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地理国情普查调查方法的探析

2014-12-13肖烈钊

中国科技纵横 2014年17期
关键词:内业国情外业

肖烈钊

(江西省地理国情监测遥感院,江西南昌 330052)

关于地理国情普查调查方法的探析

肖烈钊

(江西省地理国情监测遥感院,江西南昌 330052)

地理国情普查是以厘清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空间分布规律、特点和关系为落脚点开展的全国性的地理国情调查工作。地理国情普查成果,不仅影响到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还是国家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此过程中,往往需要使用到多种技术和手段,以保证采集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本文从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的内容着手,分析地理国情普查技术操作流程,探析地理国情调查方法,并提出了保证地理国情普查调查方法有效性的相关策略。

地理国情 地理国情普查 普查方法

1 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的主要内容

从整体角度来讲,地理国情普查工作是以高地面分辨率的数字正射影像图为基础,结合多源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行业专题资料,依次完成国情普查资料整合、数据分析处理、地表覆盖信息普查和国情要素信息普查、解译样本数据采集和建库、统计分析等工作。

具体来讲,其一,国情普查数据整合,就是对多尺度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进行有效地整合和转换,使得其满足地图数据的要求,为后期的地理国情普查工作打下基础;其二,数据的整合优化,就是将国土部门、水利部门的数据集合起来,对于相关数据进行转化整合,为后期的数据分析工作奠定基础;其三,遥感影像解译工作,结合参考资料,对高分辨率正射影像进行判读和解译的同时,做好核查和整理工作,从而获取工作区域内的地表覆盖分类信息,全面掌握自然、人文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形成地表信息普查成果数据库;其四,以道路、水体、建筑物、地理单元等为对象,掌握其空间分布情况,参考行业专题资料,实现属性信息的提取,以形成地理国情要素数据库;其五,解译样本数据采集和建库工作,是从实地和影像两种不同侧面反映出地物的分布和覆盖情况,使得两者得以相互印证,帮助其更好的解读地理国情信息。其六,统计分析工作,基于普查信息数据库,开展地理国情信息的统计分析与评价。

图1 地理国情普查作业流程图

2 地理国情普查技术操作流程

地理国情普查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详细来看,其作业流程主要归结为以下几个阶段。(1)资料信息的收集阶段。地理国情普查工作中,涉及到数据信息种类繁多,牵涉到影像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专题数据等信息。在此过程中,应该严格依照数据收集规章流程,使用相应的采集方法去做好数据收集工作。对数据来源单位先行调查摸底、对应明确、制定统一表格,以省普查办名义向有关单位去函,并指派专门人员到设市区、县

(区),组织召开专门会议,开展培训。使需要收集的资料内容清楚、人员落实、责任明确,确保该收的收齐、该认可的认可。同时做好汇总分析,为后期调查工作奠定良好的信息基础。(2)资料信息数据处理阶段。收集到的资料数据还属于半成品,往往需要进行统计分析,去伪存真。对地理国情普查有指导性意义的资料内容,应采取数据提取、数据重组,分类转化的方式去实现整合,使其满足相应的地理调查内容指标要求,对包括道路、水体、建筑物、机关单位、水电设施、医院、学校等在内的地表覆盖和重要地理要素采集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3)地理国情要素数据采集阶段。在基础数据健全的前提下,积极参照其他专题数据,以内业判读,解译的方式去实现分类提取、补充和更新。在此基础上,积极提取相关属性的数据层。(4)地表覆盖数据内业解译阶段。地表覆盖内业解译与上述的国情要素数据提取类似,都是在地图影像的基础上,依照地理国情普查实施方案和指标要求,对其进行内业判读、解译、提取。明确地表覆盖分类的采集内容与指标,结合作业区域实际情况,采集到二级或三级地类。在此基础上区分不同覆盖,对地物类别处于难以判定的情况及时做出标记,便于后期开展实地核查工作。外业作业人员到实地核查过程中,要严分细判,采集外业解译样本,反馈给内业人员,帮助内业人员更为准确地影像判别认知。内业解译人员和外业核查人员要结对子,及时沟通对接,避免认知模糊。内业分类数据在提交之前,要经过严格的内业检查和外业人员相互核查比对。由此而形成初步的内业解译数据结果,就比较准确了。(5)外业调查底图制作阶段。将内业分类与提取的信息进行符号化,对必要的名称等属性项进行标注,套合正射影像,制作外业调查底图,为外业调查与核查提供工作底图。外业底图制作参照《地理国情普查外业地图制作技术规定》。(6)外业调查和核查阶段。对于外业调查和核查阶段来讲,要把握先内后外、从外到内、内外结对、相互提醒的原则。首先,是对内业分类和判译的地表覆盖图斑和要素实体的相关属性进行核实、确认和补充。其次,是检查判读工作的有效性,看看其是否存在误判的情况。采集遥感解译样本,帮助内业解译人员了解影像与实景的相互关系,使影像判读、实景认知相得益彰。再次,成果应用阶段,判断数据质量应该遵循实际客观依据结果,在保证质量、准确性的同时,使得数据结果显得更加合理。最后,在进行外业调查和核查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国家技术标准和规范,注意外业的路线、方法,注意调查到点、沿线、周边。注意一级检查100%图幅20%面积和二级检查20%图幅和100%面积的范围概念。疑问的要重点核查,保证此工作质量的提高。(7)内业整理阶段。在外业调查和核查之后,应该以此为基础,结合一些重要地表、重要地理元素等专题资料,对各个数据层进行编辑、整改,在此基础上构建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库。(8)统计分析阶段。基于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库,开展地理国情信息统计分析,包括对自然和人文等重要地理国情信息的基本统计分析;同时,依据收集到的行业专题资料,在基本统计成果的基础上,将地理信息与社会经济数据进行整合,从而对社会经济发展进行空间化、综合性统计分析与评价。(9)元数据生产阶段。元数据的生产贯穿地理国情普查的全过程,元数据主要包括成果数据基本信息、数据源、数据采集、外业调绘核查、质量检查、成果验收以及成果总体精度共8个方面的情况。要注重原始数据,保证原始记录真实性,并按规定统一的方法以矢量格式提交。(10)成果汇交阶段。按照国务院普查办的相关规范要求整理汇交普查成果,保证普查成果的完整性。

3 保证地理国情普查调查方法有效性的策略

(1)开展教育和宣传,营造地理国情普查氛围。地理国情普查是国务院统一部署的全国统一范围、统一规范、统一时点的复杂性工程,需要全社会关心理解和支持。应该积极做好地理国情普查宣传和教育工作,使得从负责单位到社会基层都高度重视地理国情普查调查工作,树立正确的地理国情普查工作观念,营造良好的地理国情普查氛围。具体来讲,方式方法多样,如公益广告、专题晚会、宣传单、公共信息等渠道。积极组织单位教育宣传活动,使得地理国情调查人员有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社会各界主动支持和积极参与,在后期开展活动的时候可以更加积极参与进去。(2)强化素质和技能,打造地理国情普查队伍。在地理国情普查调查活动中,应该高度关注于调查人员素质和技能的提高。一般情况下,都是以培训工作为主要方式来实现。首先,制定完善的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培训体系,将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普查方法技能、职业道德培养都纳入培训体系中去,以保证从事地理国情普查的人员都是能够胜任工作需求的;其次,积极将普查结果纳入到个人绩效考核和组织绩效考核中去,使得其以更大的热情参与到地理国情普查工作中去;最后,注重地理国情普查经验交流会的开展,使得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普查人员意识到自身存在的缺陷,以便查缺补漏。(3)注重合作和共赢,发挥各个部门的普查效能。由于在地理国情普查调查过程中,涉及到很多部门,如何保证各个部门通力合作、形成合力,以促进普查工作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是我们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对此,我们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明确各个部门在普查过程中的权限和职能,做好区域划分和工作任务分派工作,保证各自部门任务量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其二,不断强化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倡导团队合作精神,为地理国情调查方法的有效执行打下组织基础。其三,特别要重视资料利用、成果共享,如地理国情普查成果与国土资源、农业、水利、林业、交通、环保、医疗、教育、通讯等战略合作。(4)健全规章和制度,保证国情普查工作开展。首先,积极学习国家现阶段关于地理国情普查调查工作的法律法规,从法制的角度上去认识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的重要性,保证严格依照各项技术规范去开展工作;其次,积极依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合理的调整和改善国情普查工作中的不足,为开展各项普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秉持与时俱进的精神,适时调整现阶段规章制度,使得其更加符合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的需求。

4 结语

地理国情普查调查方法的有效性,需要健全的管理制度、有序的工作流程、严谨的工作态度、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以及严格的审查制度。因此,我们应该积极从上述几个角度入手,积极做好改善和调整工作,使得地理国情普查调查工作进行得更加顺利。

[1]GDPJ 01-2013《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

[2]GDPJ 06-2013《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技术规定》.

[3]GDPJ 09-2013《地理国情普查检查验收与质量评定规定》.

[4]《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实施方案》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猜你喜欢

内业国情外业
应用地表覆盖数据估算LiDAR内业工作量的方法研究
基于移动 GIS 的公路工程外业调查系统研究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内业资料管理思考
基于市政管线外业采集命名规则和辅助软件开发
建筑工程内业资料管理探讨
天津市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外业调绘核查
公路外业测量中GPS RTK测量技术的应用探究
地理国情监测知识支持库初步设计
特定国情教情中的中小学校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