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总目标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2014-12-13中央党校党建部
■中央党校党建部 孙 林
自1978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届三中全会都承担着深化改革的重任。纵观35年来7个三中全会中心议题的变化,有5次议题直接与深化改革相关,2次和农村改革与发展相关。党的7次三中全会的改革部署及实践,无疑将中国改革推向了更大的范围、更深的层次和更高的水平。当前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在这种形势下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注定是一次继往开来、蓄势待发的全会,必将推进中国改革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总目标,提出全面推进统筹协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绘制了一幅未来中国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改革千条线,全系一根针。我们党是中国改革的倡导者、领导者和推动者,全面深化改革关键在党,党的建设水平高低关乎改革的成效大小甚至成败。
建党90多年来,党的建设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新形势下,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始了新的征程,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明确了总目标和主要任务。毛泽东说过:“我们共产党人就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总结历史经验,要完成改革任务,实现总目标,必须继续用好党的建设这个法宝,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为指引,在领导改革的过程中全面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首先,全面提高党的建设制度现代化和科学化水平。政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政治现代化的核心要素,其中政党建设制度现代化是关键。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下,党是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领导核心,“现代化”这一目标导向必然要求全面提高党的建设制度现代化,与时俱进地保持党的先进性,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此外,党在领导改革的同时实现自身建设的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应有之义,比起其他方面的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更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在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下,党的建设制度改革需要更加强调制度执行、制度公平和制度绩效,增强制度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最近,中共中央制订了工作五年规划纲要(2013-2017年),提出从以下三个方面改革和完善党的建设制度,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1)完善党的领导和工作方面的制度、法规(包括完善地方党委工作制度,规范和完善党组工作制度,完善党领导国家法治建设的党内法规,完善意识形态工作方面的党内法规,完善统一战线工作方面的党内法规,完善群众工作方面的党内法规,完善外事工作方面的党内法规,完善军队政治工作方面的党内法规)。(2)完善党的思想建设方面的制度、法规(包括完善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制度,完善党员党性教育和分析制度,完善党员、干部道德建设制度)。(3)完善党的组织建设方面的制度、法规(包括完善干部宏观管理制度,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方面的党内法规,完善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度,完善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度,完善党的基层组织工作制度,健全党员队伍建设方面的党内法规,健全党管人才方面的党内法规)。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党在建设制度改革领域推出的重大举措。
其次,统筹处理党的制度建设与建设制度改革的关系。十六大以来,党不断加强各项建设,最终形成了党的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其中,制度建设是保障党的各项建设有效落实的根本途径。近年来,党的制度建设成就显著,制度创新形式层出不穷、制度数量不断累积,制度绩效也稳步提高,但现有存量制度的整体性、协调性、科学性、稳定性等方面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在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下进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就是要将制度建设从解决制度有无的层面提升到解决制度优劣和体系化的层面上来,实现制度建设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就需要处理好党的建设制度存量与制度增量的关系,既要以创新精神探索建立新的制度,也要以改革精神优化完善既有制度;既要向制度创新要红利,也要向制度改革要红利,以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再次,着力在若干重要领域实现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突破。全面深化改革既是一项重大的系统性工程,也是一门精巧的操作性艺术,需要从战略、战役和战术方面多层规划,将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结合起来。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也是如此,需要在千头万绪的改革中既统筹推进,又抓重点、抓关键,着力在若干重要领域实现改革突破。
党的领导和执政方面的制度改革。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改革本质上是利益的调整和再分配,全面深化改革更触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所以,全面深化改革必将面临各种各样的阻力、困难、矛盾甚至冲突,在这种情势下,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没有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无法取得改革成功的。与35年前的改革开放不同,当前中国处于社会和经济双重转型期,社会结构多元化、利益格局复杂化、思想形态多样化问题日益突出,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阶段,党面临的改革难度更大、责任更重,人民群众对改革的期待也更高。只有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才能完成改革任务,实现改革目标。在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下,进行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方面的制度改革,需要从国家、政党、社会三个层面,继续完善党政关系方面的制度,继续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继续完善党群方面的制度。
此外,全面深化改革涉及领域之广、涉及主体之多、涉及利益之深前所未有,改革的深刻性、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前所未有,任何一个单位和部门都无法单独承担改革重任,必须由超越利益群体的党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改革取得成功。因此全会决定在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依托这一顶层平台必将更加系统、全面、协同、深入地得以实现。所以,在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下,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工作机制和制度,以更好地推进改革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发展。
改革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已绘就,扬帆起航正当时,贯彻落实改革显然“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因此,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首要重点是选人用人制度改革,要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基础上,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改革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改进竞争性选拔干部办法,改进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机制,区分实施选任制和委任制干部选拔方式,真正把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选拔出来。打破干部部门化,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机制和制度。完善和落实领导干部问责制,深化公务员分类改革制度,完善基层公务员录用制度。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完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方面人才顺畅流动的制度体系,健全人才流动激励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增强人才政策开放度,广泛吸引境外优秀人才回国或来华创业发展,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建立健全党群关系制度。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系统浩大的工程,在这场改革中人民群众是主体,也是改革的社会之基和力量之源,改革成功与否最终也要由人民群众打勾勾、划圈圈。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加强党群关系建设,继续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严治党,破除“四风”,增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样才能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当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最终要落实到建章立制上,这就是要建立健全党群关系制度,保障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发挥长效作用。
最后,在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下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还需要与其他改革相协调、相适应、相匹配,以更好地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