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定要买苏—35
2014-12-12施洋
施洋
随着珠海航展的召开,各类国产或者与中国有关的航空器都引发了人们空前的热情与关注。除了诸如运-20大型运输机、歼-31隐形战斗机等国产装备之外,俄制第四代战斗机苏-35也因为即将与中国签署采购协议而成为各方热议的“外来和尚”。
关于中国采购苏-35的说法最早可以追溯到1992年该机在范保罗航展上展出之后,在此后的历次台海危机和中国周边安全紧张之际,“中国采购苏-35”都会准时出席,从不迟到。在早年中国军队装备落后的背景下,这一说法被看做是中国空军寻求“空战利器”之举,而当中国空军于几年前开始试验本国的第五代隐身战斗机歼-20后,这一消息非但没有消停,反而更加接近现实,不得不让人心生疑惑:中国购买苏-35究竟是为了什么?
作为一种在知名四代机苏-27基础上全面升级的四代半战斗机,苏-35战斗机的确有着不少先进技术。也正因此,国内许多报章杂志、军事爱好者甚至国家级的电视媒体都着力强调了苏-35的几大技术优势,包括其“领先中国”的无源相控阵雷达、先进的机体结构及中国“无法模仿”的AL-41(117S)发动机。
不过仔细推敲,这三条都无法构成中国军队必须引进苏-35的理由:如果今天有哪位工程师说俄罗斯航空电子技术领先中国,那他一定是在说笑话。国产航电早已在各方面超越了因为解体伤筋动骨而后继乏力的俄罗斯,中国不但早已制造出战斗机用有源相控阵雷达并开始装机使用,在诸如显示器等细节产品上,中国航电已经开始追赶世界第一,更不会把连导航系统都要进口的俄罗斯战机放在眼里;机体结构方面,新苏-35的机体与老苏-27大相径庭,却与中国引进的苏-30MKK系列一脉相承,中国引进后者十年之久,不可能对这一设计一无所知;至于被俄罗斯吹得神乎其神的117S发动机,本质上仍然是基于中国大量引进的AL-31衍生而来的改进产品,俄罗斯尽管对117S秉承“绝不单卖”的底线,但却已经向中国出售了大量同样基于AL-31、性能十分接近的99M3型发动机以装备国产歼-10B战斗机和歼-20原型机。
更重要的是,中国与俄罗斯一样开始研发第五代战斗机且已试飞了原型机,其航空技术水平虽有不足,但早已全面超越苏-35所代表的第四代战斗机。可以说,中国无论在气动布局、航电、空战武器还是机体结构上都造诣不低,即使在长期短板的发动机上,全新的国产涡扇-15发动机的进展也相对顺利,相信可以跟上歼-20战机的进度。从航空技术角度看,引进苏-35最多只是考察了解,与大幅提高本国技术水平关系不大。
真正引进苏-35的原因并非技术,而是中国航空工业相对不足的产能。尽管中国空军现在已经拥有第四代战机,每年接收的速度还在增加,但这一速度近年来受到了同样有迫切换装需求的中国海军的影响。受限于“太行”发动机的产能,加之旧式战机亟待替换,换装的步伐不能有丝毫放松。在这样的双重压力下,求助外援为中国空军生产战机,就成了唯一的办法。
与外界的猜测不同,中国空军对苏-35的原装雷达等电子设备毫不感冒——它们既不够先进,又不完全兼容解放军的作战体系和标准,使用中只能带来更多麻烦,因此中方最初希望只采购裸机,遭到拒绝后又改为使用符合中国标准的俄制设备,目前中俄在合同上的争执就包含这一点。至于价格,不缺外汇的中国倒没有那么敏感,只要能按时按标准交货,俄罗斯应该会对合同感到满意。
目前看来,中国引进的苏-35战机数量不会太多,大约相当于中国1-2年的重型战机产量。而在这些战机交付之际,中国下一代歼-20战机的定型工作也将初见雏形,那个时候,我们也许才能给引进苏-35的原因一个满意的答复。(作者系《观察者》网军事频道总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