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鉴赏理论

2014-12-12马碧莉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3期
关键词:钟嵘诗品曹丕

马碧莉

(黑龙江大学)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鉴赏理论

马碧莉

(黑龙江大学)

文学批评鉴赏活动自先秦已有,但其理论的形成却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曹丕首先提出 “文体论”、“文气说”,客观上为其奠定了基础,之后又有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诗品》的崛起,不仅提出了文学批评鉴赏的原则、途径和方法,而且做出了成功的示范。由此,文学批评鉴赏理论得以正式形成。

文体论 文气说 知音 滋味说 追溯源流

自从有文学创作之日起,就伴生了文学批评鉴赏活动。但研究文学批评鉴赏的理论,却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孕育过程。这是因为批评鉴赏理论要在大量的批评鉴赏活动的基础上予以总结归纳,要在文学观念变化的前提下才能独立门户,要在总结和借鉴前人相关论述的条件下才能形成较系统的理论。[1]因此文学批评鉴赏理论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得以真正产生。先秦时期,出现了文学批评鉴赏的一些重要命题,如孟子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但没有出现系统的理论专著。到两汉时期,刘安主编的《淮南子》和王充的《论衡》一定程度上对文学批评鉴赏理论有所涉及,但是不够全面、不够系统,同时在汉代还出现了专论《诗经》的《毛诗序》以及专论《楚辞》的王逸的《楚辞章句》。这些都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批评鉴赏理论的形成起了先导作用。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先有曹丕《典论·论文》提出“文体论”、“文气说”,客观上为文学批评鉴赏理论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后到齐梁时期,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诗品》的陆续出现,使文学批评鉴赏理论最终得以形成。

一、文学批评鉴赏理论的基础——“文体论”、“文气说”

东汉末年,人物品评风气日盛,给当时的文坛造成了一些混乱。同时,因为政治吸引而形成的文学集团内部充斥着文人之间的互不相服甚至互相轻视的现象,如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说“以孔璋之才,不闲于辞赋,而多自谓能与司马长卿同风,譬画虎不成,反为狗也”,[2]就可以看出他对陈琳的轻视。正是有感于这种普遍存在的文人相轻现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文体论”和“文气说”,希望以此来解决这种不健康的现象。其客观上也为文学批评鉴赏理论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曹丕分析“文人相轻”的现象为“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这说明“文人相轻”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文人对自我的片面认识,对自己的长处“善于自见”,对自己的短处“暗于自见”,而更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因为文人不能全面把握各种文体。针对这一情况,曹丕第一次在中国文学史上明确地对文体进行了分类。曹丕将文体分为“四科八体”,即有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八科,又因为八科之间风格特点的相近,而整合为“宜雅”的奏议、“宜理”的书论、“尚实”的铭诔、“欲丽”的诗赋四科。正因为四科各有其不同风格,因此曹丕谓“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文体可分为四科,且四科的特点截然不同,而文人在这四科中又各有擅长,这就和文人对于某一种或几种文体的偏爱有关,而这种偏爱就是由“气”所决定的。曹丕认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气”是指作家创作才能和个性气质方面的特点,气有清和浊的区别,这是先天造成的,不是后天努力所能做到的。“气”反映在作品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就谓之“文气”。因此,“气”的不同就直接导致了文人对文体选择的不同和作品风格的不同。

总的来说,曹丕提出“文体论”和“文气说”,目的是为了说明“文人相轻”现象的不合理性,以此来重振文坛的风气。但其客观上也为文学批评鉴赏理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正因为每个人具有不同的创作才能和个性气质,所以不同的人所偏好和擅长的文体不同,作品的风格也不同,因此文学批评鉴赏应该以公允为标准,在对文体和作家的创作风格全面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批评鉴赏,既不可轻人,也不能刻意地捧人。

二、文学批评鉴赏理论的形成——“知音”、“滋味说”、“追溯源流”

齐梁时期,出现了鉴赏文章的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鉴赏诗歌的钟嵘的《诗品》两部专著,两者以自身的实践作了文学批评鉴赏的示范,正如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的那样:“《诗品》之于论诗,视《文心雕龙》之于论文,皆专门名家,勒为成书之初祖也。《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盖《文心》笼罩群言,而《诗品》深从六艺溯流别也。”[3]而更重要的是刘勰和钟嵘分别在《文心雕龙·知音》和《诗品序》中提出了文学批评鉴赏的原则、途径和方法,从而使文学鉴赏批评理论在此时期最终得以形成。

(一)“知音”

1.知音之贵

曹丕“文体论”和“文气说”的提出,在客观上对当时的文学批评鉴赏提出了要求,要求文人在批评鉴赏时保持公允,在全面了解作家的擅长文体和创作风格的基础上公正地评判。这也就要求批评鉴赏者有见识、有胸襟,能当作家的知音人。正如伯牙、子期一样,只有知音人才能够完全体会作者所想要表达的东西,达到“夫唯深识鉴奥,必欢然内怿,譬春台之熙众人,乐饵之止过客”的境界。由此可以看出知音的可贵。2.知音之难

“知音”原指能够精通音乐,而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被刘勰借以表示鉴赏者能够明白作者的创作,并能够对此做出客观公允的评价。但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事实上,古往今来,能达到这个状态的人没有几个。刘勰也看到了这点,所以他开篇就说“知音其难哉”,认为“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包括两个方面——“音实难知”和“知实难逢”。

“音实难知”,即作品本身让人难以理解。这是因为一方面文学作品复杂多样,人们不能够完全加以辨别鉴赏,即“文情难鉴”。而另一方面则因为鉴赏者各有偏好,因而不能做到完全客观地对作品进行批评鉴赏,即“知多偏好,人莫圆该”。

“知实难逢”,即能够真正理解作品并能做出客观公允评价的人难以遇到。造成“知实难逢”的主要原因有三个:其一为“贱同而思古”,即一味思慕古人而贱视同时人。其二为“才实鸿懿,而崇己抑人”,即因自己有卓越才华而拔高自己、压低别人。其三为“学不逮文,而信伪迷真”,即自身毫无文才而又误信传说、不明真相。

3.知音之法

针对“音实难知”和“知实难逢”的情况,要做到能够正确地批评鉴赏,刘勰提出了知音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首先,刘勰提出了“博观”、“公正”的总原则。“博观”就是要求批评鉴赏者要博览群书,博见广闻,以增强自己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公正”就是要求批评鉴赏者要无私公允,排除私见偏爱,客观公正地对待所有作品。

其次,在博观、公正的基础上,刘勰又提出了具体的途径和方法来帮助批评鉴赏,即“六观”。“六观”是指批评鉴赏时需要注意并考察的六个方面:一观位体,即先看作品的体制安排;二观置辞,即看作品的遣词造句;三观通变,即看作品对前人的继承和自己的创新;四观奇正,即看作品中不同的表现手法;五观事义,即看作品中的用典情况;六观宫商,即看作品的音韵。[4]刘勰认为通过对文学作品这六个方面的全面把握,才能做到“披文以入情”,从而达到知音的状态。

(二)“滋味说”、“追溯源流”

和刘勰一样,钟嵘也对文学批评鉴赏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最终写出了《诗品》一书,不仅对五言诗加以品评,并在对诗歌的品评中蕴含了自己文学批评鉴赏的方法。

在《诗品序》中,钟嵘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与流俗。”由此钟嵘提出“滋味说”,以“滋味”来作为五言诗的批评鉴赏标准。钟嵘所说的“滋味”在这里就是指五言诗的诗味,这种诗味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客观上说就是诗歌本身“指事造形,穷情写物”,“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兼用兴、比、赋的特点;主观上说就是“会于流俗”,即合乎人们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这种主观和客观的和谐统一、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就构成了滋味。[5]“滋味说”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五言诗的品评标准,自然也为文学批评鉴赏理论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另外,在《诗品》中,钟嵘品评了两汉到齐梁时期共123人的作品,计上品12人,中品39人,下品72人。其采取的是“追溯源流”的批评鉴赏方法。如其评曹植诗云“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这种“追溯源流”的方法和刘勰所说的“沿波讨源”相似,品评作品时要求一直要追溯到其源头,这样即使隐微的也可以变得显豁。虽然钟嵘在用“追溯源流”的方法品评诗歌时出现了一些偏差,但不能否认这个方法的价值,“追溯源流”的方法也成为文学批评鉴赏的方法之一,是文学批评鉴赏理论的一部分。

三、文学批评鉴赏理论对后世的影响

伴随着文学创作产生的文学批评鉴赏活动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终于形成了自己的理论,有了批评鉴赏专论,提出了文学批评鉴赏活动明确的原则、途径和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使后世文人学者在进行文学批评鉴赏时有法可依、有理可循,同时启发着后世的文人学者不断完善文学批评鉴赏理论,使之终有一天能成为一个独立的门类。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代中国没有专门从事文学批评鉴赏的人,批评鉴赏者大多是文人兼任的,而文人由于个性风格和创作才能的不同在文体、风格上必然有所偏好,所以不可能做到完全客观公正地去批评鉴赏文学作品。所以类似“文人相轻”、“知音难逢”的现象不可能完全消失,但如果按照曹丕、刘勰、钟嵘等的批评鉴赏方法去做,那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这种现象的产生,做到相对公正客观地对文学作品进行批评鉴赏。

[1]徐应佩.论古代文学鉴赏论的孕育与胎脱[J].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6).

[2]王友怀,魏全瑞.昭明文选注析[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

[3]章学诚.文史通义[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

[4]陆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龙译注[M].济南:齐鲁书社,2009.

[5]王维国.试论钟嵘《诗品》的“滋味说”[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0).

猜你喜欢

钟嵘诗品曹丕
海萌辉二十四诗品纂刻作品欣赏
曹丕组织“驴叫葬礼”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冲淡
诗品出于人品
吴英昌《诗品二十四则·劲健》
给曹丕的建议
曹丕:武功比文采更好
论钟嵘《诗品》中的“怨”
论钟嵘之品谢灵运
曹丕的击剑比赛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