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作风建设的有效途径
2014-12-13中共柳林县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薛保平
■中共柳林县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薛保平
党的作风建议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永葆生机活力、始终纯洁向上的重要传承和重要保障。
一、作风建设要抓住“理想信念”这一根本
共产党是唯物主义政党,而理想信念的形成正是作风建设唯物化的过程。从辩证法的角度讲,理想信念与作风表现是在互相影响和不断转化的。共产党人追求的理想信念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的思想、观念,而是一种精神追求的集体化。正如“中国梦”的提出,就是以一种集体信念的形式将人民意愿与民族精神转化为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其内涵是丰富的、本质是唯物的。如果不站在这样的高度,而将理想信念狭隘地理解为个人的思想观念,是不可能真正认知并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
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就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一崇高而神圣的理想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的不断拼搏奋斗才能实现。因此,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化的过程。对旧中国人民水深火热的生存环境的思考,催生了共产党人最早的理想信念,即反对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经过近百年的革命与建设,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不断具体化、明确化。而今,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当代所有共产党人共同的理想追求与信念核心。
党的作风建设要把理想信念问题当作首要问题来解决。因为我们是拥有8500万党员的大型执政党,党员众多,情况复杂,尤其在市场化思潮与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下,部分党员的信仰被不断弱化;更加多维的思想观念与多样的个体追求使得部分党员尤其是年轻党员的个体素质趋向个性化,现有的党员教育形式与教育方法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要求;长期处于和平时期,使得近两代人在信念追求上既没有了革命战的历史传承,又缺乏现实目标的指引,理想信念的凝聚力在不断减弱。理想信念是作风建设的航标与灯塔,是一切集体行为与个体行为的原动力,崇高的、超越个体的理想信念是产生好的作风的根源,共产党人正确的理想信念应是传承于党史、孕育于党魂、植根于群众、外化于作风的。传承于党史,就是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必须认真学习党史,从革命前辈的理想、信仰和价值追求中溯源寻根,让思想作风、党性修养自觉向革命前辈和党的信仰靠拢。共产党人的理想、宗旨、传统、精神、哲学均在党史中有最直观、最厚重、最耀眼的体现,学习党史的过程就是坚定信仰的过程,从一个个英雄壮举铸就的红色经典中,从一幕幕历史片段凝结的红色精神中,沐浴党的光辉、领会党的真谛、融入党的血脉。学习党史,最为主要的就是把个人的信仰追求融入党的集体信仰和集体意志中,进而使党的集体信仰和集体意志成为个人的价值追求。孕育于党魂,就是要求共产党员必须从党的灵魂中孕育出一颗真诚的党心。党在长期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等就是党的灵魂所在,它们是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和力量之源,是共产党人精神的铁与钙,共产党员要把这些精神凝聚为自己的党心,在新的时代、新的事业中永久传承和发扬光大。植根于群众,就是要求共产党人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人民群众是立党之基、执政之本、力量之源,近百年的党史告诉我们,党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命运与共,革命初期的星星之火之所以成为燎原之势,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之舟之所以乘风波浪,都是因为共产党人把自己作为种子,扎根于群众之中,汲取了人民群众的丰富营养。每一名共产党员都应该饮水思源,用实际行动回报群众对我们的拥护和爱戴,建立起党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外化于作风,就是要求共产党员将党的理论与实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自觉改造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勇于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正视和改正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把理想信念内化于心、固化于魂、外化于行,体现在日常的工作作风与一言一行中。
二、作风建设要打好“四风”整治这一硬仗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一套强有力的反腐“组合拳”展示了对加强作风建设的坚定决心,在最近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主要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可以说,“四风”整治就是全党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作风建设的主要内容。“四风”问题解决好了,就可以带动干部作风和其他一些问题整体好转,整治“四风”也是作风建设的最佳着力点和切入点。
“四风”是党员干部脱离群众的集中表现,严重违背党的性质宗旨,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与党的群众路线背道而驰。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就是同党内不同时期的各种“作风”、“主义”斗争的历史,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党的发展史上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对党的发展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危害,有时甚至使党遭遇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四风”中,形式主义出现最早,党的奠基者毛泽东曾多次撰文批判形式主义,在1929年6月14日《给林彪的信》中,毛泽东首次批判了形式主义,其后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又对形式主义的不同延伸和表现进行过深刻的批判。形式主义总是伴随着官僚主义。邓小平曾深刻地指出: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毛主席曾撰写《官僚主义的二十种表现》,对官僚主义的各种作派有过深刻而形象的揭露。从上世纪90年代起,党中央多次在党的重大会议中提出要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与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一样,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也是相伴相生的,极度的享乐主义就是奢靡之风。艰苦奋斗是党的优良传统,享乐主义乃至奢靡之风就是完全背弃了这一传统,把权力等同于享乐,把奢靡当作特权。在建国初期,“有功之士”以功自居,把享乐作为胜利的附属品、作为功劳换取的特权,张青山、刘子善是其中的代表;改革开放以后,受西方世界各种思潮的影响,有的同志逐渐被侵蚀腐化,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大肆挥霍,穷奢极欲,“四风”现象严重。“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四风”积久,伤民日深,失去民心,党就失去了血脉与根基,就会陷入绝境。
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自觉摒弃这四种不良风气。一是要突出“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领导干部既是活动的组织者、推进者、监督者,更是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必须充分认识和深入践行“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在思想上行动上作风上严格与“四风”划清界限。“为民”就是要在思想上摆脱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为名利所驱,不搞权力崇拜,将“为民”作为第一意识和最低标准,自觉、主动地为群众服务,逐步实现由“官本位”向“民本位”的转变;“务实”就是要在行动上贯彻群众路线,踏踏实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不搞“花架子”、“空架子”,少建“政绩工程”,多上“民生项目”,让人民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果和变化;“清廉”就是要在作风上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清廉正派,为民吃苦在前,比民享乐在后,用“清廉”给权力涂上防腐剂。二是要坚持加强党性修养。“四风”问题既是脱离群众问题,也是偏离党章、脱离党性问题。少数党员干部在群众面前高高在上,与党性原则格格不入,具体表现就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以最近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始终听党话,坚决跟党走,坚定党性原则,坚守为民宗旨,坚持用党的新要求、新思路武装自己,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和人民公仆。三是要进一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对照查改“四风”的各种表现。各级党委要对照八项规定,认真查自身问题,针对提改进办法。领导干部要带头着力整治和改进学风文风会风,着力控制“三公”经费支出,着力整治跑官要官等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着力解决吃拿卡要问题,着力解决接受会员卡、商业预付卡问题,着力解决“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问题,着力制止滥建楼堂馆所,统筹制定领导干部办公用房、住房、配车、福利、休假等工作生活待遇标准,落实不赠送、不接受礼品的规定,切实解决违反规定和超标准享受待遇的各种问题。
三、作风建设要注重带动效应
作风建设要想取得实效,干部的自觉性是一个方面,但更要注重有示范、有目标的带动。如果把作风建设视为一个过程,那么其一“头”一“尾”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从实际操作来说,就是要注重发挥两个“带动”作用。
一是领导干部的“龙头”带动作用。领导干部是作风建设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一方面是由于在一个单位中,领导干部就是权威的象征,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会对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产生强烈的示范、导向和带动作用。因此,在作风建设上,领导干部就是标杆、表率,党员跟着干部走,群众跟着党员走。领导带好了头,好的集体作风建设就成功了一半。所以,领导干部要做“好作风”的样版与示范,做到正人先正己,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领导干部不仅要带头转作风,还要带头抓作风,要有认识的高度和落实的力度,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另一方面,领导干部是权力腐败的“重灾区”,不少领导同志存在严重的特权意识,沉迷于权力崇拜,民主意识淡薄,在决策办事中喜欢搞“一言堂”,这种权力的过度集中使得某些领导干部滥用职权,以权谋私、以权谋利,搞权力寻租成为常态。上梁不正下梁歪,这样的领导干部会把坏的风气放大传导到下边的党员干部和工作人员身上,其对党的作风建设的破坏力无疑是巨大的。所以,要把领导干部摆到作风建设的“龙头”位置、显眼位置,使其带头发扬好的作风,带头转变坏的作风,进而带动整个单位作风转好。
二是不同阶段的目标带动作用。目标是旗帜,是前进的方向。作风建设不是一日之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制定科学合理的远、近期目标是作风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有的地方在作风建设中热衷于搞“运动”、求“速成”,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难免会沦为“务虚运动”和“一阵风”,效果难以保证、不能持久。作风建设应分步骤实施、分阶段推进,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搞,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地实现,由表及里,由“治标”到“治本”,通过不同阶段的目标实现,一步步将作风建设的效果巩固下来。
四、作风建设要务求长效化
常抓不懈是作风建设长效化的保障。保持良好的作风贵在坚持、难在坚持,作风转变一时一事易,一以贯之难,只有常抓不懈才能形成习惯,只有常抓不懈才能预防到位,只有常抓不懈才能取得实效。好作风、好习惯的形成是一项长期持久的工程,不能寄希望于通过一次会议、一个文件就能养成。把一个好的作风树立起来、巩固下来、发扬开来必须经过长期的、反复的坚持与强化,最终才能使干部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思想、在言行中养成一种习惯。实践证明,错误的认识、观念、作风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不良作风一旦养成,治理的难度就成倍增大,而且很难根治,抓“早”抓“小”是最科学合理、最经济高效的做法。只要常抓不懈,就能在早期预防到位,将作风的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因此,作风建设不能是口头上重要、行动上次要、忙起来不要,而要始终将其放到工作的重要位置,做到长期抓、经常抓,常抓不懈,抓出成效。
制度建设是作风建设长效化的基础。邓小平曾经指出,“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制度建设是干部作风长效化建设的基础,具有夯基、固本、清源的属性和作用,是从根本上解决作风问题的最有效的途径。作为一项基础工作,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说明,一些领导干部犯错误,固然与他们的思想作风和个人素质有关,但制度方面的漏洞更严重。“牛栏里关猫——进出自由”的制度不仅不能使坏人止步,甚至会使好的作风变质。因此,要突出制度建设在党的作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制度的严密性、可行性上下功夫,真正使党员干部有规可循、有矩可蹈,坚决杜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特别要把制度约束作为刚性约束,令行禁止,不搞例外,坚决杜绝对中央规定变着法子进行规避的各种行为,绝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绝不允许打擦边球。要制定新的制度,完善已有的制度,废止不适用的制度,但是制度一经形成,就必须严格遵守,执行制度没有例外。要不断完善教育预防机制,健全监督约束机制,严格落实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述职述廉、诫勉谈话等制度,真正做到人人在制度之中,事事在管理之内。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负起职责,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做好自己的事,以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通过制度约之以典章、规之以法纪,以更规范、更严肃、更有效的制度,不断夯实作风建设长效化的基础。
公开监督是作风建设长效化的关键。改进作风的目的,就是要让群众舒适,让群众满意,所以,改进作风不能自说自话、自我评价,而要看群众的满意度。公开监督就是在党内监督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监督体系,发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的作用,形成党内外监督的强大合力。要通过搭建一个公开监督的平台,让群众广泛地、真正地参与监督,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标准,进一步强化监督的效力。要做到渠道畅通。一般说来,上级监督下级容易,下级(包括群众)监督上级很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渠道不通畅:发现问题向谁反映?谁来受理?不受理怎么办?举报者受到打击报复怎么办?这都是制约群众发挥监督作用的难题。解决这样的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公开,为群众搭建一个公开监督的有效平台,有序引导群众参与监督,把问题摆在阳光之下。当前还要特别注意发挥网络监督的作用,注重网络舆情的收集与分析,充分重视群众的反映,虚心接受群众的意见,把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意愿作为作风建设的方向,使作风建设常抓常新,真正抓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