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与《献给爱米莉的玫瑰》的对比欣赏

2014-12-12陈江荣郭嘉俊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3期
关键词:被遗弃意识流艾米莉

陈江荣 郭嘉俊

(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武汉烽火普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与《献给爱米莉的玫瑰》的对比欣赏

陈江荣 郭嘉俊

(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武汉烽火普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本文主要从创作特色、人物刻画角度对比欣赏《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与《献给爱米莉的玫瑰》,目的旨在深刻地理解这两篇小说的主人公人生悲剧内涵的复杂性和作品的主题。

意识流 互文性 象征

一、引言

凯瑟琳·安·波特是一位成就卓著的小说家,她因作品的文体美和独创性而被西方评论家公认为美国最好的文体家之一。波特的主要成就集中在堪称其短篇小说典范的《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被称为与海明威齐名的威廉·福克纳,是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以描写美国南方人物及事件而著称,其中《献给爱米莉的玫瑰》是其最成功代表作之一。两者都是20世纪上半叶美国的著名的南方作家。此外,两篇小说的主人公都是悲惨一生的老妇女,具有很强的可比性。

二、创作特色

意识流手法是《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这篇小说的主要创作手法。作者娴熟地运用了多视角叙述、自由联想、内心独白和间接内心独白、时间蒙太奇等多种意识流技巧。文章打破了传统时间顺序,以病榻上老妇人的思绪为主线,随着其意识的飘浮将过去与现在的生活片段交织在一起。 生动、逼真地描写了时而昏迷,时而清醒,奄奄一息的韦瑟罗尔奶奶临终前复杂的内心思想,向我们充分展示了意识流技巧在其小说中的艺术魅力。

除此之外,这篇小说也体现了“互文性”这一现代派文学的创作手法。作者叙述老奶奶的生命走到尽头,用到狄金森《当我死时传来一只苍蝇的嗡嗡声》这首诗的典故。两位作家都用“蓝色”来预示死亡。诗中的蓝色是指垂死者视觉已模糊。波特在小说结尾处写到老奶奶弥留之际脑袋也出现了“蓝色”的光,通过互文手法将垂危老奶奶的感觉形象巧妙地刻画出来。

《献给爱米莉的玫瑰》中也没有按直线型情节发展来讲述,而是运用了时序颠倒、相互渗透的“意识流”的写作手法。但与前者不同的是:福克纳采用的是第一人称视角,这种独特的视角增添了故事的可靠性,激发读者的想象力。而大量运用象征手法,是本篇小说的又一大特色。象征手法、象征物的巧妙运用,赋予故事多层面的涵义,令人产生丰富的想象。首先,主人公的名字Emily,就是指安静保守,这也正是她的性格特征。小说的标题,虽然有“玫瑰”,但“玫瑰”一词仅出现在结尾部分,其实爱米莉已成为镇上一朵奇特的玫瑰——南方传统及其价值观念的象征。对于霍墨,作者用了一朵象征拒绝的黄玫瑰。黄色象征着太阳、光明、智慧和阳刚。其表现的光彩,毫无深度。年轻时,艾米莉浑身素白,白色象征着单纯。几年后,她的灰色头发越来越多,灰色就是失败与无望的象征。而艾米莉的房屋则象征着即将灭亡的陈旧事物。砒霜,就是死亡和毁灭的象征。

三、人物刻画

两篇小说都各自成功地刻画了一位悲惨一生的老太太,却略有不同。前者,作者通过对韦瑟罗尔奶奶临终前一天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展现了奶奶一生的坎坷经历,塑造了一位善良、宽容、乐观、坚强不屈、吃苦耐劳、倔强的老妇人。主人公的名字本身就有饱经风霜的意思,是老奶奶一生坎坷、悲惨遭遇的写照。她不知为什么乔治新婚之夜弃她而去。尽管她被乔治抛弃,但她最终还是原谅了他。后来丈夫约翰英年早逝,她守寡一生,操持家里里里外外的一切事宜,含辛茹苦地拉扯大儿女。在故事末尾,老奶奶又遭遇第二次致命的遗弃——她深信的上帝的遗弃,她最终却没有得到上帝指引的答复,她勇敢地面对死亡,主动吹灭了象征生命的灯。

而后者,作者通过对行动、言语以及环境的描写,成功地刻画了美国南方贵族后裔艾米莉孤僻、傲慢、固执、任性、鲁莽、变态的性格。她不许别人埋葬她死去的父亲,说她的父亲并没死。这都可以看出:爱米丽小姐对其贵族身份抱残守缺、依恋不舍,有着维护旧事物、旧秩序的冥顽心态。然而外表高贵、宁静的爱米莉内心却充满着复杂的矛盾。她是顽固的,也是让人同情的。小说结尾提到:镇上的人撬开那间四十年来没人见到过的房间,见到了躺在床上的霍墨的尸体,而在其旁被人压过的枕头上,有一绺长长的铁灰色头发。爱米丽将情人毒死,又与他的尸骨共卧了三十多年,她对霍墨怀着强烈的爱与恨。人们在惊愕爱米丽的怪戾、乖张的同时,无不感受到了她内心的极大痛苦,震惊之余转而怜悯她悲惨的一生。艾米莉渴望爱情,渴望幸福,渴望过上正常生活。

四、结语

通过对两篇小说的创作手法和人物性格的比较,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这两篇小说的主人公人生悲剧内涵的复杂性和作品的主题,这两篇都可谓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值得反复品味。

[1]段汉武,钱虹.《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的创作手法[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5(3).

[2]李根灿.就《献给爱米莉的玫瑰》主人公谈人物描写[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2.

[3]杨金才.新编美国文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猜你喜欢

被遗弃意识流艾米莉
中国古代“飞翔”意象审美意识流变史建构
悲悯
如果回忆即遗忘
雪花莲
回收再创造
当边缘遇上意识流——写在吕红《美国情人》发表十周年之际
被遗弃的地方
我的朋友
论英美文学的意识流文本的现代批判
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生态批评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