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泰戈尔《榕树》的认知解读

2014-12-12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3期
关键词:榕树泰戈尔鸟儿

刘 慧 董 俊

(河北金融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泰戈尔《榕树》的认知解读

刘 慧 董 俊

(河北金融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概念整合是人类思维中普遍的一种认知活动,概念整合理论是剖析人类语言和非语言现象的意义构建。本文以概念整合理论为依据,诠释了《新月集》中《榕树》的内涵和情感,诉说了诗人对母亲和家乡的思慕和怀念。

概念整合理论 泰戈尔 《榕树》

一、引言

概念整合理论自2000年汪少华的第一篇介绍性文章开始至今有了长足的发展,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解释各种语言现象和非语言现象备受推崇。本文以概念整合理论为理论框架,阐释泰戈尔著名诗集《新月集》中《榕树》所蕴含的深意和情谊。

二、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源于概念隐喻和映射论,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是源域至目标域的单项结构映射。Fauconnier敏锐地注意到隐喻不仅仅是两个心理空间之间的映射,而是跨心理空间作用的结果。《心理空间》一书继而应运而生,给认知语言学理论注入了新鲜血液。心理空间是指心理空间域,是人们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临时性在线动态概念 (王文斌,2004:6)。在此基础上,Fauconnier和Turner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概念整合理论在其《思维和语言中的映现》中得以详细阐述和论证,在当时轰动了整个认知语言学界。概念整合理论是关于对言语交际过程中各心理空间相互映射并产生互动作用的系统性阐述,其宗旨就是试图揭示言语意义在线构建 (on-line construction)背后的那座认知冰山(王文斌,2004:6)。同时Fauconnier和 Turner构建了概念整合理论的模型,详细说明了各个心理空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最小的概念整合网络包含四个心理空间:两个输入心理空间,一个类属心理空间和一个合成心理空间。两个输入心理空间通过跨空间的选择性映射,将两个空间共同的特征抽象映射至第三个空间类属空间,将各自不同的特征部分映射至第四个空间,经过整合产生新显结构,以解释新奇概念。(库尔森著;张辉导读, 2010:D21)。

以概念整合理论为中轴,学者们迅速凝聚成了一股劲绳,开始了对概念整合理论本身及其应用的研究,包含对语言现象和非语言现象的阐释,收获的成果颇丰,足以展现概念整合理论强大的解释力。其中,有诸多学者致力于用概念整合理论解释诗歌中的意象,本文立足于概念整合理论强大的阐释力,抒写根和叶的情谊。

三、泰戈尔和《榕树》

泰戈尔是印度蜚声内外的文学巨匠,一方面体现在他1913年因英译诗集《吉檀迦利》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另一方面因他一生中所创作的近50部诗集,其中《新月集》的影响更为深远。泰戈尔是自然的爱慕者,对自然充满了崇敬和怜惜,他的自然观贯穿于他诗歌创作的整个过程,他认为自然是永恒存在的,蕴含着无限生动的美,大自然的万物生灵和人类的生命个体和谐共存,合作共生。大自然的花草树木、山川河流在泰戈尔眼中是活灵活现、富有生命的信号,而人类也只有融入大自然才能平静内心,净化心灵。他的《新月集》是对大自然的写生,诗中的鸟儿、花儿、落叶等诸多自然意象都具有了人的情感和特征,将整个自然世界与人类生命联系为一体,以抒发诗人内心世界的跌宕起伏。《榕树》是《新月集》中描写自然的经典代表之一。这首小诗以诗人儿时的玩伴“榕树”为主线,借物抒情,描写了“榕树”在诗人心中的形象和地位。下文将以概念整合理论为指导阐释《榕树》所表达的内涵,传递的情感。

四、概念整合理论下《榕树》的解读

《榕树》以第二人称“你”称呼榕树,将榕树人格化。诗的前两句:“喂,你站在池边的蓬头的榕树,你可会忘记那小小的孩子,就像那在你的枝上筑巢又离开了你的鸟儿似的孩子?你不记得是他怎样坐在窗内,诧异地望着你深入地下的纠缠的树根么?”(泰戈尔著;郑振铎译,2007:121)通过朴素的语言表达构建了这样两个输入心理空间:一是以榕树为代表的大自然,其中包含榕树的位置、外貌、特点、根系和与榕树为伴的鸟儿等;二是以孩子为代表的人类世界。两个心理空间选择抽象出类属空间,大自然和人类世界都具有生命力,分别诉说着彼此的故事。同时两个输入心理空间将各自的特点选择投入至整合空间进行了整合,产生层创结构。榕树就如人类的母亲和家乡一般,几十年过去了依然驻守着自然原来的巢穴;榕树的蓬头是鸟儿栖息的巢穴,而鸟儿长大后会选择离开飞向远方,这里榕树的蓬头是母亲和家乡的胸怀,是孩子居住、生活、成长的港湾,而当孩子长大后,孩子会因为家庭、事业等原因选择远方;榕树的回忆化作母亲和家乡的思绪,孩子的根在母亲和家乡这里。

在连续的发问后,诗人描绘了日常生活的画面。“妇人们常到池边,汲了满罐的水去,你的大黑影便在水面上摇动,好像睡着的人挣扎着要醒来似的。日光在微波上跳舞,好像不停不息的小梭在织着金色的花毡。两只鸭子挨着芦苇,在芦苇影子上游来游去,孩子静静地坐在那里想着。”(泰戈尔著;郑振铎译,2007:121)呈现出妇人池边汲水,水镜浮动后孩子眼中的榕树。此时榕树不单单是一种树木,而被赋予了人的特征。两个输入心理空间,一个是榕树的心理空间,包含着榕树的所有特点;一个是熟睡人的心理空间,熟睡人的状态全然在此空间内。两个心理空间选择投射至类属空间,榕树水中影子晃动的形态和熟睡人醒来时挣扎的状态的相似性,而同时两个心理空间将各自的特点投射至整合空间进行整合形成层创结构,即大榕树的镜影具有了熟睡人挣扎的特点,将孩子的想象与儿时的玩伴紧密结合在一起,表现出孩子童年中与大榕树形影不离的感情。继而日光、波光融为一体形成概念整合的一个输入心理空间,人的活动行为则形成另外一个输入心理空间,两个空间通过选择性投射、抽象、整合等认知活动产生出层创结构,日光透过大榕树照耀到波光中,泛着闪闪金光,这样的画面在孩子的思维中更为形象地转化为阳光在波光中跳舞,母亲在编织花毡,此时,榕树继续萦绕孩子的思绪,折射出孩子母亲和家乡在其童年时光中留下的点滴。看着鸭子在芦影中嬉戏觅食,榕树在池塘边静静地欣赏,孩子的思绪开始奔跑。

“他想做风,吹过你的萧萧的枝杈;想做你的影子,在水面上,随了日光而俱长;想做一只鸟儿,栖息在你的最高枝上;还想做那两只鸭,在芦苇与阴影中间游来游去。”(泰戈尔著;郑振铎译,2007:121)多么美妙的想象,孩子和榕树整合在一起。一个心理输入空间是大自然和它的生灵,一个是人类世界和他的生命。两个空间通过过滤、选择性投射、整合产生层创结构,为读者展现出一幅完美的画面,也使读者感受到诗人的情怀。孩子想成为一缕清风,穿过榕树细数的枝条;想成为榕树的影子,彼此须臾不离;想成为鸟儿,筑巢于榕树,日日相守;想成为鸭子,即使嬉戏游弋,也逃不过榕树的影子。这榕树是诗人童年的玩伴,是诗人往昔记忆中的符号,是诗人寻根溯本的信使,而这榕树正是母亲和故乡的化身。孩子对于榕树的回忆、深思和幻想是诗人对母亲和家乡的怀念与眷恋。

五、结语

概念整合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普遍认知活动,在语言和非语言现象阐释上呈现出巨大的解释力,而诗歌是表达思想、传递情感的一种独特语言形式,所以运用概念整合来解读诗歌语言会给读者呈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画面。泰戈尔《榕树》以大自然的意象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所要传递的深意和内涵。读者在阅读诗歌时,以自己的体验和经验为基础,结合对诗歌中意象的理解在思维中进行概念整合,从而领悟出诗人对母亲和故乡的情感与思绪。

[1]王文斌.概念合成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回顾与思考[J].外语研究,2004(1):6-12.

[2]Fauconnier,G.Mapping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3]泰戈尔.新月集[M].郑振铎,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7:121.

[4]库尔森.语义跳跃——意义构建中的框架转换与概念整合[M].张辉,导读.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0: D21.

猜你喜欢

榕树泰戈尔鸟儿
十二点钟
卑微背后的高尚人性
与鸟儿的秋日邂逅
金色花
榕树街121号
榕树的美髯
榕树
鸟儿
榕树
让鸟儿把烦恼叼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