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90后”记者,成长刚刚开始

2014-12-13薛玉斌

中国记者 2014年9期
关键词:鲁甸芦山灾情

□ 文/薛玉斌

“到达新闻”是一种追求

2012年7月1日,走出大学校园的我,走进了新华社的大门,成为了新华社新闻摄影队伍中的一名新兵。两年多来,在老记者的言传身教下,我从一个简单拍摄新闻的愣小子,逐渐成为一名成熟的“摄影记者”。尤其是经历的几次灾难报道,让我受益匪浅。

刚入社时,一名老记者就告诫我,一名出色的摄影记者,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新闻现场的控制力,也就是要具备在新闻现场冷静、沉着完成采访任务的能力。一开始我对这点理解尚浅,只知道在拍摄新闻时,做到主题突出,瞬间精彩,构图新颖,光影讲究就行了。但随着两年的实践,才让我真正懂得一幅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更应该注重新闻照片背后的故事与内涵,而不是将注意力仅仅停留在照片表面。

记得工作后,第一次独自采访新闻时,自己的热情与信心十足,但由于缺乏实际的采访经验和方法,采访提纲又做得不细,任务没能圆满完成。从这件事上,深深感觉到了自己的不足。随后在文字与图片稿件的处理上,我更多的是跟着前辈们一起采访,听他们对新闻事件的看法,学习他们的新闻稿件,掌握他们的拍摄技巧。如今,自己也能独立圆满完成新闻稿件的采写,理解了“到达新闻”的内涵。

2013年的“芦山7.0级”地震,是我入社以来遇到的第一次重大报道,也让我学习到了很多。地震发生时,我在距离地震灾区近千公里的四川达州市采访。我立即联系上前往灾区救援的达州消防支队,跟随他们赶赴灾区。当晚凌晨赶到雅安市芦山县后,消防官兵要前往当时还是“孤岛”的宝兴县,我犹豫了,因为“芦山地震”是我工作第一年遇到的重大突发事件报道,这类采访对我来说是“空白”。芦山地震采访报道中,我的最大感受就是,作为记者,眼前的一切都是新闻,都是可以报道的,但是该采访什么、该怎样“到达新闻”,我却举手无措。2013年的“芦山地震”报道,对我来说是一次失败的采访,但是更多地充实了我的采访技巧与经验,弥补了在这类事件报道中的不足。

当年7月10日,成都都江堰市中兴镇三溪村的一处山体发生特大型高位山体滑坡,造成了人员伤亡。吸取“芦山地震”的失败教训后,这一次我出色地完成了报道,除了反映灾情外,我也将镜头对准了百姓安置、救援人员搜救、亲属祭奠等众多题材的采访拍摄,更全面地报道了这次突发事件。

“到达现场”是一种能力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鲁甸发生6.5级地震,地震吞噬了600多条鲜活的生命。从芦山到鲁甸,这也是我第二次参与地震报道,不同的是这一次我用乘坐直升机航拍的方式,第一时间告诉世界,这里发生了什么。

8月4日0时36分,成都大雨滂沱,我和另外两名分社记者、一名技术人员、两名司机一行共6人,组成新华社地方分社中的首支报道增援小分队,从成都出发,赶往鲁甸。经过8个多小时的奔波,4日上午8时许,我们抵达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

到达鲁甸后,我们与云南分社的同事一起前往此次地震的震中龙头山镇。但由于交通堵塞,我们被警察拦住,不能第一时间赶往鲁甸震中。这时,我突然想起之前分社应急报道预案里的“空中通道”——即尽量协调搭乘部队直升机“飞向震中”。于是,我请分社领导帮助联系成都军区某陆航旅。得到的回复是,陆航旅上午10点左右会有直升机到达昭通机场,然后飞往震中。听到这个消息后,我立刻以最快速度赶往50多公里外的昭通机 场。

到达机场后,另外一个难题又摆在面前,即如何突破正在执行特殊任务的“机场防线”。由于前来支援灾区的直升机都在天上,无法联系到对方。时间一分一秒的流失,让我心急如焚。期间,多次与机场工作人员交涉,均被拒绝。恰好此时碰到某陆航旅的官兵,表明来意后,终于进入机场飞向震中航拍。

第一次航拍,最让我难忘。潮湿闷热的机舱里,战士们经过几次转运伤员,脸上尽是疲惫。回程的飞机上,被救的伤员还处在惊恐之中,眼神里充满了不安。一位40多岁的妇女站在我旁边,不停地擦眼泪。整个航程里,没有人说话。我第一次真正地感到什么是“安静”。

然而,第一次航拍刚结束,昭通机场的天气瞬间“变脸”,狂风大作,暴雨不止,第二次起飞只能待命。我抓紧处理航拍图片稿件,新华社摄影部于4日14时11分播发了我的《航拍云南鲁甸地震震中 》稿件,这也是新华社最早向外界展现震中灾情的图片,被媒体广泛采用。

作为“90后”,身上的标签更多的也许是“有个性”。但是,经过芦山和鲁甸两次地震的历练,让我更加懂得了记者的责任与担当。

还记得从成都到鲁甸的路上,在回顾芦山地震时其他同事发表的精彩作品,为自己此次采访设定提纲提供参考。但是到了鲁甸县城后,由于交通管制不能到达震中,这时我发现相对于之前自己思考的采访提纲来说,尽快到达震中才是当务之急。

飞进震中,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尝试与考验,也让我懂得了面对突发事件,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是多么的重要。总结这次地震报道,我也在思考“飞进震中”的优势:第一,在陆路通道被阻碍的情况下,空中通道能以最快速度抵达地震灾区,提高突发事件的报道效率。例如,此次我乘坐直升机进入震中,不仅拍摄了震中的航拍照片,同时由于直升机的方便,我也及时地将稿件传出来,极大地缩短了发稿时间并提高了效 率。

第二,空中通道的及时打通,也成为灾区伤员转运的重要途径,更成为第一时间及时反映一线灾情的重要途径。在飞往震中的飞机上,可以从空中看到灾区房屋受损情形,同时,也可以通过转运的伤员了解到灾情详细情况,这些都是及时反映灾情必备的素材。例如,此次地震第二天,有很多重伤员通过直升机从震中龙头山镇转运到昭通机场,我在直升机上也拍摄了伤员进行转运以及灾区安置点搭建情况的采访,通过图片传递了灾情。

第三,乘坐直升机这一“空中通道”采访打破报道的空间界限。例如此次地震,牛栏江堰塞湖成为了一颗“定时炸弹”,如果从道路进入到堰塞湖进行采访,不但有危险,而且有的地方道路塌方严重。成都军区某陆航旅的飞机,每天都要承担在堰塞湖上方进行侦察的任务。从昭通机场到堰塞湖上方大概就是20分钟,这样不仅可以从空中更直观地观察堰塞湖的险情,而且采访危险性大大降低,记者可以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赢得报道时间与效率。

作为年轻记者,敢拼敢闯是优势,但是在新闻报道上仍有很多不足:例如,此次地震中,我的报道主要集中在动态新闻上,反而深度报道及故事性的报道很少。相反,对比其他老记者的报道,动态、深度、故事性等多种形式的报道样样具备,很多报道都成为了此次地震报道中的经典之作。这也要求我在今后的采访中,不断提高自己深度报道等方面的能力。

两年的工作实践,“到达新闻”与“到达现场”令我受益匪浅,对我来说,做一名合格的记者仍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我也会坚持在这条道路上远行。

猜你喜欢

鲁甸芦山灾情
2022年6月全球灾情
2021年12月全球灾情
长庆油田:灾情就是命令
灾情再显城市短板
让我轻轻地把鲁甸拥抱(节选)
春回芦山
目击
芦山地震公路地质灾害调查及评估
从鲁甸地震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进步
2014年云南鲁甸6.5级地震烈度分布与房屋震害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