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年里的灯塔
——记我心中的好导师

2014-12-12王艳颖

参花(下) 2014年8期
关键词:师者张老师导师

◎王艳颖

流年里的灯塔
——记我心中的好导师

◎王艳颖

有些风景躲在时间里,只有在朝夕相处中才能等到那意料之外的美;有些人藏在记忆中,只有细细品味才能感受到那质朴的爱。不知何时起,心中总是情愫满怀,日夜浮动,很想把这些情感表达出来,却不得要领。

回首读研的日子,感慨万千,从最初的茫然不知所措到现在的踌躇满志,蜕变的过程是心酸的同时也是幸福的。主持人郎永淳说“世界以痛吻我,我回报之以欢歌”,面对挫折时,有一位睿智的师者,给我鼓励;遇到困难时,给予悉心的指导,为自己的人生路指点迷津。当自己面对书本“读欲”不振时,当自己望着窗外无所事事时,想到那位师者的教诲,就信心满满。他就是我心中的好导师——张晓华老师。一个“好”字岂能释义老师?

精神之师—— 一言一语皆有情

有一种美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仿佛一种江南水乡烟波浩渺的气质,它清新怡人却绝不附庸风雅,这种美是属于她的,老师兼具外表美丽和人格魅力。古语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她总是毫无保留地将丰富的知识与经验传授给学生。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中国也有句古话:“经师易遇,人师难逢。”导师不仅是一位传授知识的领航者,也是一位引导学生提高修养,塑造人格的榜样。

黑板上落下的笔灰陪伴我们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季节,似有似无地沉淀了流年。4月的长春依然飘着雪花,也是第一次见到老师的时候。初见老师就被她高雅的气质和亲切的笑容打动了,复试时的紧张慢慢消散。选择导师时,自己毫不犹豫地选了张老师。入学的第一课,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她及时发掘每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鼓励大家。这让不曾熟悉的我们在沟通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一起牵手共同向着梦的远方前行。

“学术即生活”是张老师的“经典名言”。在老师的人生字典里,责任,爱心,分享是她的主打词。课堂之上,她经常嘱咐大家,学习历史,不仅仅是为了研究而学习,要联系我们现今生活,能够从历史的脉搏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她希望学生成为能够担当责任,与他人分享美好,用爱来对待世界的人。 一句简单却富有哲理的“学术即生活”,却让我们在研究中品味人生的真谛,在生活中感悟历史的厚重。

学术之师——感谢有你

作为少数研究世界宗教史的老师,张老师用她的智慧和学识感染着每一位学生。她常说:“如果时光太久,荒芜太长,即便是记忆,也会淡漠,所以我们都要用心对待学习和学术研究。”

在学术研究上,老师治学严谨,学术成果丰富。她潜心治学,主持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当代世界主要文明区域的政教关系及其比较研究》等,除了在宗教史方面,张老师在中学历史教学方面造诣颇深,曾主持教育部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历史学科项目《面向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研究》,学术著作在《世界宗教研究》《史学理论研究》《史学月刊》等国家核心期刊多有发表。近几年来一直致力于家庭教会,宗教慈善等方面的研究,为国家社会宗教研究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工作中,她全心地投入教学,真正秉承了一个老师的职责,为处于迷茫中的学子指点迷津。她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思维。开学初,她专门到图书馆请专业老师讲解如何使用电子资源,并针对学生的问题自己亲自示范。宗教史的学习在外人看来是冷僻但充满神奇色彩的,为了让学生能够真实体验身边的宗教和信教群众的状况,每年老师带学生去教堂进行实地考察,把课堂搬到实践中。课堂之上她从未因我们资质尚浅进步缓慢而对我们失去信心,而是鼓励我们坚定信念前行。遇到学术疑惑,老师不曾生气怪罪,悉心传授指导。专业研究中,老师针对每个研究生自身不同的特点进行培养。自己对宗教史的学习找不到一个适合自身的方法,甚至对所学专业产生了负面情绪,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所事事,任凭光阴随指尖溜走。老师耐心跟我交流,及时给予点拨,指出问题所在,她说既然选择了学术之路,就要塌下心做下去,她向我讲述朱寰先生等前辈在学术研究道路上的付出和艰辛,先生临近九十岁还在做学问,年轻一辈岂能遭遇一点挫折就半途而废。

就是这样一位老师关注着我们的成长,让我们的心灵在无数个过度曝光的夏天和白雪纷飞的冬夜有了归宿。她用智慧点亮我们的心智,启迪我们的灵魂。就像南丁格尔说的那样,我无法用华丽的辞藻来表达我对老师的敬爱和感激之情,因为任何词语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 冯雪峰)

猜你喜欢

师者张老师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我只说给月光
陈俊玲 师者应有“常流水”
师者风范
张老师喝茶
V eraW an g
导师榜
爱情导师
江枫:诗人气质 师者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