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少年马连良》:千锤百炼,常演常新
2014-12-12麻雯陈明
麻雯+?陈明
记者:经过不断打磨,第三版《少年马连良》今天终于迎来了首演,请您谈谈这次复排的亮点。
刘侗:《少年马连良》是北戏于2012年创排的一台新编历史剧,反映了马连良先生儿时在喜连成(后称“富连成”)科班学艺的过程。今年,我们是第三次复排,在剧情上作了重要调整,强化了马连良的师父贾红林先生这条主线,非常深入地挖掘了“师生情”。表现了老艺术家对艺术的尊重和传承,以及少年立志学艺、将优秀传统艺术发扬光大的事迹。
今天是这部戏第三次复排的首演,邀请了诸多专家和领导来审查。接下来,《少年马连良》作为正式参赛剧目,将于11月11日到上海参加中国校园戏剧节。之后,我们还要奔赴天津参加中国京剧艺术节,《少年马连良》是唯一由院校孩子们表演的戏,作为助演节目。这两个比赛对北戏来说非常重要,孩子们有机会在全国的顶级赛事上经受考验——考验孩子们的学习所得和创作能力,考验北戏的教学成果,考验北戏在文化传承方面所做工作的扎实程度。
此外,我们给京剧界前辈和全国的舞台艺术带来一种声音和气息——还有这样一群人、这样一群孩子,在当下熙熙攘攘的社会环境里苦心孤诣地学习传统艺术。传统艺术里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学戏本身也是将传统优秀文化发扬光大的重要举措。北戏这些年来一直在坚持、加强传统艺术的教学和传统艺术人才的培养。《少年马连良》这部戏是我们教学成果的展示,同时也向社会作一个说明。
记者:经过三次重大调整,演员也发生了变化,请您简单介绍一下他们的情况。
刘侗:《少年马连良》从创排的时候,我们就把演员分成两类。一类是孩子们做主演,孩子们演孩子;另一类,喜连成(后称“富连成”)科班的老师则由老师来扮演。戏中的师生关系与现实正好吻合,这种师承关系让我们似乎回到了七八十年前那个特殊的京剧文化氛围里。
《少年马连良》分为前半场和后半场,分别由两个演员出演。第三版的《少年马连良》前半场的主演是一个10岁的孩子,名叫杨腾。他是我们今年特招的一个很有才华的学生,之前就读于北京门头沟黑山小学,参加过一些京剧培训,曾在全国大赛中获得过业余组的金奖。杨腾非常聪明,虽然没有唱过整出的戏,甚至连登台的机会都非常少,但经过两三个月的排练,他迅速进入到角色里去了。我们组织了ABC三组,在这三个小演员里面,他的表现最好。杨腾在武戏方面并没有经验,这部戏给孩子创造了非常好的学习、提高机会。仅仅两三个月的时间,这孩子身上的功夫见长。虽然跟其他孩子有一些差距,但也正好吻合了戏中马连良初进戏班时文弱的状态。
第一代小马连良由武生许周熠扮演,他在今年全国学京赛上凭借《八大锤》获得了金奖,在沈阳校园文华奖比赛中获得铜奖。第二代是老生刘孟千一,去年扮演小马连良,今年我们把他从前半部挪到了后半部。刘孟千一在两个全国大赛中拿了金奖,这是今年全国所有学戏曲的孩子里面获得最高荣誉的一个学生。也说明了参加《少年马连良》创作和排演的孩子们,在这部戏里得到了锻炼和成长,提升了技艺水平。对孩子们来说,创排新戏、参加实践演出是必须的,我们也在努力践行这样一种教学理念。
记者:《少年马连良》再现了坐科学戏的整个过程,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了京剧的传承,这样的剧目在京剧史上并不多见,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刘侗:的确,《少年马连良》对北戏来说意义重大。首先,我们排演了一出优秀的剧目,应该作为培养人才的教科书,也就是教学剧目。这台戏里运用了许多优秀的艺术元素和手段,可以一代一代地教育、培养人才。另外,这台戏的独到之处就在于,北戏学生复原了富连成京剧班社的生活,对于京剧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很有启示。我们想把这部戏推向更广阔的空间和舞台,让更多的人认识京剧,认识京剧艺术教育,认识京剧艺术在当今发展的情况。还有一层意思,我们带着《少年马连良》和这些孩子走向更大的比赛平台,参加全国的顶级赛事,也是向艺术家前辈和社会各界宣告,京剧在当代还是有传承的,我们有后来人,而且有着不俗的表现。
京剧艺术薪火相传,最重要的一环就是人才培养,包括表演人才、音乐人才、京剧舞台技师人才……这些工作都需要我们这些京剧教育的工作者们细心全面地去把握。北戏一直在践行自己职业化教育的理念和主张,为中国传统艺术人才的培养和传承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编辑·麻雯)
mawen214@163.com
注:2014年11月,京剧系参加由中国文联、教育部、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校园戏剧节,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原创少儿京剧《少年马连良》荣获校园戏剧奖,同时荣获优秀组织奖;饰演小“少马”的杨腾同学,荣获“校园戏剧之星”称号。