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分析
2014-12-12贺晓利
[摘要]文章以国内图书情报核心期刊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状况为例进行统计,并以调查问卷的形式选择全国经常投稿的有代表性的作者,对科技期刊学术论文信息传播的期望时间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结果发现:科技期刊学术论文信息传播的滞后时间远远超出了作者期望的时间长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影响了科技成果的传播速度,而且也不适应当今科技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科技期刊;学术论文 ;信息传播;滞后统计
[作者单位]贺晓利,陕西省科技信息研究所《情报杂志》编辑部。
通过文献检索发现,与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自投稿之日起到论文被发表的时间)相关的文献已有不少,但都是定性上的研究和讨论。如大多数作者认为审稿周期(决定论文是否被录用的时间)长、出版周期(指被录用论文的刊出时间,不含审稿时间)长。但自作者投稿后,审稿到出版到底能滞后多长时间,与作者期望的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作者期望论文被刊出的时间)有多大的差距,目前尚未发现有这方面的研究文献。
一、 相关研究综述
对国内关于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研究的文献进行阅读和梳理,发现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关于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长的研究主要有两方面内容
(1)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长,是造成一稿多投的主要原因,缩短出版周期是解决一稿多投的重要途径。关于一稿多投现象,学术界有赞同观点,也有反对观点。反对观点主要代表出版机构的利益,他们认为一稿多投浪费了出版者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赞同观点主要代表作者的利益,他们认为一稿多投可以缩短论文发表滞后时间,作者不用担心因投了不合适的刊物,而一再被退稿延误了出版时间。他们认为,缩短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是解决一稿多投的重要途径,也有利于刊物对稿件质量的良性竞争。
(2)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长,影响了出版物信息的传播速度。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短的期刊,通常能够更快地公布最新的研究成果,有利于研究人员掌握最新的科研动态和研究状况。
2.关于缩短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的研究内容
这部分文献研究的作者认为:
(1)缩短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有利于吸引高质量的稿件。他们认为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较短的科技期刊有利于吸引高质量稿件,特别是对那些时效性较强、持续时间较短的研究成果或从事相同或相似研究的人员来说,信息传播滞后时间短的刊物更容易吸引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吸引更多的读者。
(2) 缩短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有利于提高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他们认为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对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有着重要的影响,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短的刊物在一定程度上更易获得较高的被引频次。
(3)缩短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是加快服务于科研进程的有效途径。科技期刊作为科研成果的载体、信息传播的媒介,以及构建学术研究与社会发展的桥梁,应以最快的速度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信息公之于众。这也是科技期刊加快服务于科研进程、服务于社会的有效途径。
(4) 缩短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有利于提高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如颜巧元等认为,科技期刊走出国门已成共识,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长会影响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因为,国外期刊出版周期短、影响因子高、年载文量大是其重要特点,而我国科技期刊的出版周期与学术水平和国外有较大差距。因此,在保证科技期刊质量的同时,缩短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有利于提高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以上观点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但从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的统计状况与作者期望信息传播时间这两方面来分析研究的文献还没有。本文以图书情报核心期刊刊出学术论文为依据,对其刊出的407篇论文的发表滞后时间做了统计,并调查了作者对学术论文刊出的最长等待时间,重点对统计结果状况和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二、数据分析
本研究以两种方式采集数据。一是对全国图书情报领域作者的调查。以邮件问卷的方式,抽选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作者为调查对象,将发表时滞设定为5个时间段,以供作者选择的方式进行调查所得数据。二是以图书情报核心期刊的刊文为样本进行统计。笔者随机抽取了图书情报核心期刊中明确标有收稿时间的17种刊物、17本样刊当期刊出的共计407篇论文,对其收稿时间和刊出时间予以逐篇记录。
1.作者调查
(1)调查方式:邮件问卷调查。
(2)问卷内容:自投稿至稿件被刊出,您最长能等待的时间。该问卷设为75天、80天、90天、120天、120天以上5个时间段,供作者选择。
(3)调查范围。调查范围较广,此次调查在全国各地的作者中共发邮件问卷230封,收到作者选择回复邮件110封。这些作者地域涵盖了23个省、5个自治区以及4个直辖市。
(4)调查结果。由表1可见,如果出刊天数小于等于75,则能满足所有调查作者的等待时间;而78.2%的作者最大限度等待信息传播时滞为90天和120天。90天的作者人数最多,占调查结果人数42.78%,120天的占调查结果人数的35.5%。此数据说明作者自投稿之日起,刊物如果能在80—90天之内论文被刊出,则能满足42.7%的作者期望。如果能在90—120天之内论文见之于刊,则能满足35.5%的作者期望。而只有1.8%的作者才能等待120天以上。
表1 作者对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最大限度等待时间调查
2.刊物统计
由作者调查可知,78.2%的作者对学术论文被刊出的最大限度等待时间在90天到120天之内。那么,图书情报核心期刊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到底有多长,与作者的最大限度等待时间的差距有多大,可见表2统计情况。统计说明:
(1)刊物选择。在图书情报19种核心期刊中,《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和《图书馆学研究》两刊没有标明收稿时间,所以不在本次统计之列。只对明确标出收稿时间的17种图书情报核心期刊予以统计。
(2)各刊统计篇数。以标有收稿时间的论文为统计对象,无收稿时间的不计。如《图书馆建设》2013年10期载文27篇,其中21篇有收稿时间,则以21篇来统计。各刊当期统计篇数不含动态、征文、新书推荐及征订信息等。
(3)各刊刊出时间计算。各刊有明确刊出时间的,以刊物标出的刊出时间计。无明确刊出时间的,根据其实际情况计算。如《大学图书馆学报》是双月刊,逢单月底出刊,本次抽样调查的为2013年第5期,就以2013年9月30日为出刊日期来计算。
3.作者调查与刊物统计分析
(1)各刊篇均信息传播的滞后天数与排名分析。由表2可知,《图书情报工作》篇均信息传播滞后天数最短,为59天,排名第一。《图书与情报》篇均信息传播滞后天数为109天,排名第二。《图书情报知识》和《现代图书情报技术》篇均信息传播滞后天数排名为第四和第五。而《情报科学》篇均信息传播滞后天数最长,为472天,排名第17。这与调查中最长等待时间为90天且占42.7%的大多数作者来说,已经超过了382天,是这部分作者最长等待时间的5.2倍。其余刊物刊均信息传播滞后天数与作者所期望的最长等待滞后天数相距较远。
(2) 各刊篇均信息传播滞后天数与调查人数比分析。从各刊满足调查人数所占比例来看,《图书情报工作》篇均信息传播滞后天数最短,能满足100%的作者需求。《图书与情报》能满足36.8%的作者需求。《图书情报知识》和《现代图书情报技术》能满足35%的作者需求。如果按照不能满足调查人数比来计算,则除了《图书情报工作》《图书与情报》《图书情报知识》《现代图书情报技术》4个刊物外,其余刊物的篇均信息传播滞后天数在不能满足调查人数比中均占到了98.2%。
(3)学术论文篇均信息传播滞后天数与期刊数占比分析。为进一步了解论文篇均信息传播滞后天数与统计期刊种数的占比情况,将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天数进行区间划分,分别统计出各区间内的刊物种数及其所占比例。见表3。
表3 学术论文篇均信息传播滞后天数与期刊数占比表
由表3可见: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小于90天的只有一个刊物;大于90天小于120天的有3个刊物; 13种刊物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大于等于120天,占统计刊物的76.5%。
(4)期刊信息传播滞后天数满足作者最长等待时间分析。在调查过程中不少作者表示,很能理解编辑部的每一篇稿件都要有一个审稿、编辑校对和出版发行的过程,但最好不要超过4个月。据此以120天为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期限进行分析。
由表2、表3可知,学术论文篇均信息传播滞后天数在120天以内的有4个刊物,《图书情报工作》篇均信息传播时滞天数最短,在90天以内(为59天),能满足所有作者的愿望,信息传播滞后天数与作者期望信息传播天数的吻合度最好。刊均信息传播滞后大于90天小于120天的刊物有3个:《现代图书情报技术》篇均信息传播滞后为116天;《图书情报知识》篇均信息传播滞后为113天;《图书与情报》篇均信息传播滞后为109天。其余大多数刊物(13个刊物)其篇均信息传播滞后均在120天以上。
四、结论
通过对作者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最大限度等待时间的调查和对图书情报类核心期刊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状况的统计,得出以下结论:能满足多数作者对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愿望的4个刊物只占统计刊数的23.5%。而76.5%的刊物不能满足78.2%的作者对其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愿望的需求。由此可见,图书情报核心期刊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与作者期望的信息传播时间极不相符。
科技期刊作为科研成果的载体和信息传播的媒介,要加快科研成果的传播,快速服务于科研事业,就必须改变当前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长这种状况。科技期刊必须从审稿周期与出版周期两方面来缩短学术论文的信息传播滞后时间。首先,应优化审稿流程,提高审稿工作效率;其次,要尽快安排出版已录用的学术论文,以提高科技期刊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与作者期望信息传播时间的符合度,扩大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詹启智. 一稿多投是著作权人依法享有的合法权利——兼论一稿多发后果的规制[J]. 出版发行研究,2010(2):52-55.
[2]黄新斌. 对一稿多投的价值态度与对策研究综述[J]. 出版科学,2012(5):42-45.
[3] 孙焕英. 一稿多投的十大好处[J] . 青年记者,2011(31):53.
[4]吴庆晏. 一稿多投现象再思考[J] . 编辑之友,2013(4):88-89.
[5]马建平. 一稿多投正当性的法理分析及其权利规制[J] . 现代出版,2012(5).
[6]陈李斌,武夷山. 世界学术期刊出版周期与期刊影响力关系探索[J]. 情报科学,2010(10).
[7]颜巧元,张亮等. 我国科技期刊的出版频率问题与对策[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
[8]任胜利,王宝庆,郭志明等. 应慎重使用期刊的影响因子评价科研成果[J]. 科学通报,2000(2):218一222.
[9] 刘雪立,董建军,周志新等. 我国医学期刊出版周期与影响因子关系的调查研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1):43一45.
[10] 肖红,孙顺江. 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Z1):875-877.
[11] 师昌绪,祖广安. 做强科技期刊是中国全面崛起的必要条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191-193.
[12] 张莹,李耀彪,杨妹清等. 缩短期刊出版周期,加快服务科研进程——以《中国光学》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