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敬敷书院文化传统的德育价值及传承途径研究

2014-12-12汤德伟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11期
关键词:姚鼐书院德育

汤德伟

(安庆师范学院)

安庆师范学院的前身敬敷书院有其优秀的文化传统。2013年3月,国务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安庆师范学院“敬敷书院旧址”名列其中,成为安徽省唯一拥有“国保”单位的高校。这也是学校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说明。安庆是几百年来安徽地区的首府,敬敷书院在清代是皖江文化中教育文化的典型代表。敬敷书院滋养了数十代学人,颇具文化影响力。姚鼐等学人重视德行修养的优秀理念和倾心教育的奉献精神,是敬敷书院文化传统的核心部分,有着重要的价值。高校要努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通过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优秀文化传承与思想文化创新;通过文化传承创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1]一个高校要想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形成自身的特色,须尽可能地挖掘本校历史文化传统中的德育资源,将学校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理念加以吸收和创新,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本文试图作敬敷书院文化传统的个案性研究,以期发掘敬敷书院的优秀文化传统,提炼其中的核心价值,在传承和创新中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添力量。

一、书院文化传统的德育价值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现代性。”[2]近十多年来,许多高校都意识到须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界对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进行了持续的关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的必要性和意义可谓学界共识。代表性的观点如张祥浩、石开斌指出:“在经过哲学的反思以后,人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3]曲江滨、张薇认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借助传统文化的力量。”[4]努力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德育资源,并且构建优秀传统文化有效的实践传承机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大有裨益的。

书院是我国古代教育的独特机构。书院之名起于唐代,经后世的发展延续,在学生的道德熏陶和修养方面有其优秀的文化传统。“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变革,书院制度的存废,书院办学型制的变异,时有发生,而书院精神却是永存的,自然成为中华民族教育遗产宝库中的珍贵财富。”[5]书院的一些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精神理念是中华民族教育文化中珍贵的德育资源。

近三十年来,国内外关于中国书院的研究成果相继问世,理论性、系统性逐渐向纵深发展。学者们对书院史料进行了广泛的搜集整理,对书院进行了深层次、交叉领域的综合研究,研究领域涉及区域书院、断代书院、个案书院、书院与学术学派、书院与教育等方面,并主要在书院的历史沿革、制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与地方文化关系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这些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奠定了对书院文化德育价值的研究基础。湖南师范大学唐亚阳的博士论文《中国书院德育研究》(2006)对书院德育教育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这是书院道德教育的专门性研究,开创了从古代书院的角度来对传统道德教育进行研究的先河,形成了较系统的理论体系。近十年间,有个别学者对古代书院文化蕴含的德育思想进行了一些研究尝试。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未出现 “书院德育”方面的论著。敬敷书院文化传统的德育价值和传承途径还没有人进行专门的研究,这为本文的研究留下了探索的空间。

敬敷书院是清代安徽最大、办学时间最长的一所官办书院,顺治九年(1652年)由操江巡抚李曰芃建于安庆城内,初名培原书院。雍正十一年(1733年)奉旨改为官办,乾隆元年(1736年)定名为“敬敷书院”。“敬敷”一词出自《尚书·舜典》,原文为“敬敷五教,在宽”,[6]意为恭敬地布施教化。著名的桐城派大师姚鼐曾两度就任书院的山长(院长)。1897年春,安徽布政使于荫霖、按察使赵尔巽奉命在安庆北门外购地百来亩,将原在城内的书院移建在今安庆师范学院菱湖校区内,共办学4年。1733年改为官办后的敬敷书院,书院山长由巡抚亲自聘定,由历任巡抚及其他主要官员兼任书院主讲。书院每月集中讲课两次,月初(初一或初三)由巡抚、布政使、按察使等官员轮流主讲。月中(十五或十八)由山长主讲,山长同时总管书院事务。据文献载,在敬敷书院二百五十多年的历程中,很多名师硕儒在此担任过山长或主讲,如刘大櫆、全祖望、姚鼐、王宽吾、沈廷芳、梅曾亮、管同、汪宗沂、阮强、胡元吉等,其中有很多是桐城派文人。敬敷书院名师的德行事迹以及书院的精神理念对今天来说,仍有其优秀的德育价值。

《金陵诗徵》载敬敷书院“为人士荟萃之区,公尤留意培植,试之日集诸生于院署,手评其文而面教之,尝以秋海棠命题课士,江宁侯青甫少广云松特绘图以纪其事”。[7]依稀可见当年书院名师传道授业的儒雅情景。对敬敷书院的文化传统进行传承,可以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成为学生努力学习和热爱学校的持续动力。对书院精神“加以批判地继承,实为当今中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所必需”。[8]对书院文化传统的传承可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支撑。

二、敬敷书院优秀文化传统的核心价值

古代书院“提倡教德完善,注重人格教育,形成了一种重视人格陶冶的书院精神”。[9]敬敷书院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创新,需认识到其优秀文化传统的核心价值,即重视德行修养和倾心教育的奉献精神,这些理念有着重要的德育价值。

姚鼐(1731-1815年),字姬传,一字梦谷,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进士,年才四十辞官南归,著有《惜抱轩全集》等。姚鼐是著名的桐城派大师、经学大师,和方苞、刘大櫆一起,被后人尊称为“桐城派”的“三祖”,其一生主要是从事书院教育活动。姚鼐在乾隆四十五至五十三年、嘉庆六年至十年两次担任敬敷书院的山长(院长),长达十四年。乾隆四十五年冬,姚鼐选明隆万到清代的时文二百五十一篇,名为《四书文选》,“授敬敷书院诸生课读,以《钦定四书文》为主,而增益后来名家及小题文”。[10]《钦定四书文》是乾隆元年内阁学士奉敕编选,用作士林学习的标准。

姚鼐的学识和为人都令人敬佩,据《清史稿》载:“鼐清约寡欲,接人极和蔼,无贵贱,皆乐与尽欢;而义所不可,则确乎不易其所守。世言学品兼备,推鼐无异词。”[11]他培养的弟子,行事都自觉遵守师训。姚鼐在四库馆时,就强调要将德行修养放在首要位置,提出“君子重修身而贵择交”。[12]姚鼐入主敬敷书院期间从关心家乡教育和培养人才出发,较完整地践行了自己的教育理念。

《赵畇题山长书斋》一诗载:“诗书承旧业,纪十七八九龄,即持正念,历数从前经过事,明明白白,而今而后,不负初衷。”赵畇(1808-1877年),字芸谱,号岵存,晚号遂园、遂翁,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同治三年(1864年)辞官归里,主讲于敬敷书院。该诗反映了敬敷书院的学子身上传承了重视道德修养的优秀文化传统,拥有“正念”即是在青年时代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这对一个人的成长是极为重要的。培养“正念”是一个学校光荣的责任,也是敬敷书院文化传统中优秀的理念。

一些执教敬敷书院的名师,其德行事迹深具感染性和影响力。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名儒阮强任敬敷书院山长。阮强(1845-1927年),字仲勉,桐城人,著名的教育家。阮强淡泊名利,为人仁厚,常送衣赠食给贫困饥寒的人。他当时被推举为孝廉方正,但拒不接受,时人称其为“阮好人”。同乡施括乾非常钦佩他,经常用阮强的美德来教育自己的弟子。阮强的品行和美德,在当下可以成为安庆师范学院德育教育的重要范例。阮强任敬敷书院山长期间,重视言传身教,引导学生一心求学,书院朝气蓬勃,学风端正。

敬敷书院不仅有重视德行修养的优秀理念,敬敷书院的名师还有倾心教育的奉献精神。嘉庆六年(1801年),姚鼐七十一岁,以年老“畏涉江涛”又主敬敷书院四年。值得注意的是在当时,七十多岁已算高龄。姚鼐在七十多岁的高龄仍身体力行,可见其倾心教育的无私奉献精神。他有《敬敷书院值雪》一诗云:“空庭残雪尚飘萧,时有栖鸦语寂寥。久坐不知身世处,起登高阁见江潮。”[13]可以揣度姚鼐当时尽管心境寂寥,却仍然坚持传道授业。姚鼐的这种倾心教育的奉献精神展现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在今天仍有强烈的感染意义。

有文载敬敷书院“诸生既乐奉予教。化导有方,人才遂日盛,天下风俗,亦何地不可转移哉”。[14]可以发现书院的这种倾心教育的奉献精神和理念是一贯的,是敬敷书院文化传统中核心价值的一个方面,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姚鼐享年八十四岁,而他在书院讲学的时间有四十余年,长时期专注于教书育人、诲人不倦。谢启昆《姚姬传自金陵来访饮于湖上赋赠二首兼以送别》一诗云:“白发郎潜旧史馆,兰陔遂养谢朝冠。人钞经能接唐宋,世有古文窥孟韩。桃李两江环座右,山川六代人毫端。”[15]其中“桃李两江环座右”指姚鼐掌教敬敷、钟山两书院十余年,可见其讲学影响之大。姚鼐的弟子门生众多,较著名的且主讲敬敷书院的有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姚莹等人。他的弟子极力传播桐城派思想,推动了这一文学流派的发展。桐城文派在当时是一个有很大影响力的全国性文学流派。敬敷书院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桐城文派的集会之地,而敬敷书院的教育在某种意义上促进了桐城派思想的交流与传承,这与敬敷书院学人倾心教育的优秀理念是分不开的。

李日芃和曾国藩对书院教育做出过重要贡献。李日芃1652年捐银两千两以个人名义创办了敬敷书院的前身培原书院。李日芃,字培原,相继被加封为兵部侍郎、兵部尚书、太子太保。李日芃一生戎马,却常亲自讲学,常捐银为书院置办田产,用以维持书院开销和运行,可见其对教育的倾心。曾国藩对敬敷书院的重建和中兴发挥过重要作用。曾国藩自诩为桐城派振兴的领袖,长期致力于振兴敬敷书院和安庆教育。敬敷书院在太平天国战争中受到了重创,1853年曾国藩在姚家口街重建了敬敷书院。他非常重视教育和兴办书院,要求学子崇礼尚德。他聘请了马恩博任敬敷书院的主讲。马恩博是咸丰时进士,倡导诵诗习礼,教人为善。曾国藩还亲自为敬敷书院制定 “课艺”(教材)。在曾国藩的重视下,敬敷书院逐渐兴盛起来。李日芃和曾国藩对书院的贡献反映了他们倾心教育的奉献精神。

敬敷书院重视德行修养的理念和书院学人倾心教育的奉献精神构成了其优秀文化传统的核心方面。对于敬敷书院优秀的文化传统,尤其是核心方面,要在梳理研究的基础上发挥其独特的育人价值。教育部近期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其中提出要“利用学校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档案馆等,结合校史、院史、学科史和人物史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发挥其独特的文化育人作用”。[16]其实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和各级政府为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敬敷书院优秀的文化传统应得到安庆师范学院一定的重视,可通过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来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在充分发挥书院文化传统的德育价值中,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效支撑。

三、敬敷书院文化传统的传承途径

在当下,敬敷书院的文化传统仍可成为安庆师范学院校园文化中有感染力的一部分。文化传承创新可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着力点。文化传承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功能发挥的重要路径,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将优秀的思想道德文化向受教育者传播,并促进传统文化的创新”。[17]要想发挥敬敷书院优秀文化传统的德育价值,需要长期的建设,逐步为师生所认可并代代传承下来。要想让师生切实地参与敬敷书院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发扬,需多种途径把学校优秀的文化传统融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形成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用何种途径来传承和创新敬敷书院的文化传统是非常重要的。笔者认为,首先在平时的教学和活动中,可将敬敷书院的文化传统和名师的德行事迹融入学生的课堂和活动中。可在安庆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等课程中加入敬敷书院文化传统核心价值的讲授,“在现实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以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18]优秀的文化传统能够使广大师生产生自豪、敬慕等情感,从而使之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有效、独特的载体。可以以主教敬敷书院人物的事迹为基础开展一些竞赛活动或征文活动等,也可以委托相关部门创建以宣传发扬敬敷书院优秀文化传统为主要目的的论坛、贴吧、微博,如此等等。让学生在接受校园文化传统的熏陶时,自觉注重自身的修养,可培养学生的美好的道德情感和正确的学习、处事态度。

其次,应有序组织学生走进敬敷书院感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统。安庆师范学院菱湖校区内的敬敷书院清幽雅致,亭、台、桥、榭布局美观,院内墙壁上镌刻着古代名人的“名帖书画”,古典气息浓郁。现在的敬敷书院是当年书院遗存的一部分,共有门坊、长廊、考棚等建筑5000多平方米,其中青砖灰瓦、3进6幢的考棚占地3200平方米,遗存有光绪二十三年的考棚正梁、考卷、姚鼐的著作等。可以在新生入学时,专门安排一个参观敬敷书院的活动。在组织学生参观考棚、手稿、著作等文物遗产时,会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感悟和敬佩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中达到心灵的共鸣。

最后,在敬敷书院文化传统的传承基础上需要进行创新。敬敷书院有注重相互切磋和钻研的学习传统。《赵畇题大堂》一诗载当时学习情况:“旧学共商量,二三子敬念圣言,群居终日;宏规起堂构,三四载还温故业,回忆当年。”这说明书院注重相互切磋、努力钻研的学习传统。古代书院的教员大多学识渊博、著述丰硕,他们往往让学生自行钻研、领会自己的著述、讲义。“惜抱先生主讲敬敷书院,府君(姚莹)岁试居院中,先生与言学问文章之事,始得其要,归而为之益力。”[19]姚莹是姚鼐的从曾孙,且是姚鼐在敬敷书院时的弟子。和姚莹切磋文章的,是姚鼐的弟子和在敬敷书院肄业的。姚莹“家多藏书,皆薑坞府君(姚范)所丹铅,府君博证精究,每有所作,不假思索,议论闳伟,与同里朱歌堂雅、方植之东树、徐六襄墩、左匡叔朝第、方竹君秉澄、光栗园聪谐、刘孟涂开、朱鲁岑道文为文章道义之交”。[19]敬敷书院相互切磋的学习方式可以极大地调动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独立性,增加同窗的友谊。

敬敷书院注重相互切磋和钻研的学习传统可采取学习兴趣小组的形式传承下来。可在班级间成立若干学习兴趣小组,以增进某些学科或领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有学者提出一种交往互动型的创新型学习模式,即让有共同学习愿景的微观团体组成学习团体,“通过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交往互动将知识增长与个体社会化统一在共同学习中”。[20]学习兴趣小组就是一种交往互动型的学习团体。学习兴趣小组可开展一些有意义、富有实效的学习交流活动,制定有活力的管理和运行模式。这样既可在相互切磋中培养学习的兴趣,又可增进友谊。不仅如此,学习兴趣小组成员间的交流还可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意识和潜能。关于创造教育的论述很多,此不赘述,高校教育要践行创造教育,“高校学生学习兴趣小组正是这样教育活动的一种具体形式”。[21]学习兴趣小组可以逐渐调动学生的学习钻研兴趣、积极性和创造力,在把敬敷书院的学习精神和传统传承创新下来的基础上,成为高校营造爱钻研、爱学习、爱创造的良好氛围的一个有效途径。

以上所述,是敬敷书院文化传统的传承创新下来的一些可行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把积极健康的思想、理念、价值观、道德观等,内化为个体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和道德观,并通过个体的外化的行为去实践和探索,实现思想、理念和价值观的传承和创新”。[22]传承敬敷书院的优秀文化传统,会在潜移默化中使优秀的文化传统内化为安庆师范学院学生个体的思想品质和行为素质。最后实现文化传统的传承创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促进。

敬敷书院作为清代著名的“省学”,在近现代相继发展为安徽大学堂、安徽高等学堂、省立安徽大学、国立安徽大学等,为安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敬敷书院的文化传统进行梳理和研究,挖掘其蕴含的德育价值,为的是更好地传承安庆师范学院优秀的教育理念。把文化传承和思想政治教育糅合起来,在德育中渗透文化因子,也能不断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应坚持的方向。

[1]张颖.文化传承创新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3,36(1):118.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5.

[3]张祥浩,石开斌.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0(5):56.

[4]曲江滨,张薇.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68.

[5]王炳照.书院精神的传承与创新[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6(1):1.

[6]尚书[M].王世舜,王翠叶,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25.

[7]邓邦康.邓尚书年谱[M].宣统元年刻本,146.

[8]唐亚阳,陈厚丰.中国书院精神之探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6):44.

[9]朱永新.书院精神对于当代大学教育的启示[J].江苏高教,1994(2):67.

[10]郑福照.姚惜抱先生年谱[M].清同治七年刻本,599.

[11]赵尔巽,等.清史稿卷四八五·文苑·姚鼐传[M].

[12](清)姚鼐.惜抱轩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1991:2.

[13]姚永朴,训纂.惜抱轩诗集训纂[M].合肥:黄山书社,2001:363.

[14](清)管同.因寄轩文集补遗·刊刻敬敷书院课艺序[M].清光绪五年重镌本.

[15]谢启昆.树经堂诗续集·卷一[M].嘉庆刻本(续修四库全书本),200.

[16]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61/201404/xxgk_166543.html,2014-3-28.

[17]高磊.文化传承: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拓展路径[J].教学与管理,2012(1):46.

[18]贾钢涛.论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50.

[19]姚濬昌.姚石甫先生年谱[M].同治六年重刻本(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527.

[20]张苗.大学生创新性学习模式的调查与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7):50.

[21]邓艳葵.高校学生学习兴趣小组新议[C]∥林宁,农克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C].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324.

[22]柳恩铭.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81.

猜你喜欢

姚鼐书院德育
作为礼物的书籍:姚鼐赠书与桐城派的流传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乾嘉诗坛“混江龙”姚鼐
朵云书院黄岩店
佛禅老庄思想与姚鼐文学创作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疏逸文气 清雅超然
白鹿洞书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