、业务增值、管理模式及赢利来源均以服务为主。另一方面,服务业制造化倾向逐步显现。一些在价值链上处于主导地位的服务企业,凭借其技
术、管理、销售渠道、品牌等优势,在全球市场选择工厂通过贴牌生产、连锁经营等方式嵌入制造环节,共同向消费者提供服务。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双向互动融合,使得产业价值链重构为一条既包含制造业价值链增值环节,又包含服务业价值链增值环节的融合型产业价值链,在产业层次上表现出了显著的结构升级效应。
集聚化、配套化成为产业融合的产业组织形式。随着产业融合的不断深入,产业发展在空间上呈现集聚现象,在组织上呈现配套模式,这不仅带来了专业化和规模经济,还使得知识外溢,企业之间共享信息。放眼世界,伦敦集聚了英国商业服务、金融服务等服务业集群,硅谷集聚了高新电子产业集群。聚焦国内,杭州集聚了大批电子商务企业,上海打造金融集群成为了世界新的金融中心。
全产业链发展逐渐成为产业融合的利润增长模式。随着新技术、新业态、新管理模式的不断涌现,产业分工更加细化,价值链的增值环节变得越来越多,制造企业不再仅仅关注产品的生产,而是不断调整技术、人力和管理资源,加速向前期的研发设计、中期的管理融资以及后期的销售物流服务等全过程渗透。
信息化成为产业融合的主要技术载体。由于信息技术具有渗透性、带动性、倍增性、网络性和系统性等特点,推动了产业之间的融合。智能制造、创新设计等革命性的制造方式以及电商、网购、众筹等新的业态、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产业界限越来越模糊,特别是制造业和服务业二者之间关联性、密切性、协同性进一步提高。
产业要素集聚虚拟化成为产业融合的新特点。随着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业间网络化联系日益紧密,同业竞争者、产业链配套者、消费者以及其他相互关联的组织不再局限于集中布局某一块区域或是地域距离局限,而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协作生产、联合主导和发展技术标准,实体企业仅保留其核心功能,而常规功能将虚拟化,以往的产业融合各种经济活动逐步演变为一种网络化动态化的新合作产业形态。
二、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立足于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方向,我们可以将产业融合分为产业内融合、产业间后向融合(农业向工业渗透、工业向服务业渗透、农业向服务业渗透)、产业间前向融合(工业向农业渗透、服务业向工业渗透)以及产业间双向融合(由工业向农业、服务业双向渗透)四种类型,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河南实际分析我国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产业内融合发展稳步推进
产业内融合主要是指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中,各自独立的产品或服务在产业内部重新组合结为一体的整合过程,例如农业内部种植、养殖、畜牧、水产等各子产业的融合、工业内部上下游关联产业融合以及服务业内部商贸、物流、文化产业的融合等等。河南在推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中,有效整合分布于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水产业中的各类农业产业资源,推动农业产业内部各子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引导农民进行作物轮作间作套作、农林混种、林药混种、水体复合养殖、混合造林,持续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在工业产业内融合上,一方面河南依托行业龙头企业,推动行业内产业链上下游整合,延伸企业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对传统制造业的渗透融合,依托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推动工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在服务业产业内融合上,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主打文化旅游牌,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如红旗渠红色旅游、少林寺文化旅游;借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推动商贸业、运输业、仓储业、邮政业融合发展。
2.产业间后项融合发展成为主流趋势
产业间后向融合是指遵循产业演进顺序的产业融合类型,主要包括农业向工业渗透、工业向服务业渗透、农业向服务业渗透等产业融合。农业向工业渗透融合,主要是依托农产品深加工向产业链后端延伸,由农业环节进入工业环节,尤其在电商新模式不断渗透传统产业的主流趋势下,农业生产经营不断涌现新业态,全国“一村一品”、“一镇一品”的块状经济形态层出不穷。
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更是充分发挥农业资源和产业优势,通过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和集约化原料生产基地,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由粗放生产到初级加工再向精深加工延伸,打响了原阳大米、开封西瓜、中牟大蒜、信阳毛尖、灵宝苹果、洛阳牡丹、鄢陵花卉、焦作四大怀药等诸多特色农业产品,逐步实现了由国人“粮仓”向国人“厨房”的转变。
工业向服务业渗透融合,尤其是制造业向服务业的渗透融合。随着生产过程中不断强化的技术协同创新和服务整合,越来越多的生产性服务成为生产制造过程的中间要素。例如,我国著名工程机械企业三一重工,在全球工程机械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经过长时间的规划提出“品质改变世界”的发展理念,借鉴汽车行业4S店的服务模式,率先提出“6S中心”理念,在行业中建立拥有“整机销售、配件供应、售后服务、专业培训、产品展示、市场信息反馈”6大功能的6S中心,推动企业经营重点从“品质型生产制造”转向“服务型生产制造”,在用品质改变世界的同时,也引发了一场以服务重整行业的革命。
3.产业间前向融合发展日益明显
产业间前向融合主要包括工业向农业渗透以及服务业向工业渗透两种产业融合类型。
工业向农业渗透融合,主要表现为生物技术、材料技术、信息技术、数字技术、航天技术等诸多高新技术加速向传统农业和普通农业生产经营领域的介入、渗透和扩散,从而导致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在河南比较显著的当属能源农业,譬如生物质能源产业,作为新能源领域领军企业的河南天冠集团,是国内唯一一家同时拥有生物乙醇、生物天然气、生物柴油三大生物燃料的企业,其在不断提升核心生产环节的同时,积极向农业融合发展,先后在印尼等海外地区建设木薯等原材料基地,保障其生物质原材料稳定供应。
服务业向工业渗透融合,研发设计、资讯管理、电商物流等以制造业为主要市场的服务部门,凭借其在产业链高端的控制力,为了寻求全产业价值链的价值增值,利用专利技术、管理经验、销售渠道、物流网络等优势,在制造业市场上选择厂商贴牌生产进而嵌入制造环节。最为典型的案例当属电商龙头阿里巴巴,其依托天猫电商平台联合格力、海尔、格兰仕、特沃斯、联合利华等知名制造企业开展联合定制业务逆向进军制造领域。
4.产业间双向融合发展亮点频现
产业间双向融合是指由处在产业中间层次的工业同时向农业、服务业两个方向渗透融合,即制造环节一方面向前端农业产业链上游把控原材料市场,另一方面又向后端服务业渗透产业链下游打造销售渠道。在河南最为典型的就是食品制造企业,例如双汇集团、众品集团。
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低端融合仍占主流,产业融合发展方式落后
当前,我国产业融合发展中低端融合仍占主流,以信息技术、工业化手段为主要方式推动产业融合的传统融合占比重大,这些融合中产业之间主要是依托产业链的简单扩展来实现,而不是以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为媒介的高级融合方式,也尚未建立依托新媒介发展的产业融合体系,产业融合的创新性优化效应、竞争性结构效应、组织性结构效应、竞争性能力效应、消费性能力效应以及区域一体化发展效应还未真正展现。
2.大型企业集聚不足,产业融合发展组织乏力
当下,跨国集团或者大型行业龙头企业已经成为产业融合的主要引导和实施者。跨国集团或龙头企业的产生和发展,实际上就是资本融合、产业融合的发展史。以河南为例,虽然河南制造业具有一定规模,但在国际分工中位置并不高,具有优势的产业集群尚未真正形成,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和产品仍占相当比重,对现代服务业的需求层次和总量都相对不高。截止2014年7月,世界500强企业总部布局河南的仅有1家,而北京有52家、上海也有7家。这表明河南大部分行业产业集中度较低、知名龙头企业较少,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创新型龙头企业。总部经济集聚不足,使河南难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难以在国际一体化经营中使产业划分转化为产业融合,也难以通过服务外包形成对与金融、市场销售、人力资源、外购信息技术等相关的现代服务业的拉动发展。
3.技术创新支撑能力薄弱,产业融合发展基础缺失
近些年随着技术创新投入资金不断加大,但是比较国外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众所周知,技术创新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扩散导致了技术融合,技术融合使不同产业形成了共同的技术基础。技术创新不仅通过开发替代性或关联性技术、工艺和产品,然后通过渗透扩散融合到其他产业之中,而且也能给原有产业的产品带来了新的市场需求,从而为产业融合提供市场空间。聚焦河南,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创新能力弱、自主知识产权匮乏、核心技术依赖国外、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设备基本上依赖进口等问题,导致河南很难在技术创新驱动的产业融合方面与其他地区相竞争。
4.政策引导缺失以及制度存在壁垒,产业融合发展缺乏外部推动
一方面,产业融合发展的引导政策缺失。河南近些年从宏观层面的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指导意见,到中间层面的先进制造业、高成长服务业、农业产业化集群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再到包括化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的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基本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政策体系。但受传统城市化的行业分割体制影响,现有产业政策基本以引导自我增强型的产业内部循环发展为主,缺乏引导产业融合发展政策。另一方面,产业管理体制的制度壁垒。不同产业之间存在着进入壁垒,这使不同产业之间存在着各自边界。在现有宏观经济体制条件下,受行业管理体制制约,包括城乡二元分割、制造与服务分割、高新技术与文化分割等,产业融合发展难以协调。即使是在同一大类行业中,如现代服务业,其管理也非常分散,涉及行政管理部门较多,职责分工交叉,条块分割,从而导致服务创新和竞争环境不理想,产业融合发展成本较高。
5.跨行业复合型人才短缺,导致产业融合发展缺乏活力
产业融合能否深入发展,关键取决于人才竞争。由于尚未有效突破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困局,在产业融合中现有的人才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存在巨大矛盾。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兼备较强项目管理能力、良好技术背景、快速学习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既要掌握本行业前沿技术,并且对未来技术融合发展走势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又要熟悉跨行业流程的理解和操控,具备高度的商业敏感性以及管理、沟通和合作能力,拥有较强的综合素质。不仅作为人口大省的河南缺乏这方面高级专业人才非常缺乏,国内诸多省区的人才短缺问题都在直接制约着产业融合的快速发展。
四、促进产业融合科学发展的政策建议
推进我国产业融合发展,必须把握产业融合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突出承接产业转移和瞄准新业态、新趋势,重点推动传统产业与战略新兴产业、制造业与服务业、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硬件生产与软件开发融合发展,加快价值链升级、禀赋升级、载体升级。尽快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1.优化产业融合的政策环境
产业融合的发生,需要有一个包括发展规划、政策体系、推进机制等在内的良好的外部支持环境。要厘清我国产业融合发展现状,明确产业融合发展目标,研究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把握全球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产业融合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将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纳入十三五规划,明确产业融合的重点领域、行业、区域,力求做到重点突出,以点带面,有序推进产业融合全面发展。
加快建立有利于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管制政策,打破部门分割及行政垄断局面,消除部门、行业、城乡界限,尽快形成条块结合、辐射联系的管制模式,在产业间形成合理的经济联系,加快推进产业间的融合发展。
加大财政投入,扩大扶持范围,对与涉及产业融合的相关项目实行政策倾斜。转变扶持方式,由单一“奖励”调整为“项目补贴、贷款贴息、税收减免、土地优惠、奖励配套”等多种方式,注重由“事后奖励”向“事前培育引导”转变。
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协同,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扶持引导,实施支持企业创新政策,打破行业和地区壁垒,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促进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内容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催生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满足新需求,推进产业融合的专业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
2.夯实产业融合的要素支撑
技术、人才、信息、金融等要素的集聚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保证,产业融合亟需构建综合性的要素支撑平台,发挥要素的集聚效应。
以产业集聚园区为载体,构建产业融合空间支撑平台。按照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要求,优化产业融合的结构和空间布局,促进要素在各类产业集聚园区内集聚和流动,着力提升产业承载力,构筑产业融合空间支撑平台。以技术创新体系为依托,构建产业融合技术支撑平台。依托区域创新体系,针对不同类型产业融合模式的技术特征,围绕产业内部融合所需的产业链延伸、补充、拓展等关键技术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技术研发平台;围绕产业间跨界融合所需的公共技术,调动公共技术创新平台的积极性,发挥产学研一体化技术体系的优势,构筑综合性立体化的产业融合技术支撑平台,促进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以促进产业融合为目标,构建金融支撑平台。设立产业融合金融引导基金、科技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科技融资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建设产业融合金融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探索设立产业融合项目融资登记中心,为投融资双方提供登记服务,将融资信息集中发布,推动企业与金融机构有效对接,缓解产业融合投融资难题。
以信息化深入推进为契机,构建产业融合信息支撑平台。针对产业融合发展要求和信息化推进现状,设立现代信息服务业专业化产业园区,建设面向行业和区域产业融合的各类现代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深化信息技术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应用,建设面向广大中小企业的公共电子商务平台和信息技术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催生的新兴产业,引导行业内大企业联合建立服务全行业的共性信息技术应用平台,为产业融合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3.完善产业融合的企业主体机制
充分发挥企业在产业融合中的主体作用,完善产业融合主体机制。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加快企业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引导和支持有实力、有优势的企业主体参与河南产业融合。
推进企业战略创新。加强企业组织结构创新,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鼓励企业通过混合兼并、战略联盟等形式实现资源的合理流动,在技术和市场开发方面共担风险,在观念上进行革新、战略上实施转变,从多方面推进产业融合。
发挥重点企业参与产业融合的带动示范作用。深入推进煤炭、化工、钢铁、装备制造、有色冶金等行业骨干企业战略重组,着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使其成为引领产业融合的重点骨干企业。鼓励重点骨干企业在国内外开展多种形式的购并或跨区域联合重组,支持有条件的重点骨干企业向跨国公司发展。
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参与产业融合。推动中小企业向专业化生产、精益化管理、自主化创新、集约化经营、信息化带动、品牌化运作等方向发展。着力抓好成长型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初创型小企业的培育工作,支持中小企业通过行业协会、企业联盟、协作配套等方式开展合作,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4.提升产业融合的技术创新能力
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推进我国产业融合的关键。构建有助于产业融合发展的自主创新体系,以培育创新型融合企业为主体,以重大科技专项为抓手,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为产业融合提供持续动力。
实施技术创新能力培育工程。综合运用工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资金,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围绕培育新兴产业、新型业态和新型模式实施技术创新能力培育工程,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加强产业融合相关技术协作,共建技术开发机构或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围绕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技术会同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断提升重点行业及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
5.培育产业融合的高端人才
突破现有人才管理评价制度,建立第三方人才评价机制,保证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科学界定政府、市场、社会在人才发展上起的作用,保证多样化人才源源不断涌现。加强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管理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鼓励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院校面向市场需求,积极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培养相关人才。支持有关技术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推进与行业应用结合的技术教育,培养各类产业融合应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健.产业融合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郑明高.产业融合:产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3]厉无畏.产业融合与产业创新[J].上海管理科学,2002,(4).
[4]徐家洪.承拉产业转移园区产业链培育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14,(5).
[5]林民盾,杜曙光.产业融合:横向产业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2).
[6]严奇春,和金生.基于学科交叉与产业融合的交叉创新规律探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4).
责任编辑:晓立中州学刊2014年第11期产业互联网驱动下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以河南为分析例证2014年11月中 州 学 刊Nov.,2014
第11期(总第215期)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No.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